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 二)

 

发布: 2016-09-09 15:41:03   作者: 达义大和尚开示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 Default
  •  


     

      有两句话大家要记住。第一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佛陀要我们发大菩提心,但心不被万物所系住。《金刚经》里面还有另外一句话也很好:「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若以色身来见我的话,你永远见不到释迦牟尼佛,若用你音声来求他的话,也见不到如来。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去执着有一个相,这个相只是给你一个启示,你不要把这个相当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或事相。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金刚经》与《般若经》的关系。般若为大乘佛法的纲要,大家要知道佛教里面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以般若体系作为它的纲要,那么《金刚经》扮演什么角色呢?般若的修行是大乘佛法之纲要,而《金刚经》又是般若修行的核心。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如何得般若智慧。

     

      第一、大乘修行以六度为要。我们修行大乘佛法首先要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最后圆满成佛,成佛之前一定要广行六度,所以这个六度是万行之根本,一切的修行,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都离不开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

     

      这六波罗蜜,是我们大乘菩萨修行最基础的。那么,在六波罗蜜里面以什么为指导呢?以般若作为指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般若,六度里前五度要以般若智慧作为指导。如果你布施没有智慧的话,那么你想帮人家,到最后呢,越帮越忙。所以你要帮人家你一定要有智慧,怎么做事情帮才能真正帮到人家。第一持戒,你要懂得怎样持戒,持戒不在于形式,而是在意义,你要知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定好这个戒律,它的精神所在是什么,要学到这个精神。第二忍辱,我们做事情的忍辱,有时你做事情还没有到最后成功,你只好忍耐,当人家误会你,诽谤你,你要有忍辱,要懂得化忍辱为菩提,把这个忍辱用智慧转化了。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需要智慧。因此说大乘修行以六度为要,六度以般若作为指导,这个六波罗蜜中,智慧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

     

      讲到般若,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字般若,通过文字来了解佛教里面这个智慧是什么;第二种般若是观照般若,观照就是通过禅修,通过生活体验,到最后知道般若智慧是什么;第三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就比较抽象,你要有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作为基础,那么你才能得到实相般若。这个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无相,无所不相。实相没有固定一个相,但是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实相。在《大智度论》(佛经里面一部非常重要的论)里面这样讲:「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以般若作为它的母体,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般若的话,它没办法成佛,也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就没有办法广修六波罗蜜。因此通过六波罗蜜,才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到最后才能成佛。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诸佛以般若为师。

     

      我们佛教里面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个心,我们凡夫也具足这个心,为什么释迦牟尼成佛了,药师佛成佛了,而我们没有成佛,我们凡夫众生现在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受苦?因为我们没有以法为师,我们是以妄情、妄识为师来分别一切东西,来认识一切东西,所以我们现在所想的,所思维的,都是用一个虚妄识,染污识,来认识这个世界。佛就不一样,佛用清净心来观照一切世间法,佛法离不开世间法,所以这里面讲「诸佛以法为师」,一切诸佛以法作为他的师父。

     

      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呢?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在佛教里面有两个名词很重要,你们要记得。一个是「相」,一个是「法」。这个「相」就是我们现前的所有一切表面现象,这个「法」解说就深了,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都叫法,我们佛教讲佛法无边,这个法所包含的非常多,诸佛以法为师,就是在一切法里面悟到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没有自性,所以要以法为师。

     

      波罗蜜是什么呢?是到彼岸,如果我们有观照般若,我们就可以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到达清净快乐的彼岸。此岸、彼岸只在一念之间,有了般若智慧,当下你看到所有一切现象,你都可以得到自在、解脱、快乐,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没有般若智慧,你看到一切所有东西都有障碍、都有对待、都有分别、都有烦恼。所以佛教说,一切法只在一念之间。善恶、好坏、天堂极乐就在一念之间。所以这个法非常重要,法就是般若波罗蜜。

     

      在《大般若经》里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在菩萨后面加一个摩诃萨,就是大。好像我们说:「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的意思,摩诃萨是梵文,翻译汉语就叫大,所以在《大般若经》里面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摩诃般若波罗蜜不但是一切诸佛之母,同时也是诸大菩萨之母。为什么呢?能生诸佛啊,所以一切佛都是从般若波罗蜜而产生的。「摄持菩萨」,能够摄持所有一切菩萨,所以无论是菩萨也好,是佛也好,他要修行,他要证果,要证到无上正等正觉,到最后一定要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佛法离不开般若,当我们讲佛法,一定要讲到般若智慧,不管是小乘佛法,乃至大乘佛法,一切的教育均来自于般若智慧。

     

