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倓虚大师《念佛论》要义(九)

 

发布: 2015-08-19 21:15:26   作者: 惟净恭记   来源: 本网讯   

 


 

达义法师2012年阿弥陀佛圣诞讲于湛山精舍观音殿

 




 

  • Default
  •  






     

    【续上一期】

     


     

      倓老认为持名念佛是最殊胜、最上乘的法门。念佛法门的好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通过念佛,能够让我们六根清净

     

      第二、念佛能够收摄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第三、藉由念佛的薰修,能够成熟「往生净土,决定成佛」之观念

     

      第四、持名念佛法门是「他宗共有,七众共学」

     

      第五、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方便直接」

     

      上期讲到念佛的其中一个好处:「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把身、口、意三业收摄得住,离妄显真,身心清净;久而久之,念佛观念成熟,净因自然增长,生西有份」。接下来,倓老更认为「成佛」也是由一种观念功夫所修成的。虽然在普通人的观念里,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然而,如果能够趋向圣道的薰修,除了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外,更可成就「佛」道。

     


     

    【原文】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

     


     

      【讲述】「佛」,系「佛陀」之简称,来自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具有「觉者」和「智者」的意思。 「佛」,是指已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者,也是如实彻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法实相的智者;又因为佛在自觉的同时,本着慈心悲愿,广为救度、利益其他正在沈沦生死苦海的众生,令迷者转悟,离苦得乐,得出离三界,了生脱死,获得解脱。因此,佛的境界就是具足「三觉圆,万德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圣者。此亦系「佛陀」的尊称,是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人天导师 功德巍巍

     


     

      一般世人,尤其是欧美佛教的信众,每当提到佛陀(Buddha)这个称谓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指在这个世界历史上,经过出家修道、证悟成佛、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之专用称谓。

     

      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佛陀进入涅槃以后,历经两千五百多年来佛弟子及护法者之大力弘扬,得以继续向印度境外传播,乃至全世界各地。例如,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等国家;向北,则传入中亚、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时至现代,佛教已流行于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国家,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由于佛教是智信的宗教,其博大精深的教义,在行解方面,是具有平等包容、互摄互融和观机逗教的特质。所以,佛教能够超越时空与地域的樊篱,适应各国当地时代性与传统思想的不同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佛教本土化的文化特色与传承,历久弥新,亘古而不衰,深深影向着各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据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大约有超过五亿的正信佛教徒,中国被视为是世界上拥有佛教徒最多的国家,佛教遂成为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上列三大宗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被部分国家选列为「国教」的宗教。而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于1994年经各郡教育部门公布,规定辖区内中小学校,除了基督教是宗教第一必修科目外,还选定佛教作为宗教第二必修科目。据此可知,佛教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中西人士的重视与推崇,负担着培育英才的深远使命,还是具有国际性的心理和精神教育的宗教哲学指标。此外,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一书中,对于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对影响人类之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贡献多寡为次序,排列了世界史上的一百位人物。其中,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和伊斯兰教的创建人穆罕默德、基督教的开创者耶稣、以及著名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等名人,同被列为历史上最具影向力的100人排名榜上的前四名。

     


     

      无论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通过最公平立场的观察判断与精研深究之后,都一致公认,佛陀无愧为世间上最伟大崇高的大觉者、大智者、大悲者、功德圆满的究竟无上大圣者。佛陀为这个娑婆世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事迹,可谓功德巍巍。诚如《赞佛偈》所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上述简短的偈语,总结出佛的真实功德是无量无边、殊胜不可思议的。所以,在普通人的观念里多半都会认为,想要从障深慧浅的生死凡夫,成就至高无上佛果,修行达到与「佛」等齐的境界,无疑是一件难事。这是由于一般人视「成佛」为玄妙高深,绝非人人可以达到的难以企及的目标。同时,由于一般初机学佛者不懂得遵循成佛应修的法门,往往生起退堕之心,裹足不前。这就令沉浮在无边无际苦海里的众生,面对著成佛目标的涅槃彼岸时,只能望洋兴叹,欲渡无舟,甘愿继续受累世生死轮回之苦,无有出期。

     


     

    【原文】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

     


     

      【讲述】倓老上文的睿智开示,是为我们在进趋佛果的修行道上,奠定了发菩提心的坚强信念;让学佛徒众不再看轻自己,不再将「成佛」视为畏途。这也激励了我们应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之观念,为理想目标而努力。

     


     

    佛佛道同 光光相照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由此可见,「佛」皆由人成。然而,普通人却以为成佛是一件难事,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发愿与修行的方法。诚所谓:「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据佛经记载,过去诸佛世尊,莫不是曾在因地修行时发崇高伟大本愿,历经多生累世行菩萨道,广修六度万行而成佛的。例如:

     


     

    一.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

     


     

