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不可言说的「禅」

 

发布: 2015-09-19 20:47:08   作者: 心澄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提到禅,大家不禁要问,禅是可以言说的吗? 诚然,禅是不立文字,远离名言;禅是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禅是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禅是不可言说,勉强说出,也不是真禅。

 

  禅是不可说,但禅又不可以不说。如经中说:「佛法无人说,虽善不能了」。以下从四方面介绍禅的内容:

 


 

一、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 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从前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二、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着。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界面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杂其中。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三、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已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慧。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 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四 、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禅宗是不立文字,然祖师遗留下的语录,浩如烟海,其良苦用心,旨在令后世学人可借助于语录名言,揭开千古迷执,彻见本性觉海。

 


 

五、禅的参悟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这首诗是明朝罗状元做的,寥寥数语,把人生百态勾画无遗,是众生的晨钟暮鼓,「明明白白一条路」即求解脱开悟的觉路。

 

  1、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宋开善道谦未悟以前,跟随着大慧宗昊住在浙江径山。有一次,宗昊派道谦送一封信到湖南长沙,道谦因距离较远,发起牢骚说:「我已修行二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找到一点名堂,如今又叫我上路奔走,我的修行大概要荒废了。」

 

  这话被同参宗元禅师听见,劝慰他说:「师兄,您不要难过,我陪你一起去,在路上有个伴。」

 

  走了好几天。道谦还在难过,宗元禅师告诉他:「我给你一个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试着把过去从书本、经典里面学的;从许多位禅师那儿听到的,以及你在二十年之中打坐用功时,所经过的痛苦、快乐。这些东西全部放下来,不管它,在路上时,有什么事情发生,我全部代替你做。」

 

  道谦一听,煞是欢喜。心想:「有这么好的事?」连忙回答:「好。」

 

  宗元禅师又说:「可是有几件事我不能替你,非得你亲自来做不可,那便是,穿衣、吃饭、解大便、解小便。」

 

  道谦一听如此简单,不觉手舞足蹈起来:「我前面的事统统不想了,过去所学的、所知道的,统统不管它了;现在我就这个样子到长沙去。」

 

  宗元禅师看到这情形便说:「好了,师兄,你现在可以一个人上路了,我要回径山了。」

 

  半年后,道谦从湖南回径山。大慧禅师一见他,便欢喜地说:「恭喜你,这回可换了个人了!」

 

  2、从疑入手,一控到底

 

  古语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入禅门,先入疑情,然后用心去参,疑情不破,决不放弃。如参究「父母未生我时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西来大意」「如何是道」「如何是佛」「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念佛是谁」如何专题参究,莫换主题,一探到底,寻他个水落石出。

 

  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座前接法后,遵循祖意,启步南行,经过两个月时间,到了大庾山。追逐在后面的有数百人之多,想夺衣钵。慧明亦在其中追寻。因其在家时,曾任四品将军,性情粗鲁,故比其他追赶的大众先到一步。

 

  六祖大师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衣钵只是表明法位,可以用暴力来争夺的么?」

 

  慧明赶到,提衣钵不动,就呼唤说:「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夺衣钵。」

 

  慧明作礼后说:「恳请行者为我说法。」

 

  六祖大师说:「你既然是为求法而来,先要摒除心识中的一切缘影,不要使其有一念的生起,善恶都莫思量,我才为你说。」

 

  慧明默息了很久以后,六祖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那位是明公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于言下忽然契悟。

 

  六祖大师教化慧明,先提起「哪位是明公上座的本来面目」,令慧明参悟。现在,我们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希望各位「不思量善,不思量恶,就在此时此刻,哪个是各位的本来面目呢?」

 

  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见性;即是还他本来面目。希望大家都能参悟下去,待到因缘成熟,自然锻出智慧之光。

 

  3、参禅悟道,如人饮水

 

  禅,本来是不可说的,可我们却方便言说了许多,旨在借助于言说,令大家从生活中去体验。黄檗禅师说:「尘劳迥异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此诗最亲切,倘能依此,时时警策,功夫自然显现。

 

  禅,本为心地法门,出家人称之为修心人,故我们时时把握住自心,不应心外驰求,把心收回来,走在自己的灵山路上,方是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