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三)

 

发布: 2016-09-11 11:23:54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 Default
  •  


     

      接下来我们讲「八不中道」。世间真正所有一切法没有实实在在的「来」,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去”。任何东西都没有一个来相,也没有一个去相。有来相,有去相,这只是一个假相。诸法的本性本来就没有“来”,也就没有“去”。世间所有的一切东西,是一样的,但又是一样的。我们的上一生、这一世,还有下一生,是不一亦不异。不要说上生跟这一生,二十年前的你,跟今天的你,两个是不一不异,不是完全一样的,但又不是完全不相同的。这是讲世间所有包括宇宙人生的现象,透过这现象去悟到事物的本质,所有东西原来是“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

     

      六祖《坛经》惠能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跟八不中道的道理是一样的,讲的是“第一义谛”,讲“真谛”“因迷八不之浅深,而成六道”。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轮回?因为我们对“八不中道”的道理不明白,搞不清楚,在这“八不中道”里面迷失了。如果我们有般若智慧,我们在“八不中道”里面能悟到道理,开发智慧,我们就不会在六道里面轮回了。“因悟八不之浅深而有三乘”,为什么有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因为在“八不中道”里有理解的深浅。因为悟的浅深,所以有三乘,而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不同的圣人。

     

      “一切众生,计执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相而着有,故谓之迷。”我们为什么现在还是凡夫的众生,就是因为执着生跟灭,断跟常,一跟异,来跟去等等的相状,把这种相状执着一个实有,所以我们现在迷了;那麽“三乘中人虽不执着生灭之相”,虽然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圣人,他悟到“八不中道”里面不同的程度,他超越六道之苦,他不执着生灭之相,“而又执着于不生不灭”。按照这个佛的境界,空要悟到真空妙有,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虽然声闻、缘觉跟权教的菩萨比凡夫好一点,不执着生灭之相,但是他执着一个不生不灭这个相,所以“以偏于空,故佛说八不之义 ”。正是阐明二谛,二谛明白以后,二谛的中道自然显现出来。当你有一天悟到二谛中道的时候,这就是般若思想。那麽这个第一义空的道理也是“空”与“有”俱空。

     

      什么叫第一义道理?就是你要明白这个“有”是一个假有,是一个虚妄之有,同时要悟到这个“空”,不是空洞的空,空里面要悟到真空妙有。如果还执着不生不灭,还不圆满、不究竟。“而后一切不着,中道圆明。”如果我们不着有,不着空,直到空中里面有“有”,有中里面有“空”,到最后取其“中道”的道理,你明白这个中道的道理以后,自然不会执着一切法。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义空”跟“二谛”,跟“八不中道”,它们虽然说法不一样,用词不同,但是所显示中道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讲般若思想。

     

      还有“二谛圆融”。你明白了“第一义空”,明白了“二谛圆融”,明白了“八不中道”的话,那你就明白般若智慧是什么了。所以这个般若纲要没有什么特别的,最重要的让你在这个“空”跟“有”二边不着一法。如果你执着一个空,或者你执着一个有,你执着一个世间法,执着一个出世间法,这都不是般若思想。要在“空”与“有”两边不着一法。“以显圆融中道 ”。

     

      你们看了《金刚经》,如果想要对般若思想进一步了解,也可以看《维摩诘经》。《维摩诘经》专门讲这个“圆融中道”,也就是不二解脱法门。一般凡夫都有偏执,要麽偏世间法,要麽偏出世间法;要麽偏有,要么偏空。那么你看《般若经》和看《维摩诘经》以后,到最后悟到空有不二,能够证到圆融中道。所以佛说般若思想,“在令一切妄想执着之众生,开其理体本具之正智,以明其无明,觉其不觉”。释迦牟尼佛花了二十二年说般若思想,主要目的让一切妄想执着的众生,开其理体本具之正智,能够启发我们大家明白,每一个人本有理体本具的正智,以明其无明,知道我们现在有烦恼痛苦就是因为无明,觉其不觉!希望通过般若智慧来觉悟我们的不觉。

     