      据《悲华经》卷七所载,往昔释迦菩萨在因位修行为宝海梵志时,曾于宝藏佛前发五百大愿。其中之一,就是「舍净土而取在秽土成佛」。释尊于过去世,在因位行菩萨道时,为求佛道,精勤不休;为利益众生,曾不惜身命,发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为应众生的根机,佛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舍任何一个众生,随处随类权巧应化种种身相来救度众生;乃至降诞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殊胜功德,佛陀皆基于往昔所发之本愿为观念的力量,修行圆满,证无上菩提。

     


     

    二.弥勒菩萨奉行十善愿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说,弥勒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祈愿一切众生不断佛种而发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弥勒菩萨目前住在他以慈心所建立的兜率净土弥勒内院,为众生说法。根据佛经所说的预言,弥勒菩萨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当来下生的弥勒佛证道后,将分三次在龙华树下说法,普度众生。

     


     

    三.药师佛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

     


     

      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佛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诸根具足,求相好者得相好,求长寿者得长寿,人人身心康泰,无病无恼。药师佛的誓愿,不可思议,愿愿都是针对救赎人间之老、病、死等苦的缺陷。如蒙药师佛愿力加被,就能求得现生无有疾病痛苦,并可消灾延寿,享有人间现世福乐。依此愿力,药师佛成就东方琉璃净土世界,成为消灾延寿药师佛,是娑婆世界苦恼众生所欣求信仰的大医王。在我们湛山精舍的大雄宝殿正中的位置,就分别供奉了被尊为三宝佛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以供十方善信礼拜瞻仰。

     


     

    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佛教经典中,常常提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说明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他方世界,有着无量的诸佛存在。在无量诸佛当中,与娑婆世界众生最有缘的,要算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以「成就『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摄受十方念佛众生」为观念。为了实现此弘愿,久远以来,法藏比丘历经百般修行,积集威神自在、无量光、无量寿等不可思议的福德智慧,圆满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也成就了本身之摄法身愿。极乐世界,既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永恒皈依处,也带给我们后世乐的无限信心与希望。

     


     

    观念是因 成佛是果

     


     

      由此可见,诸佛之所以成佛,都是通过观念的功夫,于实践菩萨道之利他愿行中,成就佛道的。因此我们发心学佛,应以诸佛的悲智双运菩提大愿行,为学习的楷模。不畏佛道长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极实践菩萨道无量法门。归纳言之,则有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法和六波罗蜜等自他两利的行门,并且依照《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历经修持五十二阶位的德目,尽未来际,也总会有一天达到「我与众生,共成佛道」的理想目标。所以倓老认为,「成佛」其实并不难,正如古德说:「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系乎一念」。因为佛和众生,都是由一种意识心念功夫,修行现证所成的。诚如佛经所说:「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随迷悟之缘 有众生及佛

     


     

      从佛教的宇宙观来看,宇宙世界蕴涵天地万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世间与出世间。 「众生」,是梵语sattva 或bahu-jana 之意译,意思是指以五阴众缘假合为身心的群生,又称为「有情众生」。佛教将法界的有情众生,依圣凡的境界由上而下分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等十法界。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凡」。 「众生」一语,通常是指迷界之六凡众生,从无始以来,为贪、瞋、痴等烦恼所杂染,受众多生死相续流转者。而就其广义言之,大乘佛教所言「众生」者,则包括十法界所有圣凡的一切众生。

     

      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五中指出,十法界虽然通称为阴入界,但是,因为由五蕴和合而成之十法界众生,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有其各自不同五阴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或无漏的差别,而呈现出其种种不同的依正二报。例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具有漏的恶五阴,是罪苦众生;人天善道,具有漏善五阴,属受乐众生;声闻、缘觉,具无漏五阴,是修到无漏法,灭除三界烦恼的真圣众生;菩萨,乃是具慈悲阴之大士众生,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觉有情众生;佛,则是常住无漏众生,佛的常住法身永远不变,众生里最极尊贵的就是「佛」。所以,《大智度论》卷第二说:「众生之中,佛为无上。」

     


     

    体妄即真 故称为佛

     


     

      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认为,众生与佛,本具自性清净圆明妙体,原本不二,只是由于迷悟不同,而有「众生」与「佛」之分别。众生若能体悟本具真心,当其迷情妄执的习气清除净尽,修行成熟时,众生即佛,生佛无二无别。此乃妄尽还源,转染为净,希圣希贤,成佛作祖的修道证真法门。所以,澄观大师在《大华严经略策》中说:「夫真源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及佛。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迷因无明横起,悟称真理而生,就相假称生佛,约体故得相收。不见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须臾。」

     


     

    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一个人的观念,往往是「转凡成圣」的重要条件。所谓:「心迷世间转,心悟转世间」。也如《大乘理趣经》云:「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所谓「迷悟」,只在一念之间。希望各位莲友继续用功,诚诚恳恳的念佛,以称念弥陀圣号的正念,来止息妄念。一旦心垢尽除,一念清净心起,当下就能够体验到活在与佛平等的清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