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名相名词解释:一地

 

发布: 2023-05-01 09:46:04   作者: 明沙门一如等奉敕集注   来源: 大藏经   

 

  • Default
  •  


     

    【出处】

     


     

      本词条出自《三藏法数》。三藏法数凡五十卷。明代一如奉敕编纂。略称大明法数、三藏法数。本书系辑自大藏经典中诸法数之名词,依增数法类编撰而成。名目起自‘一心’,终于‘八万四千法门’计收一五五五条,每条并附有略解,凡出于某经某论或某某撰述者,皆详注于各条之下;若遇各家或各宗派说法不同,则征引诸家之异说,内容极为详备。民初黄理斋据该书另编通检一册,将一五五五条中所引之各类名词,一一析出,令初学者方便检阅。

     


     

    【古文】:

     


     

      一地者。一实相地也。地有能生之义。一切草木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以譬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习因种子。皆依五阴之身增长成熟。至于法华会上。闻佛说一乘法。皆成菩萨法性。五阴则是一实相地。故经云。一地所生。是也。(习因者。所作之因。习续不断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译文】:

     


     

      一地也就是一实相地。地有能产生世间万物的功用含义。一切的草木的种子都是依靠大地而得以生产。用地来譬喻人类、天人、缘觉圣人和菩萨圣人等一切的习气和种子因缘,都是依靠五阴形成的这个肉体而增长和成熟。所以在法华会上,大众听闻佛陀说:“只有一乘佛法,无论声闻、缘觉和菩萨,都能够成就菩萨的法性”。所以五阴依靠五阴形成的这个肉体也就是“一实相地。”所以佛经说:一地所生,就是指声闻、缘觉和菩萨最终都成佛道都是依靠这肉体生身。所以也称为一实相地。

     


     

    【注释】

     


     

      ① 习因者。过去所做的种种事业,都成为未来果报的因缘。而这种因缘果报是连续不断的。

     

      ② 五阴者。指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又称为蕴。蕴(巴利语:khandha;梵语:स्कन्ध,罗马化:skandha;孟加拉语:স্কন্ধ,罗马化:skandha),又译为阴或聚,有积增聚合的意思,佛教术语,意指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佛教将蕴分析成五种基本元素,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者,又称五蕴(梵语:पञ्च स्कन्ध,罗马化:pañca-skandha;巴利语:pañcakkhandhā),旧译五阴、五聚、五众;其中,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四者称为四蕴。五蕴之定义如《杂阿含经·六一经》:

     

      ·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 明沙门一如等奉敕集注, 来源: 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