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冬季佛七」
大和尚开示普贤行愿品(一)

 

发布: 2016-04-05 18:59:45   作者: 子清 记录整理   来源: 本网讯   

 


 

第一天

 


 

  加拿大湛山精舍在西方的耶诞节假期期间举办「湛山佛七」。2015年12月20日下午6:30开始洒淨仪式。在之后的七天裡僧俗二众将共同念佛七永日。

 

  什麽是「打佛七」?「打」,举行的意思。 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证的修行。若于七日中专修念佛法门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

 

  打七的目的在甚麽地方?在「了生死」! 普通人到寺裡来念佛,为的是向佛祷告,希望能够消灾免难。求消灾免难固然是好,但这不是佛的本意。还有一种人,因为现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这裡念佛,求佛保佑,希望来世能够事事如意。求来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还有一种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贵也没有多大快乐,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够升天。来生得能升天,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佛的本意在那裡?在令众生「了生死」! 为什麽要了生死? 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

 

  打佛七,为什麽要用「七天」的时间呢?这和整个天体宇宙的运行有关,从古至今,无论东西方都以「七天」为宇宙运行之一迴圈。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都是配合整个宇宙的运行而运动,所以用七天的时间来修行最恰当,犹如我们以自己身心的小宇宙来配合大宇宙而修行念佛法门。

 

  达义大和尚带领四众弟子为参加佛七的人和道场洒淨,祈愿人心安宁、身心清淨。大和尚开示道:「今天我们首先洒淨也称淨坛,或是结界,就是佛七开始之前的晚上,以佛法僧的意愿,在我们七天修行的地方去淨化,希望把不乾淨的魔障都能够祛除掉,最终帮助众生往升到极乐世界去。希望通过这个仪式,在这裡修学更加的清淨自在无障碍,这个就叫做淨坛或是熏坛。这在佛教举办法会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我们在拜粱皇宝忏,打佛七或是进行水陆法会的时候,都需要这样做。」

 

  接下来七天的修行,叫做精进佛七,精者,不杂。我们要在七天裡面没有任何的杂念,一心一意的念诵阿弥陀佛。所以佛经裡面讲: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要被外在所干扰,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我们要做到行走坐卧都是阿弥陀佛,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淨,在白天、晚上,24小时中都念诵阿弥陀佛名号。

 

  「为什麽念阿弥陀佛呢?佛陀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一样,福报深浅,智慧高低,但是我们有一个同样平等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空性,空性与佛性是相通的,证悟空性就能瞭解佛陀讲的道理,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都是平等的。那麽我们怎麽才能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离开这个娑婆世界,证到涅槃。就是要通过念佛修行的方法,把阿弥陀法念到我们的心裡去,阿弥陀佛即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便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离开我们的清淨心,在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既是天涯,但是近的时候却在眼前,正所谓咫尺天涯。只要把阿弥陀佛念到心裡去,当下觉悟,心清淨觉悟了,极乐世界就在你的面前,你的当下,所以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精进地念佛。」

 

  大和尚还说,要成就一个佛七很不容易,湛山的近二十位法师和义工们裡裡外外的花费很多时间共同努力才能够举办成功。所以我们要万缘放下,好好念佛。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们的自己的佛性,并且不辜负三宝之恩。心裡面有感恩就会清淨,当我们发出菩提心、精进心的时候,在这七天虽然身体疲累,但是我们个人心中充满法喜,非常愉悦。

 

  达义大和尚希望大家能够精进念佛,将佛七裡面功德回向给父母,可以给他们消业障开智慧,健康长寿。将念佛功德回向给朋友、亲人,希望他们离苦得乐。世界和平、人心向善!七天以后能够获得法喜!

 

  晚上9点,湛山精舍响起了钟鼓的声音,随即也打起了钟板,大家都熄灯在念佛中慢慢进入梦乡。

 


 

第二天

 


 

  达义大和尚开示:

 

  今天看到几位小朋友,来念佛,很开心,这就是缘分,佛教说因缘不可思议,这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挡不住的。今天大家在一起打佛七,这是法缘,也是我们之前种下的因。

 

  今天重点讲经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入字:是进去的意思,这裡的入字、是瞭解开悟到真实道理。不思议:是心和思想都想不到,言语说不尽的意思。解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思。解脱的境界:是已经了脱生死,永远不会再到有生死的境界裡去了。

 

