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发布: 2018-03-18 10:50:58   作者: 本网转载   来源: 改编自百度   

 

  • Default
  •  


     

      释延寿(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僧,俗姓王,字冲元(据卍新续藏第 86 册 No. 1599 永明道迹,五代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字冲玄,号抱一子),浙江余杭人,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亦为法眼宗三祖。

     

      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后随德韶禅师学习禅法,并得到印可。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有所感悟,朝晚施食鬼神,诵读法华,每天百八件佛事,勤修净业。

     

      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驻锡永明寺,永明延寿的禅法思想虽然继承了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但又随应时代,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于一心的基础上折中法相、华严、天台,三论等宗派以融合于禅,会通禅教,提倡禅教一致。

     

      延寿大师启发了后代提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后世弟子尊奉为净土宗第六祖,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于民间,着《万善同归集》, 为后世净土宗依据典籍。

     


     

    人物介绍

     


     

      延寿大师,一名“永明延寿”,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五代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字冲玄。号抱一子。唐朝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首位透过宗门禅而融摄教、律,并提倡“禅净双修”法门者。永明禅师以禅净融通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各宗派教义,并主张“祖佛同诠”、“禅教一体”的思想,他于天台德韶禅师处悟得玄旨,是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同时也因劝人念佛,誓愿弘修净土法门,而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元代僧人优昙普度撰《莲宗宝鉴》赞叹永明禅师:“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永明行解并重,既得师家之传承,又有实践的真功夫。其传记云:

     

      宋永明、智觉、冲玄、延寿大师,莲宗六祖也。钱塘王氏子,知税务,多用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临刑,钱文穆王使人察之,色不变,命释之。遂出家,参天台德韶国师,发明心要。以宿愿未决,登智者岩,作“一心禅定”与“万善庄严净土”二阄,冥心精祷,七阄皆净土,于是一意修净业,蒙观音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着宗镜录,及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后往永明寺,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人闻天乐鸣空。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卷,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放生命,皆以回向净土。忽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后有僧病入冥,见王供像殿左,勤致礼拜,询知为师,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

     


     

    人物生平

     

  • Default
  •  


     

    天资过人

     


     

      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着《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俶,大众推为才子。曾为吴越王余杭库吏,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时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被判处死罪。在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面对死刑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库银并无一文私用,同时也赞许他的慈心善举,便将其特赦释放,并听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时乃公元933年,大师年方三十。

     

      永明幼年时,有一次,因父母口角,为了劝和双亲,竟从高榻奋跃而下,跪泣于地,父母因而感动,从此不再争执。弱冠之年,归心佛乘,决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诵《法华经》,一目七行,每展卷时,感动群羊跪听。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九三三),永明向吴越王禀明舍弃官位、妻孥,投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削染登戒。永明出家后,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

     

      永明曾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待出定时,发现鷃雀竟筑巢在衣角中,如此禅定功夫非比寻常。之后,永明又参谒法眼宗天台德韶禅师,深受器重。一回,全寺大众出坡劳作,永明因听见柴薪堕地声而豁然契会,悟得玄旨,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从此更加精进于道业,曾于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一日在禅观之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获大辩才,承嗣德韶之法,为法眼宗三祖。

     


     

    禅法思想

     


     

      永明延寿之禅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会通禅教,主张禅教一致。他在继承禅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自修自悟等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华严宗和其他宗派的心性思想而建立自己的“一心”,其目的就是以禅宗的一心去融合佛教各个宗派,以一心去统摄佛教一切经教。所以他在其所编撰的《宗镜录》自序中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正是延寿一生弘扬的根本思想。他的其它著述,基本上还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一心为宗的思想。这“一心”可谓“深心妙用”,从总体上讲,既契合达摩“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众生心性之旨,又不违法眼一系贵在圆融之风。

     


     

    拈阄立志

     


     

      某日,永明阅《大智度论》:“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许,佛观此人,曩劫采樵为虎所逼,上树失声念南无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深感世间为业报所系不得解脱的众生,唯有靠念佛才可以化导,于是印“弥陀塔”四十八万本,劝人礼拜、称念。

