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发布: 2012-05-05 10:33:56   作者: 性空長老開示 弟子惟淨恭記   来源:    

 

  • Default
  •  

    性空長老開示
    弟子惟淨恭記

     


     

      今天是2011年1月11日適逢農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成道的紀念日,俗稱「臘八節」,是春節前的最後一個節令,也稱為「法寶節」。湛山精舍為報答佛陀的恩德,舉行紀念慶祝法會,並準備了七寶五味的「臘八粥」供佛。在佛陀成道日,為什麼我們要以臘八粥來供眾結緣呢?

     

      「臘八粥」的由來

     

        大約在東漢明帝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到晉後盛行。每逢十二月初八日這一天,各地佛寺都舉行法會,並仿效釋迦牟尼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之說,用上好堅果、五穀等熬煮成粥,供佛供眾,自此以後,十方善信在臘八節,歡歡喜喜的到寺廟去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至於「臘八粥」的由來,據佛記載,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道之前是悉達多太子,為了達成救度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的誓願,捨棄王位權勢,出家修道。在修道期間,曾歷經在苦行林修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雖然終至形銷骨立,但修苦行,決不能令他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諦。太子當時體驗到:人生要追求中道智慧的生活,才是正確修行之道。因為有感往昔在王宮的樂行,令人眈溺五欲享受;但如今過份的苦行,也會令人迷惑不覺;真正的修行,是要捨棄極端苦與樂二邊,才是中道。於是決意離開了苦行林,到尼連禪河邊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卻因為體弱不支,而一度昏厥。及後,被經過的牧羊女施以乳糜供養,體力才逐漸恢復過來。

     

        太子恢復體力後,來到伽耶山端身坐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立誓「若不成正覺,永不離此座」。經過三七二十一日降服了內外魔障的考驗,於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妄念止息,廓然大悟,徹見自性,正觀緣起法,證悟成道,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佛陀。成道後的佛陀,在鹿野苑三轉「四聖諦」法輪,為憍陳如等五人說法,度他們為比丘僧;從此佛教三寶具足,佛教僧團組織因而建立。

     

        佛弟子應常禮敬三寶,為什麼呢?因為擁有世間上的財寶,雖然能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但人生八苦的逼迫,如影隨形,層出不窮,苦不堪言;唯有仰仗佛、法、僧三寶之加持,使我們解脫精神上的迷惑,化煩惱為菩提,視生死為涅槃、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才能得到大解脫、大自在的無上法喜。

     

        三寶的「寶」是譬喻,用來彰顯佛、法、僧之殊勝稀有難得。正如世間寶物,貧窮之人很難求得;佛、法、僧三寶亦復如是,若福薄眾生,縱使百千萬世,卻難遭難遇。如今我們有緣同登三寶聖地,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三寶為我們作苦海的舟航、黑暗中的明燈。這都是我們多生多世所積來的福德因緣,應該要用感恩的心來惜福惜緣,發心護持三寶,精進學佛,

     

      永不退轉,才可以成佛度生,滿佛陀的本懷,報答佛恩。

     

        「學佛」即是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慈心悲願,要發心出家修道,發揮「但願眾生常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我精神;難捨能捨,放下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和五欲的快樂;不怕佛道長遠,也不畏無量眾生難度,難行能行,功德微妙,不可思議。

     

        佛陀成道、涅槃已過了二千五百多春秋,佛法之所以能夠久住世間,深入人心,遍佈世界,全依仗博大精深的佛教義理,真正發揮了全民教育的功能;在人文精神心靈的淨化中,提供了具體對治與解決的方法。

     

        有見於此,弘揚佛法,人人有責,以在家居士而言,畢竟是有世俗塵事及眷屬的牽絆,不能專心辦道,佛教七眾弟子當中,唯有割愛辭親,捨離世樂的「僧寶」是續佛慧命,佛法住世的象徵。正如佛經有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我衷心希望在座十方善信,各位護法居士,不論男女老少,同來發心出家,加入我們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僧團,同受法味,攜手合力建設加國佛教四大名山道場,祈願在北美洲把佛法發揚光大,法輪常轉,普願一切有緣眾生,同圓種智,共成佛道,功德無量。