  普贤菩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行愿的「行」字:行字,读做「恨」,是修的功夫,修的功德。愿字:是发的愿心。

 

  品字:同了一类的「类」字,差不多的。也是专门说一种法,或是专门说一件事情,就叫一品。说的什麽法,或是说的什麽事情,就叫什麽品。这一品所说的都是普贤菩萨所修的功行、所发的大愿,所以就叫行愿品。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经被请到龙宫供养。在佛陀入涅盘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裡他看见有《华严经》。《华严经》有大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颂,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把下本华严记持在心,从龙宫返回后,就写出来,流通于人间。

 

  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即是在七个地方讲说,共有九次法会。在佛教裡,如果能明瞭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愣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很少,有人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此经第一译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三藏手执梵本,译为汉语,法业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于元熙二年(420)六月十日译竟,刘宋永初二年(421)複校完毕(见《出三藏记集》卷九经后记等)。初译出时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嗣后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此经,见所译《入法界缺》内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译出从摩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约八九纸补入。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六十卷本。

 

  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淨同宣梵本,複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九会的说法而成。 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华严经疏》卷三、《华严经略策》),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系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淨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以上是汉译此经的三大译本。

 

  由于最后加上了普贤行愿品圆满了华严经的不可思议功德,导归极乐,这也是普贤行愿往生淨土的殊胜正因,因此成为了淨土的重要经典。

 


 

第三天

 


 

  达义大和尚开示:

 

  今年和性空长老一起去了闽南佛学院。我是文革之后恢复佛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光阴似箭,二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人生还有几个二三十年?所以当我们生日的那一天也是我们的生命减少的一天,所以我们要有警觉性。这一天也是母难日,因为这是母亲最痛苦的时刻,我们要去陪伴父母,不要杀生,以不杀生去庆生,这一天要吃素不杀生,用食素的功德迴向给父母,同时这一天我们要诵经念佛迴向父母,弘一大师就是在生日这天诵经回向父母。

 

  昨天我们讲到礼敬诸佛,戒除贡高我慢心,消除业障,同时可以增长智慧,通过念佛。拜佛之后,我们的业障就会消除掉。人之所以没有智慧就是因为心太杂乱了。佛教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要思考为什麽佛可以修成佛,征得无上智慧,所以我们要见贤思齐,不论遇到任何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们,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所以要尊重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诸佛。

 

  今天在这裡念佛的人,我们不一定认识,但是用佛的智慧来看,我们周围的人都曾是我们的六亲眷属,今天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是曾经是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要尊重他们。

 

  佛教的活动称为法会,就是法的聚会,一切的活动都是法的聚会。譬如今天法会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只是现前的人,其实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和诸佛菩萨都和我们在一起念佛,因此我们的行走坐卧都要具足威仪。我们要做大佈施,广结善缘,这是种正能量,要去想到别人,去互相帮忙。

 

  有的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如果每个人都这麽想,这个世界将是自私的。在佛教裡,我们要先想到别人,泡茶也是一样,用心去泡好茶,要先给别人后留给自己。

 

  昨天教会大家背诵「十大愿望」,我们今天讲十大愿望。

 

  一、「礼敬诸佛」的这个「敬」就是依照规矩去做去。你的所行所作都合乎礼,这就是一个敬;如果你不守礼,这就是不敬。譬如你对一个人恭敬,你在这个人的面前就要守规矩;如果你不恭敬这个人,你就会放逸,随便愿意怎麽样就怎麽样。

 

  我们要礼敬诸佛,就是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是大觉者,一个大觉悟的人。我们凡夫是醉生梦死,不知道这个三界是苦,也不想出离三界,这就是不觉。二乘在凡夫裡边是一个觉者,他觉悟了。觉悟什麽呢? 觉悟生死无常,所以他就修行。得到偏空的理,悟得四谛法、十二因缘法,这叫罗汉,也叫缘觉。中乘就叫缘觉。这种人在凡夫裡边可以算是一个觉悟者,可是他不能自觉觉他,他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就仅能自觉。菩萨和罗汉又不同了,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佛和菩萨又不同,菩萨虽然能自觉觉他,可是还没能觉满。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修行也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了。佛之所以成一个大觉者,也就因为他这三种觉悟都圆满了,万种的功德也都具备了,所以就称为佛。

 