      什么叫实相呢?所谓“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这也是般若智慧。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那么怎么样知道这个“实相般若”?就要悟到无相,无不相的实相般若,“空不空之如来藏 ”,我们每一个人本有这个“如来藏”,你不要把这个“如来藏”当成是一个空的,你觉得这个是“如来藏”就不对了。空里面有不空,不空里面有空,空有不二。所以“现前同证如来智慧觉性”,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就可以证到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如来智慧觉性,“此正我本师出现于世之大因缘”,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降生到人间?为什么要示现八相成道来度化众生,来说《般若经》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明心见性,找到我们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说“般若法门乃最上乘”。因此说这个般若法门是我们佛教里面的,不但是大乘,同时是最上乘,“令一切众生乘之而直至佛地”。为什么它是最上乘呢?就是你通过般若这个法门来修行,来用功办道,最后你可以直超佛地,到最后你可以成佛,所以叫最上乘。佛教有小乘,有中乘,有大乘,有最上乘。最上乘就是佛道,就是令一切众生乘之而直至佛地。

     

  • Default
  •  


     

      接下来跟大家讲讲《金刚经》多个译本。《金刚经》从印度翻译到中国一共有六种译本。第一个译本,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翻译的,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个译本是南北朝时北魏时代翻译家,叫菩提流支所翻译的。名字叫《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在前面加一个“佛说”;第三种译本是南北朝时陈真谛翻译的,书的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个译本是在隋代,有一个达摩笈多所翻译的,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第五个译本是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译本,名字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加一个“能断”;最后一个译本就是唐代的义净法师,他翻译的译本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字基本上相同。你们如果要研究《金刚经》,就可以在藏经里面,把六种不同的翻译拿来参考。

     

      当我们研究一部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部经有多少人翻译?有多少人注解?哪一个注解觉得最好?然后根据这个注解来了解这部经。这是我们通常在佛学院研究一部经典最基本的尝试。我们现在常常用的版本,就是我们现在受持《金刚经》的版本,主要由鸠摩罗什翻译的。我们湛山精舍常常在功德堂念《金刚经》,就是用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上面的六种翻译的译本,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在中国最流行,为什么流行?因为它翻译的文字非常简练、流利,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非常自然。翻译经典也是一门技巧,既要把意义表达出来,同时在读的时候要读得顺,读得畅通,文字还要美。在六个译本里面,鸠摩罗什的译本可以说译文用笔洗练,文字优美,既便诵读,读起来非常畅通无阻,所以佛经里面有好多的经典,它的文字都是非常好,因为好多翻译家翻译以后,有好多中国的文人来把它润笔,把它理顺,所以你念起来非常的畅通。我们在读中国佛经的时候,你会发觉到佛经里面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正好!每一个字都有它的道理。

     

      下面我想跟大家讲讲《金刚经》有多少的论著,就是它的注解。《金刚经》无论在印度也好,在中国也好,都有好多的高僧大德、菩萨为《金刚经》作注解。在印度的无着菩萨,还有世亲菩萨,还有狮子叶法师,乃至叶公绰居士等人都是大力弘扬《金刚经》,把《金刚经》的道理阐释得非常透彻。在我们中国有位吉藏法师,他也是非常有名的高僧大德,也是专门讲经的,他对《金刚经》也有深入的研究;也常常讲《地藏经》,也为《地藏经》注解。还有最出名的有几本,一个叫肇注,肇注就是僧肇,鸠摩罗什身边一个得意门徒叫僧肇,僧肇也为《金刚经》作注解,也是注解得很好。有一本最好最好的,现在好多研究《金刚经》的人觉得注解得最好的就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为《金刚经》作注解,把《金刚经》的道理表达得非常透彻、完整。现在好多研究《金刚经》的人都是以智者大师的注解为标准。

     

      依天台宗的“五重玄义”来解释《金刚经》,按照我们天台宗法师的惯例,这是一个传统。凡是要讲一部经,无论是《妙法莲华经》,或者是《金刚经》,或者是《地藏经》都是先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来解释,让你对这部经的纲要有稍微了解,然后才讲正文,所以这个五重玄义,在讲经过程当中非常重要,你若把五重玄义了解了,你就有个纲目了,然后再进到正文,详细解释,那么你就不会乱。

     

      “五重玄义”,你们在座各位如果第一次听经,要把它记起来。

     

      第一是“释名”,解释经名。因为每一部经都有一个经名。

     

      第二是“显体”,这部经它的主体是什么。

     

      第三是“明宗”,明宗就是教你怎麽样修,所以明宗就是“明修 ”,了解应该在经里面怎麽样来修行。

     

      第四是“论用”。每一部经,释迦牟尼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每一部经都有它不同的功用,它的效果。

     

      第五就是“判教相”。释迦牟尼佛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那么他所说的法,是在五时八教里面,藏、通、别、圆里面属于那种教,你要搞清楚,你要了解。

     