     

        佛陀當初在證悟真理成道時,第一句宣言就是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自然而得。」

     

        佛陀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之所以能夠成佛,是因為佛性人人本具,各人都擁有成佛的性能;然而,只因為凡夫俗子的真如清淨本性,為妄心隨境轉時,便被無明煩惱所覆蓋;猶如明鏡蒙塵,或明月被烏雲覆蓋一樣,一念無明,貪、瞋、痴三毒所覆,佛性便不能顯發出來,永受生死六道輪迴之苦,佛陀嘆眾生是可憐可愍者!

     

        從心性迷悟之間的觀點而言,佛是已經徹底覺悟,兼備智慧圓滿的有情眾生,而眾生則是尚待覺悟的未來佛。佛與眾生只是覺悟的境界有先後,修證有深淺的差別;再者,眾生由於因緣果報的千差萬別,在貴賤貧富上各有所不同,但在理上而言,一切眾生的本體自性,佛與眾生是並無差異的。所謂:「諸佛常常覺,眾生時時迷;覺者出苦,迷者受苦也!」,所以基於「人成則佛成」的理念,佛陀的教化就是人格完成的教育。

     

        據《法華經‧方便品》裡述說佛陀應化於人間的大事因緣,即是在教化和引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由人乘趣入佛乘。佛陀因為針對不同根器眾生的需求,而施設修學佛法的次第之分別,將佛法分為五乘。

     

        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然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五乘佛法是以人天乘為基礎,次第直達佛乘。所以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法,以及明因果、相信輪迴業報等的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佛弟子應要具足信、願、行,如法依照五乘佛法循序漸進的實行實作,邁向「三覺圓,萬德具」完成人格、成就佛道的最高境界。

     

        古德有謂:「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成就圓滿佛道的法門,是要累積力行實踐之修證。據佛教史實記載,娑婆世界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修行成佛亦在人間」,佛陀就是我們人格完成,成佛作祖,修行實踐的典範,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 Default
  •  


     

      三覺圓,萬德具

     

        「佛」是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或者「智」。

     

        三覺,是指自覺、覺他、覺滿。

     

        1. 「自覺」,是覺知宇宙人生諸法的實相,具足了達諸法總相的本體是空,此乃是聲聞、緣覺二乘聖者具「一切智」所達到的最高境界。二乘聖者悟性真空,了惑虛妄,只求自覺自利,了生脫死。

     

        2. 「覺他」,是菩薩乘具有「道種智」的智慧,了知諸法的千差萬別,乃眾緣和合而生的。菩薩道的偉大精神在於不求一己的自在解脫,菩薩道無量法門的實踐,歸納有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六度等,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將自己所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普願法界眾生脫離沈淪苦海,去除心中的貪、瞋、痴三毒;離去心中的一切煩惱,同證菩提的圓滿覺岸。

     

        3. 「覺滿」,是指唯佛所證的「一切種智」,能通達「緣起性空」的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的無上正等正覺。

     

        自覺是屬於修慧,覺他是屬於修福。菩薩福慧雙修之後,再歷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當福慧圓滿具足,佛以清淨無漏的智慧,三惑淨盡、眾德悉備、位登妙覺、行滿果圓時,便成為「三覺圓,萬德滿」的佛陀聖者。「覺滿」就是自覺、覺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實踐與修證

     

        明心見性,不單只憑藉文字般若的知識或學問而可達成,而是需要透過實踐與修證的功夫,才能成就佛道。除了五乘佛法的修行次第外,行者可從「信、解、行、證」來實踐佛法。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求覺悟、開智慧去圓滿佛道。佛陀的身教言教,都是修行人實踐的依據。若只從經教中,明白佛陀所開示的教理,僅有理悟而無事修的話,就如同說食數寶,徒無所利,更誑論開發智慧,斷惑證真?

