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的力量

 

发布: 2016-04-05 19:08:20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佛菩萨大愿

 


 

  前几天,我在「湛山佛七」讲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徵,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普贤菩萨曾经发愿:「我的菩萨行要胜过一切菩萨。」所以普贤菩萨又称为大行普贤菩萨,他的大愿也被称为「愿王」。

 

  这些愿望不仅是普贤菩萨自己发的愿,而是代表一切众生。这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讚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恆顺众生;十者,普皆迴向。」且此十大愿永无止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十大愿王,无有穷尽。我们可以看出,这裡的「行」是指菩萨行,实践菩萨道。要修菩萨行,先要发菩提愿,践行不已。

 

  其实,佛教是很讲究发愿。不仅普贤菩萨有这十大愿王,诸佛菩萨的特点不一样,各有各的大愿。有别愿(代表菩萨个体的愿),也有总愿(代表一切菩萨的愿),但诸佛菩萨的共愿,都是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本愿,系统说来就是「四弘誓愿」:

 

  「复次,善男子!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心地观经》)

 

  到了《摩诃止观》,这个大愿被总结为我们经常念诵之内容: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在这个「四宏誓愿」的总纲之下,每个菩萨的大愿有所不同,如「文殊菩萨十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等。

 

  那麽,本尊释迦牟尼有没有发过愿呢?我们读《悲华经》就知道,佛陀曾发五百大愿,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複烦恼,一切自在,心得解脱......菩萨摩诃萨四百四十万人,弥勒菩萨最为上首,皆得陀罗尼忍辱禅定,深解诸法空无定想,如是大士皆不退转......」

 

  就这在这次大会上,大势至、文殊、普贤等等许多大菩萨,都在宝藏如来前发愿,宝藏佛也为他们授记。宝海梵志(释迦佛的前身)等前面诸菩萨都发愿完了,说「世尊!我今心动如紧花树叶,心大忧愁,身皆燋悴,此诸菩萨虽生大悲,不能取此五浊恶世,今彼诸众生,堕痴黑暗……」别的菩萨都选择了淨土,但释迦牟尼对人类满怀慈悲,所以,他发源来五浊恶世度化我们,我们今天才有幸能听到佛法。

 

  后来的研究者把它分类整理,五百大愿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下列七大类:

 

  第一愿至第四十愿: 修行六度之愿。

 

  第四十一愿至第二百五十五愿:八相之愿。

 

  第二百五十六愿至第二百七十愿:灭后利益之愿。

 

  第二百七十一愿至第二百八十愿:济度狱苦之愿。

 

  第二百八十一愿至第二百八十三愿:现前请瑞之愿。

 

  第二百八十四愿至第二百九十二愿:生死结缘之愿。

 

  第二百九十三愿至第五百愿:未来现益之愿。

 

  根据经裡的介绍,这是一个万分庄严的时刻,转轮圣王的一千位王子和八万四千小王与无量众生在宝藏如来前发愿。佛陀的前身宝海梵志先是劝请诸位先发愿,到了最后,他自己也发了大愿。其他各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淨土成就自己的佛,但宝海梵志却与众不同,选择了一天截然不同的成佛之路,那就是决定投生五浊恶世中成就佛果。这是因为他不忍心众生在那裡永无休止地受苦受难。如果没有佛来度众生,就会永远这样。宝海梵志于是便自告奋勇前来大行佛道,为众生拔苦与乐。佛陀的大愿完美地体现了大乘佛教精神。

 

  当宝海梵志发了充满菩提心、大悲心的五百大愿之后,天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都称宝海梵志为大悲菩萨。诸位菩萨和大众听了五百大愿之后,也都感动悲泣不已,讚叹不已。

 

  后来读过此经的无数高僧大德无不感动。千年之后,天台宗蕅益智旭大师在读《悲华经》时还在感叹:「大悲释尊,能为难事;较十方三世佛,偏称勇勐。」「呜呼!我辈垢重障深,久为十方佛所摈弃;聚此五浊世间,自非释尊彻底大悲,何由得闻出世法要?当知:今日四众弟子,无非昔日曾饮大悲血、食大悲肉、受用大悲头目脑髓、及馀身分者也! 释尊捨无量血肉身分,令我辈成菩提种;我辈犹复不思报恩,尚可为人乎? ”