      现在我们根据释名,来解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什么意思,那么在解释经题的时候,分为通题跟别题,通题者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那么这个经是佛所说的,所有佛所说的经典都叫经,所以通名为经。那麽这个别题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七个字,那么这个是我们这部《金刚经》特定的名称,因为一切经不能通用,所以叫作别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金刚”,一般我们讲是金刚钻石,当我们看到“金刚”两个字,就会想象到金刚钻石,那么为什么经的前面加一个“金刚”呢?大家知道,这个金刚是比喻金刚不坏、坚固的意思。金刚是一种比喻,比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法,所以呢,比喻这个法是非常的坚固,非常的牢固,任何邪法外道或者小乘,或者凡夫都没办法攻破的一种法;也就是这个法是大法,无上之法,不可思议的法,世间所有其他邪法都没办法攻破的。所以,此经以法喻定名,在我们佛经里面有好多的不同的经题,经里面有人,有法,有喻,经题有时候以人立名,有时候有法,有喻。我们的《金刚经》是以法喻定名,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喻就是“金刚”,这七种立题里面是属于法喻立名。

     

      一个人如果有般若智慧的话,就像金刚那样的牢固坚实,所以我们有般若智慧,无论到什么地方我们都不会随境所转,就像莲花入污泥而不染一样,虽然我们现在到了五浊恶世的人间;但是我们有般若智慧,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麽。我们一个人有一种生活的原则,有一个生活的标准,哪一些该做,哪一些不该做,心里面非常清楚,所以叫随缘不变。随缘就是随不同的环境,不变就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有般若妙慧,你就可以做到随缘不变,坚固不坏。这个坚固不坏意思就是形容你的道心,每个人有道心,每个人有道德标准。

     

      金刚可以割玻璃,金刚可以做其他的用途,非常的利。金刚之利喻什麽?喻观照般若。这个观照般若在我们修行佛法里面也是非常重要,我们常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我们一个人妄念现前的时候不用害怕,最重要你有这个观照的般若,所以金刚之利比喻观照般若。我不知道你们在座各位去过中国五台山没有。在五台山有好多不同的文殊师利菩萨,其中有一个文殊师利菩萨手上拿着剑,这个剑代表智慧,智慧剑可以斩断你的烦恼,斩断你的分别,斩断你的执着。所以这也是另外一个比喻,“金刚之利喻观照般若,无我不破,无惑不断 ”,任何的迷惑有了这个智慧,自然就会断除了。因此这个“金刚为无上宝,价值不可称量 ”。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喻“般若”为无上的法宝,也是在一切佛法里面最重要之法宝,叫无上法宝,功德不可称量,如果我们能够受持,我们能够修行这个般若智慧的话,我们的功德不可限量。所以金刚之宝是世间含有依般若法宝,是非常稀有难得。比喻我们现在学金刚般若妙智慧,也是世间所稀有的。我们在讲经之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说明法的稀有难得,我们现在所讲金刚般若道理,在世间上没有另外一个道理比这个金刚般若妙智慧还要好,还要彻底。“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个法非常的甚深,非常的微妙,用语言文字思维没办法表达出来。所以呢,真正最高的智慧只能意会,不能言说,也就是说要靠你自己修行,到最后你感受到,才是真正的妙法,所以叫妙不可言。

     

      这个金刚为世间的宝物,它有三种特性。第一就是坚固,第二是明净,第三是快利。

     

      所谓坚固就是不易破坏,就是一般的器物都没办法来破坏这个金刚石,这个金刚非常牢固,常而不变,金刚钻石非常硬,不容易变坏。

     

      明净是什么呢?“明”就是能够反映各种色彩而闪耀发光,这个“明”就是金刚钻石能够闪闪发光,当这个金刚钻石遇到光的时候就会闪闪发光,也就是说我们在座各位每个人,本来就有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只要你能够明白佛法,只要你在你周围有诸善上人来提醒你,那么你心中的金刚钻石就能够闪闪发光,也就是你的佛性能够起到妙用。那麽“净”是什么呢?净是纯洁之意,“净”就是清净纯洁。这个明净在佛教里非常重要,“明”代表光明、智慧;“净”代表清净,净者为纯洁之意,那么什么叫纯洁之意?即使你落到染污的地方,也能够保持清净不染,就像我们佛教,为什么庙里常常有莲花的原因。

     

      第三是快利。金刚之利极强,能破坏一切固体物,而铁石之类绝不能摧毁它。也就形容佛法,特别是般若思想,是非常坚固,非常结实的,用外道、凡夫、小乘的思想是没有办法攻破般若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