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与地藏菩萨的故事

 

发布: 2016-09-13 19:12:10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李白改山名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原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应友人之邀,「由金陵(今南京)上秋浦(今贵池)」,聚会于九子山西麓。李白陶醉秋浦山水,更以求仙访道为乐,听说九子山也是洞天福地,便与诗友——当时的青阳县令韦权舆和隐居于桃花坞的高霁一起同游九子山。三人途中在一位复姓夏侯名回的老人家中小憩,受到主人盛情款待。宴中坐眺九子山雄姿,只见山间雾气腾升,犹如海外蓬莱仙山,李白诗兴大发。首先吟出一联: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略一沉思,界面吟诵。

     

      「积雪曜阴壑,飞流歕阳崖。」韦权舆仰望对面的雪山上,也是脱口而出。

     

      李白听后频频点头,又续上一联:「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诗人们才情激荡,即兴赋联句唱和,一气呵成,珠联璧合。这首诗就是《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其诗序中说:「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这就是九华山的命名作。

     

      地藏显灵

     

      在九华山所供奉的地藏菩萨圣像旁边,总是有着一老一少相侍左右。上首为年轻的出家人形象,下首为一老者绅士像,他们便是先后拜金地藏为师的闵公和道明父子俩。

     

      释地藏,原名金乔觉。初来九华山时,山上有一大户人家,九华山周边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山产、田地均归其所有,这就是闵让和一家。此公为人乐善好施,常常修桥补路,行医送药,周济乡里,为乡民做过不少好事,人们都尊称他为闵公。

     

      一日,闵公举办「百僧斋」,斋请九子山及周边僧人。左等右等,只来了九十九,百位缺一,闵公认为不够圆满,听说近日山中来了一位苦行僧,赤脚麻衣,独自在山洞里苦修,人们称他为「洞僧」,便让儿子道明赶紧去请他前来参加斋会。

     

      这「洞僧」不是别人,正是涉海来华的古新罗僧人金乔觉,法号地藏。地藏法师见闵家公子亲自来请,心中早已明白了八九分,认为把此山作为弘扬道场的机缘到了。于是欣然应允,跟随道明来到闵府。

     

      闵公见「洞僧」已到,「百僧斋」圆满,心中大喜,一边嘱开席,一边亲邀僧地藏上座。不料僧地藏执意不肯:「阿弥陀佛!施主盛情,贫僧感激,但贫僧不为斋请而来,实另有一事相求。」

     

      「有话好说,只要老夫能办到的,没有不答应的!」古道热肠的闵公说道。

     

      「贫僧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借一席之地与作栖息之所。不知可否?」

     

      「敢问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

     

      「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这周围百里皆我所有,哪在乎你一袈裟之地。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那里修行好了。」

     

      「此话当真?」

     

      「一言为定!」

     

      金乔觉转身出门,闵公及众僧紧随其后。他们来到天台峰,金乔觉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袈裟随风飘起,越展越大,竟罩住了九子山所有九十九座山峰。闵公猛省,知道是菩萨显灵,连忙伏地叩首,连称不知菩萨驾到,有失远迎,愿献整个九子山,让菩萨普度众生。

     

      闵公子道明当即拜金乔觉为师,请求出家,得到应允,几年后,闵公处理完家中一切事务之后,也跟随金乔觉出家为僧。

     

      肉身不坏

     

      金乔觉是唐朝藩属新罗国金氏王族的亲属。他的颈项高起,骨骼清奇,身长七尺,力气比一百个人合起来还要大。地藏曾经说过:「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大意为儒家六经范围之中,道家三清术法之内,唯有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才契合我心。地藏落发出家后,从新罗国涉海而来,后来又舍弃舟船,徒步前行。地藏僧人一路上披荆斩棘,攀援藤蔓,跨山峰,越沟壑,历尽艰辛,终于在此山南山谷中寻觅到了一块向阳、宽阔平整的土地。在山里居住期间,地藏僧人曾经被毒物蛰伤,但他依然端坐禅定。这时,出现了一位美貌妇人,她恭敬地行礼后,向僧人奉上了药物,并说道:「小孩子无知,咬伤了您,我愿意化出泉水来弥补他的过失。」僧人应声观看坐着的石头,果然在石缝间流淌出潺潺的泉水。这位美貌妇人,大概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九子山山神化现的。 地藏最喜爱《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鼓音声陀罗尼经》四本经书于是就下山来到了南陵,有俞荡等人抄写了四部佛经献给了僧人,僧人就持此经书回归山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踏入世间半步。直到九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夏季的某一天,大师忽然召集弟子们告别,得到消息的人无不茫然,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那天,只听得山石鸣响,巨石陨落,无情世界都被感动了。在大师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有随从侍奉的比丘尼赶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寺院里的扣钟就无声无息地坠落在地上了;等到比丘尼进入室内,屋顶上的椽木也有几处毁坏了,这难道是大师的神通感应吗?

     

      大师往生后,在函匣中结跏趺坐。经过三年,弟子们开启匣盖,准备将大师迁入塔中,却发现大师的面容和在世时一样;抬动他的骨节,就好像撼动金锁链一样。正如佛经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在塔基的地方经常发出像火一样的光芒,因此金乔觉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

     

      后继有人

     

      九华山曾出现过多位圆寂后肉身不坏的大德高僧,生于清末的大兴和尚就是其中之一。大兴和尚圆寂后装缸,三年后开缸,其身体仍柔软,容貌也如生前。他为人慈善宽厚,一生吃苦耐劳,艰苦修行。有一个故事是说的就是一个关于大兴和尚超越常人之忍辱负重的故事。

     

      在九华山下,一个有钱的人家有个千金小姐,从父母之命,与门当户对的一个公子订了亲。正式结婚的三年前,小姐在娘家竟生了个孩子。在父母严追强问之下,小姐说:「我一次到九华山上寺庙进香时,被大兴和尚奸污后怀了孕,才生了这个孩子。」小姐的父亲气急败坏之下,带着打手闯进寺庙,当众打骂羞辱大兴和尚,并把这个孩子塞给了他。大兴和尚不动声色,无奈之下接过孩子,只是无足轻重地说了一句:「善哉,阿弥陀佛!」

     

      从此在当地久负盛名的大兴和尚,一下子声名狼籍,到处被人耻笑,骂他是「花和尚」。他却不放在心上,每天下山为孩子化缘母奶。在他精心调养下,孩子渐渐长大,白白胖胖,聪明伶俐。

     

      这样,时间一晃过了三年……小姐正式出嫁了。在洞房花烛夜,丈夫追问孩子的下落,她如泣如诉地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第二天,小夫妻俩如实禀告父母,原来这孩子就是他们的亲骨肉,是栽赃陷害大兴和尚的。第三天,借小姐回门之机,到了娘家,又如实禀告生身父母。父母听后目瞪口呆,悔恨莫及。

     

      双方父母带着小夫妻俩来到寺庙,向大兴和尚负荆请罪,双膝跪倒,叩拜求饶,并请求要回孩子。大兴和尚高高兴兴地抱起孩子,恭恭敬敬地送进妈妈怀里,仍然满不在乎的样子,乐呵呵地说:「领回去吧!阿弥陀佛!」双手合十,满面春风地转身回禅房去了。

     

      (根据有关资料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