      那么这个般若是什么呢?般若是「理体本具之正智」。我们每个人本具的般若理体是本来的,不生也不灭,不用外求的,本来就有,那么在理体的般若里面,还有一个正智,所以理体者是什么呢?是实相的般若,实相般若是我们每个人本具有的。那么这个正智是什么呢?这个正智是我们的观照般若,我们有正智,才有智慧去观照一切法,因此理体与正智同称谓般若,无论是理体也好,无论是正智也好,都叫般若。为什么这样讲呢,主要目的在于理外无智,离开了这个理体,就没有正智; 离开这个正智,也没有这个理体。所以说理外无智,智外无理,叫理智一如,这个就是般若思想里面的纲要,就是理跟智其实是一如的,没有分开的,是一体两用。

     

      为什么说般若经是佛法里的纲要呢?第一个原因,就在《大智度论》里面也有说过,佛法即是般若,当我们讲到什么是佛法,其实佛法没有讲别的东西,佛法只是在讲智慧,在讲般若,如果你将这个般若拿掉呢,没有佛法可讲。我们说般若是佛法的纲要,在《大智度论》里面这样讲「佛法即是般若」。「可见般若一门,摄义无量」,这个 摄义无量,所涉及的范围,无论是了义的、不了义的,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全部包括在般若里面,「若不明其纲要,未免泛滥无归」。我们做一位学佛的弟子,不明白般若智慧核心的话,那么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就不知道你的归宿是什么,更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去修行佛法。

     

      接下来我们介绍般若智慧与第一义空,还有二谛,还有八不中道。这三个概念,有的同修可能有听过,就是第一义空;第二就是二谛圆融;第三就是八不中道。我们讲般若智慧和这三种概念有什么关系?

     

      第一义空是什么呢?第一义,大家知道佛教讲第一义就是讲真谛,当释迦牟尼在讲佛法的时候常常会讲俗谛,讲真谛。俗谛呢,大家比较容易明白,都是有现象,可以了解的,可以感触到。那么当讲到真谛,是比较抽象的。

     

      什么叫真谛,什么叫俗谛?我相信你们在座各位都知道中国禅宗第一个公案,就是当达摩祖师到了金陵来见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也建了很多寺庙,度了很多僧人,做了很多好事。他第一句话就问达摩祖师,我做了很多善事,如:度僧建寺,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对他讲:没有功德。梁武帝当时没有般若智慧,他听不懂达摩祖师的言外之意。毕竟梁武帝还是一位凡夫,他没办法透过俗谛悟到真谛的般若智慧,听了以后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么会没有功德?梁武帝不了解,也不明白,两人话不投机,最后达摩祖师觉得跟梁武帝无缘,一苇渡江,到了北方弘扬佛法。

     

      这就是涉及佛教讲俗谛与真谛的关系。俗谛比较容易懂,如你做了好多好事,你功德无量,这个是俗谛;那么真谛,是说有功德你不能去执着功德,你执着功德就没有功德,你不执着功德的功德,才有无量无边的大功德,这是《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的。我们看《金刚经》都知道,有相的功德是有局限性的,无相的功德才是无量无边的。这里面讲第一义空,「第一义即谓本性」,所谓的第一义就是一切法的本性,那么「性为绝待之体」,这个性就没有对立,没有说善,恶,好,坏,长,短,男,女,没有对立相。在第一义谛里面没有男女相,没有穷富相,没有说你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没有这个对立相。所以「性为绝待之体,故曰第一义;性体空寂,故曰第一义空」,它的性体本来是空寂的,所以说第一义它是一个空相,空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个空里面,正因为它的本性是空,所以它可以产生一切法,这个道理是在说明般若的纲要,当你明白第一义空的话,你就明白这个般若的纲要是在破除我们这个我执。

     

      我们每个人为什么有烦恼,都是因为有个「我」,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有这个我的存在,那么就有对待,有比较有分别,就有烦恼,所以要破除我们这个「我」。怎么样破除「我」?佛教里面说,这个「我」,是由四大、五蕴所组成的,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那我们的精神,用什么组成呢,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色是指我们假有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心理方面呈现的虚幻现象,所以我们凡夫都执着这个「我」,其实我们「我」,不是单独存在的,不能主宰的,而是由四大、五蕴和合在一起,组合这个假「我」,因此《般若经》的义理是破除我们的执着,破除我们这个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我」,当我们这个我破除了,那你这个执着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所以叫「破我除执,必须我法俱遣」,当我们一个人要得到真正解脱自在,首先要把「我」破除了。有时候我们讲,我空法不空,像小乘,知道我是由四大五蕴组成的,但是我们又执着五蕴法,那么这个法又不空了,所以般若智慧不但要破除我,同时要破除法,叫「我法俱遣,情执尽空」,把这个情见、执着全部空掉的,所谓「得无舍离,即除诸患」,如果我们能够证得我法二空,既能够去除了一切的虚幻、烦恼,而后实相现前,这个实相般若才能够得到,大智慧才能证得,最后得到解脱成菩萨,成佛。

     