 

  《俱舍论》云:「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古德云:「行如山,愿如海」如果没有愿,行就没有方向,就会游移不定,所以不会坚定,不会持久。愿是将行具体化,有目标,有步骤,有进度,使行持之以恆,最终实现。

 


 

三位长老与四大名山

 


 

  湛山三位开山性空长老、乐渡长老和诚祥长老,在刚到加拿大弘法之初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使在身无定所、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就发下宏愿,相信菩萨能成就大愿。他们置四块石头在寺院大门口,刻菩萨圣号和四大名山之名于其上,矢志在北美髮扬观音菩萨之大悲、普贤菩萨之大行文殊菩萨之大智、地藏菩萨之大愿。悲愿感应,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悲心大愿最终一一实现。

 

  这就是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为什麽兴建加国四大名山的因缘。在中国,四大菩萨道场(四大佛教名山)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普遍相信,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浙江普陀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安徽九华山。。

 

  「四大菩萨」,其实就是四大优秀品质的典范。诸佛菩萨的大愿最后都是导归极乐世界,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淨国土。

 

  四位菩萨中,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以大智闻名。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右胁侍,以大行闻名。我们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是有讲究的,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加上普贤菩萨的行愿,理论和实践结合,就能成就事业,能究竟圆满大乘佛。这是诸佛菩萨想告诉众生的一个道理。

 

  我们再来看另外两个菩萨。一个是民众最为熟悉的观音菩萨,既为阿弥陀佛左胁侍,又以大慈大悲闻名,在人间以千手千眼不遗馀力地救度苦难众生。只要我们在危难时机和悲苦时刻呼唤他的圣号,他就会闻声而来。我们感觉,观世音菩萨一直身处在民众之中,为普通大众着想。这是他的重要位置和角色。

 

  而地藏菩萨,他发誓救度一切有情,直至地狱尽空,以大愿闻名。地藏菩萨是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出世前娑婆众生的救主。《地藏经》中,地藏菩萨曾在忉利天的众生面前,受释尊的咐嘱,在释尊入灭后至弥勒菩萨出现前的娑婆无佛世界担任导师。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的一个节点上。

 

  试想一下,为什麽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位「久远劫来屡发弘愿」的菩萨?佛陀的安排肯定是有其道理的,只是我们未曾深究、仔细体会而已。「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何其伟大的誓言。「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见《地藏十轮经》)这是何其可贵的品质。菩萨的伟大照见我们的淼小,按照「缺什麽补什麽」的心理机制,佛陀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位菩萨,那是因为我们的时代缺少这样的大愿精神。

 

  我们说这个时代缺少这种精神,并不是说没有人继承这种精神。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嵴梁。」湛山三位长老就是这样的人。

 


 

发愿秉承师志

 


 

  出家人的使命本来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筹建加国四大名山,弘扬菩萨的悲智行愿,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湛山三位开山长老的悲心宏愿。现在这一光荣而艰钜的使命,落到我的肩上。这是我此生的使命。我发愿秉承师志,带领湛山四众弟子创建加国佛教四大名山。我曾发愿,不管我遇到什麽困难,遇到怎样的挫折和障碍,我绝不会放弃和停止。

 

  这是因为;一、我是一个佛弟子,创建四大名山,有利于佛教在北美和世界的传播,我有幸承上启下,续佛慧命,应该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二、我是华夏子孙中的一员,我觉得有责任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加拿大来,使其发扬广大;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海外华裔对的认同和肯定,让海外华裔子孙为自己的祖先感动骄傲和自豪;让加拿大本地人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我生活在加拿大这个国家,理应为这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要做的就是让中华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使其丰富多彩。

 

  四大名山,工程浩大,史无前例。但何艰难险阻绝不会阻挡我实现我的大愿。我会和湛山法师、功德主和众弟子一起努力,直至圆满完成。虚云大师说:「精进勇勐,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我坚信海外弘法事业必定得到佛力加披和菩萨保佑,勇勐精进,一往无前,海外传法弘法的悲心宏愿,终能成功。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