发布: 2009-05-30 18:37:00   作者: 周小草整理   来源:    

 

乐渡长老《心经》讲义 (二)


     一般人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这只是祂的一种示现而已,其实在许多经典中都称其为「善男子」﹐在中国唐代以前塑像或是画像﹐都是塑观音菩萨为丈夫像﹐是有胡须的﹐因为菩萨寻声救苦为方便度化女性﹐所以菩萨多次示现女身﹐因此才有塑像或画观音菩萨像为女像。

     般若有三种:

     一﹒文字般若:释迦牟尼佛﹐亲证实相之理﹐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众生﹐令其觉悟﹐称为文字般若。佛所说一切言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均属文字般若。不但佛经上的文字﹐凡是一切语言动作﹐能表示意义而能令人启发智能者﹐均为文字般若﹐甚至历代祖师大德著述能可令人发心启悟之文章﹐亦可称为文字般若。

     二﹒观照般若:观有能观与所观﹐能观即能观之智﹐所观即所观之境。当我人修观之时﹐心光内发﹐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当体即空﹐由空妄想而见实相﹐以观照而得﹐故谓之观照般若。

     <!--[

     三 是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这种实相之相﹐体本空寂﹐境自如如﹐是诸佛菩萨所证之境界﹐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果免强解说实相﹐即是实相无相﹐实相是离一切虚妄之相﹐无一相可得﹐即是实相。

     知苦、离苦、解脱之道

     照见五蕴皆空之后﹐就能度脱一切苦厄﹐逼恼身心谓之苦﹐艰难危险谓之厄。

     我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真有说不完的苦厄﹐每个人都有排遣不尽的苦恼﹐在环境上有经历不完的艰难危险﹐这苦难是世界上众生免不了的灾难。实际上﹐我们众生的苦太多了﹐每天在苦中而不自知是苦。

     释迦牟尼佛为可怜我们﹐告诉我们苦的名称﹐和苦的种类﹐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苦﹐应该如何断苦。

     1. 苦的名称:

     总括来说﹐苦的名称很多﹐有内苦﹐外苦﹐苦苦﹐坏苦﹐行苦。

     2. 八苦:

     通常我们所讲的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3. 生理上的苦:

     在这八苦当中﹐前四苦是生、老、病、死生理上的苦,这是人生必然的历程,任何人都不能避免,虽然如此,但其中又有千差万别,各不相等,有人既富且贵,健康长寿,有人贫困微贱而且多病夭折,有人贫穷交迫,而长寿不死,有人位尊财富却又短命,这是各人过去业力之所招感,自己作不得主。

     4. 心理、精神上的苦: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三种苦是心理上的苦﹐也是精神上的苦﹐这种苦﹐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离不了苦﹐世间众生有谁没有经过﹐相亲相爱的人﹐生离死别﹐相憎相恨的人﹐又是冤家路窄﹐又有谁能够称心如意﹐所求必得呢﹗

     心物不二,才是佛法真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形形色色,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色是物质,空是精神、也是心,没有外物色相,不能显出外物色相,所以说色即是空,物质就是精神。空即是色,离开精神不能显出物质色相,所以说佛教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心物不二,才是佛法真理。

     因缘和合的假名假相﹐没有本体和自性存在。

     世间上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缘而生﹐也不能无因缘而灭﹐但有因无缘不能生﹐有缘无因亦不能生﹐乃至灭也是如此。一切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前灭后期间﹐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名假相﹐没有本体和自性存在。

     破除迷的旧执着﹐建立彻悟的新观念。

     佛法要我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象﹐破除众生的「我执和法执」﹐并不是说「空」什么都没有﹐我们千万不要误解﹐若片面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空的执着﹐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即是空」之后﹐又说「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之后又说「空不异色」。前者是破除迷感的旧执着﹐后者是建立彻悟的新观念。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尘境性空、四蕴当体即空。

     受想行识之四蕴﹕一一可说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受﹐是领纳的意思﹐领纳违顺两种境界﹐而生起苦乐两像为用﹐如果没有六根所对的尘境﹐想即无境可取。行是造作义,于境产生善或恶﹐贪瞋痴等意志活动﹐识是分别的意思﹐于五根接触五尘﹐而产生办别认识等作用﹐到了了知色蕴的尘境性空﹐受想行识之四蕴﹐当体即空。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