  普贤菩萨发广大的行愿,修行这种的愿有多大呢?这种愿,是一种不可思议境界的愿,所以称普贤菩萨为愿王,他是愿中之王。这第一愿「礼敬诸佛」,不是单单就顶礼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当我们虔诚的礼拜时要观想我们礼拜的是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这样的功德才大。

 

  礼敬诸佛,诸佛是不是需要我们礼敬呢?我们礼佛,佛也是佛;我们不礼佛,佛仍然是佛。并不是我们礼佛,佛就得到多一点的好处;我们不礼佛,佛就得不着好处,佛就小一点。我们礼佛,是尽上我们的这种恭敬心,佛是不增不减的,所以礼佛不要执着。

 

  二、「称讚如来」:如来为什麽要称讚呢? 在这裡要和大家讲一下,所有的佛的称号都可以称为佛,如来,世尊等都是同号。

 

  现在的人希望诽谤,挖苦,批评指责别人,所以这样的人会发出负能量。佛告诉我们要称讚如来。我们不仅仅是对佛菩萨,对周围的人或是事都要称讚,要鼓励他们,要口吐莲花,让大家感觉到很舒服,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互相称讚,世界就会很祥和,现在的家庭中有许多人都在吵架,我们不要去指责和计较,要学会称讚和包容,因此我们要明白称讚如来的重要性。赞是讚歎佛的德行,我们看到佛都是微笑面对众生,佛是没有嗔恨心的。佛在修行时时常有动物或是魔会去伤害他,但是佛从来没有怨恨过,他是如如不动,最终感动了这些伤害他的众生也因此而得度。佛告诉众生要念阿弥陀佛往生淨土,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也是为了度众生。我们众生常称念观音菩萨等诸佛菩萨,这都是佛告诉众生的,所以佛是无私的,他告诉了众生有诸多的佛和菩萨存在。

 

  我们每个人自性上都有光,你讚歎佛,你自性的光就现出来了,照破你的黑暗。 你讚歎佛的功德,无形中你自己就不会造罪业、不会打妄想了。你少打一点妄想,你那智慧光就露出来多一点。为什麽修道人怕打妄想?也就是这个原因,打一个妄想,就把你那自性好像染上一层东西似的;你不打妄想,你自性的光明就显露出来,就光明一些。所以当你讚歎佛的时候,你心裡是欢喜佛,欢喜佛就和佛的智慧光相合了,你的自性光明也就会露出来。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有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三世因果也是这样,有现在就有未来,这就是因和果的关係,我们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以前种的因,现在得到的果,那我们现在种的因也是将来的果,一切的偶然来自于一切的必然。所以,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要深知因果,所以我们要常常念佛,拜佛消除业障,要一点一滴的忏除业障。 佛教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一佛皆有诸佛菩萨围绕,我们称讚如来,如来有多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量无边。我们不仅仅要用我们的嘴巴称讚诸佛,要观想用无量无边的舌根都去称讚如来,我们拜佛也是要观想自己所拜的不是顶礼现前的佛,是无量无边的诸佛。普贤菩萨十大愿望,告诉我们要修行不仅仅是今生,要生生世世都要去修行。

 

  三、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

 

  供养和佈施有什麽区别?供养是:对诸佛菩萨,对上的,对父母师长的是为供养;佈施:是对下的,对众生,称为佈施。供养和佈施有精神和物质两种种层面,我们的微笑也是一种供养和佈施。我们要学会微笑地面对众生。

 

  在诸供养中,其中法的供养是最大的,在金刚经中说唯有法的供养是最大的供养。我们平时在一尊佛前供养,要观想遍供法界无量无边这麽多佛;法界无量无边这麽多的佛,每一尊佛的前边,都有我们的身在那儿对着佛修供养。你这样一观想,这就叫法界供养。法界的供养,也就成就法界的功德;成就法界的功德,就得到法界的智慧;得到法界的智慧,就圆成法界的果位。所以广修供养就是尽你的力量来供养,你有多大力量就尽多大力量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普贤菩萨就是修这种行门,他广修供养三宝。

 

  当我们点灯时也要观想我们点燃的是无量无边的明灯。特别是每年湛山精舍点的平安灯,我们也是用这个灯来供养诸佛,当你这样观想时,点的平安灯的功德就非常大。所有一切的供养都是外相的供养,我们要从内心的离体的供养。我们要按照佛所说的方法去供养一切诸佛。(待续)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