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公妙示般若大义

 

发布: 2016-04-06 11:57:46   作者: 李利安   来源: 本网讯   

 


 

编者按:倓虚法师是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佛教寺院建设者、教义阐扬者、教育推动者、法事召集人,尤其是在道场创建与主持、佛学的研究与弘扬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印记,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效法。本文作者仅就倓虚法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欣赏法师对《金刚经》的妙解,体味法师的智慧及其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这裡选取的是全文的第一部分。

 


 

  据倓虚法师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的自序中说:「倓虚二十年来,为学人解说是经,凡十余次。兹举历次讲稿,约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可见倓公的《金刚经讲义》是他根据一生十多次讲经的讲稿而修改增删而成的。这本讲义的体例是「先之以总说,欲览者,得此经之大旨。次之以本文,欲览者循序而渐进。」而在总说此经大旨时,涉及般若大义和金刚经总体思想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般若思想是整个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诠解般若思想的般若经典种类繁多,卷帙浩繁,其中《金刚经》是古今流传最广的几部般若经之一,对中国佛教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那麽到底什麽是般若?如何用般若来观照世界和人心,般若与现实人生到底有何关係。这些问题一直是那些寻求人生真理的人们念念难舍的心头大事。倓虚法师讲解《金刚经》首先对这些问题予以开示,从而为进一步理解《金刚经》的义理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 Default
  •  





     

      倓虚法师说:「佛说般若经时,纯是发明世界物质与世人知见本具之圆理。知见者,人心也;物质者,环境也。」就是说,佛的般若法义是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类认识的本质的学说,所以这属于一种智慧之学,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哲学。佛教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智慧之学,在解释世界和人类思维时,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不同与西方哲学那样对物质世界和思维分别进行深刻细微的分析,佛教的般若之学重在解释外境与人心之间的关係。倓虚法师接着解释说:「此心与境,不即不离,究竟不可思议。」也就是说,以佛教般若来观照世界和人类思维,二者的关係是不即不离的。这种不即不离的关係对理性色彩很浓的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是「究竟不可思议」。为何从终极的角度看是不可思议呢?因为这正式整个世界和人类心灵的终极「圆理」。倓虚解释说:「本来无始终,无内外,无先后,无生灭,无一异之别,无空有之分。乃心外无境,一心一切心故。境外无心,一境一切境故。大而无外,一大一切大故。小而无内,一小一切小故。大能容小,小亦能容大,随众生心,循业发现。此种心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一切处。而一切处,无非心境,此之谓圆理也。」那麽,这种「圆理」与现实人类有什麽关係呢?倓虚法师认为,正是因为不知此理,人类才沉沦于罪恶与苦难之中,而若明瞭和最终悟得此理,人类才能走向终极的解脱,获得幸福自在的生活。他说:「世人不察不信,此若大之造化,乃人人本具之事业。舍此用之无尽、取之不竭之圆理,而拘泥于现前六根、六尘、六识之陋习,造诸恶业,受苦无休,沦在业海之中,不知出离,反求其值,哀哉!」正是在这种悲悯之心的促使下,倓虚才不厌其烦地向世人阐释般若的妙义。

     

      倓虚法师在解释世界与人心之关係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大乘佛教的般若思维,提出了始与终、内与外、先与后,生与灭,一与异、空与有等六对范畴,并对每对范畴中对应的两个方面给予「双遣」否定,得出「本来无始终,无内外,无先后,无生灭,无一异之别,无空有之分」的认识。「云何无始终?答曰:终始相成,如环无端。任何智人,不能说清,从何为始,从何为终。若能指出固定之始终,则始终即非圆理。云何无内外?内外乃对待名词,如内城在院外,外屋属宅内。 若有定处,即非圆理。 云何无先后? 先后乃比较名词。 如后后可作前前,若有定名,则非圆理。云何无生灭?生灭乃世人遍计,一切法本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灭者,亦複如是。云何无一异之别? 以一即是异,异即是一。如一人有四肢百骸之异,而四肢百骸,只一人故。一树有千枝万叶,而千枝万叶,只一树故,岂可分别孰一孰异。云何无空有之分?以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真空即是妙有者,且如人心之知见,视之不得见,听之不得闻,嗅之非香,尝之无味。非物可触,非想可知,故曰真空。然真空非同断灭,以其有能力故。对于物质,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既非断灭故曰妙有。妙有即是真空者,且如植物菊花,有若干种类,其形色妍美,有千奇百异。而奇异之巧妙,从何而有?世人多推之于造物主宰,是谁见其造?又造物主宰,由何而有?则皆无实据。究竟考其实据,皆归不可思议,故曰妙有。然妙有不能久住,以其性无常故。是由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如是性空,故曰真空。以佛法所说,世法为据,乃谓无空有之分也。」

     

      以上六对范畴其实代表了整个世界的一切现象,正如倓虚法师所说:「以此数端作例,推及世界一切法,莫不如是。」倓虚法师的「六无」妙说从六对范畴入手,解释世界万象,极为精闢。

     

      关于这些般若妙义与现实人生的关係,倓虚法师在《金刚经讲义》自序中说:「如来说法,破世人之迷情者,曰般若也。所谓般若者,即心地明白圆理之谓。果能明白,即无无明;无明者,乃执始终、内外等。以为实有一定,故造诸业。若无无明,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受苦。 此如来出世之本怀也。」也就是说,如来为了破除世人的错误认识而说般若之法;所谓般若之法就是心地明朗清淨,所谓心地明朗清淨就是不执着绝对固定的始终、内外、先后、生灭、一异、空有等六对范畴;若能这样,就不会造业;若不造业,就不会受苦了。倓虚法师告诉世人,这正是如来出世的本怀。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