     

      不久,永明在忏堂绕佛时,见普贤菩萨现像在前,莲花在手,永明想起宿愿,内心进退未决,遂作二纸阄,一纸为“一心禅定”,另一则为“万善生净土”。拈起七次,打开都是“万善生净土”。从此,永明专注于劝人念佛回向净土。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九五二),永明居雪窦山,从他参学者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永明又建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永明受吴越王钱俶之请,迁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大道场,每日忏愿、坐禅、说法不断,夜里施食鬼神,白天放赎生灵,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的音声。永明日日精进,以行百八件佛事为常课,并将所有佛事功德回向庄严净土,时人疑为弥勒菩萨下生。

     

      忠懿王曾赞叹说:“自古以来,求往生西方净土者,未有如此专精用功的人。”于是特为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愿。

     

      永明居永明寺十五年,读诵《法华》等大乘经典共达一万三千部,门下弟子有一千七百人。吴越王敕赐智觉禅师,世称永明大师。

     


     

    苦于修行

     


     

      出家以后,修行非常用功,“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此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延寿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初于金华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后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禅学功夫甚深,吴越王曾礼其为国师。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宋高僧传》记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寿在禅学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认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延寿居天台山时,常在国清寺,结坛修习为时二十一天的《法华忏》,后来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与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学期间,于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获大辩才。又于中夜经行时,忽觉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由是大师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历经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那一阄。于是延寿大师才下定决心开始一意兼修净业。

     


     

    开授课业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依从他学习禅理与净土学问的人为数甚多。而此时的延寿也开始着笔着书。《雪窦寺志》中记载延寿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延寿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净慈寺)居住,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延寿大师在永明寺这一住就达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事业。延寿大师又称“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来。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授菩萨戒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此外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则有详尽的记载。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世的。

     


     

    回天台山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在山上开坛传授菩萨戒,一时引来约一万余求受戒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此后岁月,大师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茶毗后的舍利,鳞砌于全身。太平兴国元年(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后有游僧自临安来山经年绕塔,人问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询之知乃杭州永明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是以仰慕大师故,特意来此瞻礼舍利宝塔。可谓是净土宗史上一大奇闻。大师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佛法思想

     


     

    融合思想

     


     

      延寿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从这些行持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导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持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功德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见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这一道理相契。

     


     

    举一心为宗,对心性的重视

     


     

      延寿思想的根本既是“立一心为宗”,因此他对心性非常的重视。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宗镜录》卷二中说:

     

      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钚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

     


     

    禅净双修

     


     

      此外,延寿主张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当时来说可以起融解禅门与净土学者之间固有争执的作用,也使得后来宗门教下诸多的行者,渐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门但皆能领纳净业,并归净土的这一理念,可以说,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净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当然此中之净土包括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等,再者如禅宗有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茶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净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诸大乘教派,并且蔚然成风者,实乃延寿大师之功。

     


     

    人物评价

     


     

      延寿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禅净双修行法,在佛教行门中独立一帜,影响着无数的修行者,使之步其后尘,依教修持,因而无论是禅门行者或是净宗学人,都万分景仰延寿大师。《莲宗宝鉴》云:“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此嘉赞之语,如实地点明了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

     

      现今佛教丛林中例行的纪念阿弥陀佛的诞辰日,即是以延寿大师的生日为准,直接地将其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又是一例后世净业学者缅怀敬重延寿大师的佐证。延寿大师集禅教、净土于一身,志心净土,兼修万善众行,治学深严,懿行高尚,值得世人归敬,延寿大师生西后,其嘉行伟绩于教之内外广为传诵,称扬赞叹之语不绝于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文中云:“近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倡导之地,在杭之净慈。敕地方有司,访其有无支派,释人承接,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又于《宗镜录》序文赞延寿大师曰:“实为震旦第一导师”。纵观历代净土诸祖,得历代帝王之加封嘉奖者不乏其人,然赞之以美名若此,则为稀有矣!

     

      (改编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