      接下来讲「二谛圆融」,我们这个二谛常常讲真谛、俗谛。俗,是什么呢?俗指世俗;真是什么呢,真指真实;那么谛是什么意思呢?谛是精审确当之意,谛就是真理的意思。那么什么叫俗谛?就是「世间之事相,凡俗见以为审确,是名俗谛」。所以这个俗谛,你说是一个假,又不是假,为什么,因为是世间共成,所以我们每位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像我们大家都看到现前这些鲜花,大家都相信这些花很漂亮,有这些花可以庄严这个道场,这是世间共成。俗谛是「凡俗见以为审确」,大家共同认为这个是对的、正确的,是名俗谛。

     

      但是,世间的事大家有时认为是对的,那么这个对只是一个相对的对,不是绝对的对。所以我们比较一下真谛和俗谛。什么叫真谛呢?真谛是「真实之理性,圣智乃知其审确。」唯有圣人的智慧,才能够对这件事情如实的观察、了解、明白这才是真谛,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够知道。真相的本质是什么,要到了圣人的智慧才能够了知,才能够得实相,得真如。

     

      凡夫知见与圣人知见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最大区别就是凡夫心只看外在的现象并起贪;圣人是透过外在的生灭相,用心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圣人与凡夫最大的区别。在我们人世间里面也有分圣人、凡人;也有分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像世间一般人有时候对你花言巧语,你就沾沾自喜,而迷失了自我;如果有智慧的话不会迷失自我,心如净水,如如不动,就知道他这个人不管他怎么讲,我知道他本来面目是什么。所以在人世间又分为圣人与凡人。

     

      十法界里面有四圣六凡,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是有智慧的,已经超越了生死、六道轮回生死之苦,已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道众生还在这三界,六道里面轮回,还没有办法超越生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般若智慧,龙树菩萨曾经说过:「为世谛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如果说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众生,那这个属于世谛法。如果说众生无所有,那么这是讲第一义谛,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说:「终日度众生,无一众生可度。」每天度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那么这个是真谛了,说他度了多少众生,是讲俗谛,俗谛有相,真谛遣除了一切的现象,世谛即是俗谛,第一义谛即是真谛。由此可知俗谛是「明即空之有」,俗谛讲空里面产生了一切假有。那么什么叫真谛呢?「真谛明即有之空也。」在有的同时,悟到这个有没有自性,自性不可得。真谛与俗谛,同是一样东西,看你怎样去悟,看你怎样去看,其实真谛离不开俗谛,俗谛也离不开真谛,因为就像我们讲真空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真空离不开妙有,空有是不二的。世间凡夫心向外求,执着心外空有,但是到了圣人的般若大智慧,最后就空有不二,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最后悟到空有不二的不二解脱法门。

     

      如果有一天,在座各位居士证得般若智慧,悟到空有不二的时候,你在家的时候也可以弘法,也可以与出家人弘法一样,不出家的弘法方法也是度众生的方便法门,也可以到各个道场弘法,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你有很高的智慧就不着相,你无论到什么道场都可以度众生。但是我们现在凡夫因为定力不够,没有般若智慧,我们心随境转,到一个清净的道场你很好的修行,到另外一个道场就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凡夫心随境转,那么我们修道定力很高的话,我们到最后心能够转万物转识成智,佛经里面说:「心能转万物即同如来」,那么你就是佛了。

     

      佛经里面讲,「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切诸佛依二谛(真谛、俗谛)为众生说法,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空;有时候释迦牟尼告诉我们,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世间有善恶因果,我们世间有种种的生、灭、坏、死相,有娑婆世界,有极乐世界,有涅槃,那么这些就是属于俗谛。我们通过苦的世俗谛修行征地,最重要目的悟到真谛,证得佛法,所以嘉祥大师也这样讲「佛法不出二谛」,我们佛法里面所讲的道理不出二谛,二谛统摄一切佛法也,真谛和俗谛可以统摄所有的一切佛法,包括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故般若统摄一切佛法。这个般若,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般若经的般若思想,这个般若智慧本来就可以统摄一切佛法,「而曰佛以二谛说法,则般若纲要不出二谛」所以佛法的纲要就是般若,那么这个般若离不开这个二谛,离不开真谛和俗谛,所以当我们有般若智慧,到最后就悟到真谛离不开俗谛,俗谛离不开真谛,最后真谛、俗谛达到不二法门,佛教里叫二谛圆融,真谛里面有俗谛,俗谛里面有真谛,真俗不二,二谛修行的最高境界,与般若智慧没有差别,刚才讲第一义空,讲到最高境界时候和般若智慧没有两样,现在讲二谛圆融讲到最高境界,与般若也没有两样,「般若要旨为令空有不着」,不要着有,不要着空,「以合中道第一义谛」,希望说能够在真谛里悟到非真、非俗,取决于中道的第一义,「真俗二谛,正明此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