     

        「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乃是佛陀的遺教,三藏十二部經教是修證的總綱;也是學佛修行者淨化身心,開發智慧的具體實踐功夫。

     

        古德有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三毒息,三慧自然朗」。

     

        三毒是指貪欲、瞋恚、愚癡等三種煩惱,為根本煩惱之首。

     

        三慧是指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其中聞所成慧為三慧之因,由聽聞,受持記誦,經歷思惟修習之進階,而達到與身口意三業相應,慧則應之而生。

     

        依此聞慧則生思慧,依思慧則有修慧。因此,由修習「戒、定、慧」三學,而開啟「聞、思、修」三慧,不但是修學佛法的總綱,也是身心淨化、斷煩惱證涅槃,圓滿菩提之過程。

     

      生命教育 以人為本

     

        佛法無非是指引世人通往真理的光明大道,從迷惑煩惱的此岸,走向覺悟解脫的彼岸。成道後的佛陀,從鹿野苑度化五比丘開始,到臨涅槃前,娑羅雙樹下的最後遺教,說法四十九年的歲月當中,講經三百餘會,以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六度四攝等為教材,開示世人離苦得樂的八萬四千法門。

     

        佛法教化世人的內容,更從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說到人一期生命的生、老、病、死;從時間上能貫穿三世因果;從空間上則橫遍十方世界;從森羅萬象外在的客觀世界,說到人的內心世界;乃至佛陀無言的身教,都含攝在佛陀教育世人的範疇內。

     

        佛陀的弘法生涯,處處度化眾生,猶如水中月,行走於古印度四方,跑遍了恆河地域,走盡了鄉村山嶺。佛陀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種族階級、年齡性別,度眾無數。

     

        佛陀更為世人編製了不少人生的教材,以及善於引用本生故事、譬喻等不同的教學方法,舉喻說事,示教利喜。佛陀尤其善於觀機逗教,隨緣化導。例如:佛陀對國王則說治國之道;對商人則說經營繁榮之道;對於失去兒子的婦人,則以「吉祥草」善巧度化她;甚至對於愚笨的周利槃陀伽,則教以「拂塵除垢」。

     

        周利槃陀伽的超凡入聖故事,在佛陀的教化當中,是非常有名的。周利槃陀伽和哥哥摩訶槃特,一同出家為佛陀的弟子。因為稟性愚鈍,一點也不聰明靈俐,把凡是學習的功課,誦過即忘,常被同參道友在旁嘲笑他的愚痴。有一天,佛陀覺察到這位智障弟子修道的障礙,佛陀便不再要求他背誦經文,反而親自耐心地教他誦念「拂塵除垢」一語,並教導他在為大眾拂拭衣服鞋履時,反覆持念偈語。

     

        周利槃陀伽認真的工作,依教奉行,一心持誦,終於將「拂塵除垢』一語牢記不忘。日久功夫愈深,他體驗意味到如下的『拂塵除垢』真義:「塵垢是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外在的,另一是內在的。外在看得見的塵垢,例如衣服、鞋履是容易清洗的;但內心的貪欲、瞋恚、無明煩惱的塵垢,是要用智慧的法水,才能洗滌乾淨」。

     

        周利槃陀伽經過不斷的思惟修證,終於水到渠成,愚鈍的心脫出無明的殼,三毒止息,不再生起愛憎之念,也沒有好惡之心;清淨心豁然開朗,證得阿羅漢果。周利槃陀伽還名列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十六大阿羅漢之一。

     

      周利槃陀伽尊者的超凡入聖例證,啟示我等『學佛』修行,也就好比開採金礦一般,是要經過開採的過程,金礦才能開採得真金之物體;同樣的道理,無論是多麼頑劣愚笨的人,因為佛性人人本具,透過精進不懈的修行,用功辦道,終有明心見性,開悟的一天。

     

      結語

     

      周利槃陀伽的事蹪,是觀機逗教,深入淺出的教育例證。佛陀一生弘化眾生,有教無類,無有疲累,對徒眾不捨棄任何一人,都給予權巧方便的啟發;以慈攝眾、以智教眾,在佛弟子心中,佛陀是人天的導師,四生的慈父;二千五百多年來,以至盡未來際,受大眾的恭敬禮拜,佛陀真是世間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啊!。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