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要义 (十六)

 

发布: 2020-11-16 00:06:13   作者: 达义大和尚 主讲   来源: 本网讯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这里讲如果我们现在的人听闻《金刚经》,乃至于明白《金刚经》的道理,能够生起信心清净,生起一颗虔诚信仰的心,那么这颗心非常清净无杂,则生实相。

 

  金刚般若的妙用,是让我们读诵受持以后启发智慧,通达一切法相,能够生起实相,这个实相就是诸法的实相,就是对世间所有一切法,知道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我们现在所看的相都是一个假相,为什么是一个假相? 因为它有生灭,所以它是虚妄的。 正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须菩提说,如果我们得闻《金刚经》的道理,生起一个信心清净,那么你就能够「则生实相」,实相般若从哪里生起来? 从虚妄法里生起来。 凡圣就在一念之间,凡夫在这个虚妄法上以假为真,当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去分别执着。 到了菩萨,到了佛,明白了般若以后,在虚妄法里当下体悟到一切法本空,没有自性,远离一切相。 当你悟到一切法本空,离一切相的时候,这个实相般若自然而然就生起来,所以叫「则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如果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生起信心清净,即能够生实相,如果生实相以后,「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那么他就能够得成就世间上非常希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智慧。 因为我们现在修功德,比如六度布施,就是你现在有七宝,以这个宝物满三千大千世界来做布施,这个功德不及你来受持、读诵、演说《金刚经》里面的句子多。 为什么? 因为你用有限的布施,执着这个相,就有一个局限性,这个功德不算大,不算多。 你如果用无相来布施,用般若智慧来行布施,这个功德就大了,那么你就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 佛教的六度波罗蜜,就是以智慧为指导,有了智慧,你就能够修无相布施,不择一法,无相布施的功德才是无量无边,有相布施再大,还是有局限性的。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为什么说希有功德? 因为他无相布施,无相行一切法,无相修六波罗蜜,所以他的功德是成就世间第一希有的功德。 这一段文在《金刚经》中,是须菩提悟道的文字,须菩提听到释迦牟尼佛讲好多般若的道理以后,在这个时候,他悟道了,他明白了,所以他非常激动,流下了眼泪,然后把般若的思想叹为希有难得。

 

  第一,我们解释「深解义趣」是什么意思? 就是觉悟一切法自性本空,叫深解义趣,大悟一切法的真实相,大彻大悟一切法,原来它的真实相貌是什么? 远离了虚妄相。 当你明白《金刚经》的道理以后,你就会远离一切虚妄的相。 什么叫「虚妄相」? 就是有生灭的一切的相,都叫虚妄相。 明白了是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当下体悟到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还有实相般若它们的关系,它们的道理。

 

  • Default
  •  


     

      是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 「是般若」,就是文字般若。 「非般若」,是观照般若,当体即空。 「故名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法尔如是,实相般若是不藉它求,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来,亦没有去,所以就叫实相般若。

     

      到这个时候,须菩提不但破除了我执,也破除了法执。 法空见法身,如果能够破除法执,悟到法空的道理,那么就见了法身,遇见了诸法的实相。 一般凡夫,连这个「我」都没办法破除。 到了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他破了这个我执以后,法执也破除了,所以他能够见到这个法身,也见到了诸法的实相。 所谓「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是一个没有相,没有固定一个相叫实相,正因为没有固定一个相,所以所有一切相都是实相,因此叫「实相无相,无所不相」,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什么叫「信心清净」? 就是不见得有一法可说,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讲,我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说法? 须菩提怎么讲? 他说释迦牟尼无法可说。 因为他说的法不执着法,所以这个叫「说法」,如果他说了法,执着有个法,这个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要修行到信心清净,不见得有一法可以说,从清净信心得见诸法的实相,这是《金刚经》的要点。

     

      释迦牟尼终日度众生,无一众生可度,他每天说法,无一法可说。 所以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花了好多时间,讲了好多道理,度了好多人,最后他说,我虽然说法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说。 正因为他说了这句话,我们才可以体悟到,原来释迦牟尼无一法可说,这种法才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不可思议的法,不着一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如果你把释迦牟尼讲这个法当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佛法,是一个真理,作为诸法实相,那么就错了。 这个不是无上甚深微妙法,还是落入世间有执着、有分别的生灭法,这不是佛法。 所以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这就是般若思想妙不可言的地方。

     

      第三,生实相。 什么叫生实相? 释迦牟尼讲到微尘,那么这个微尘实非微尘,故名微尘,当下你悟到这个实相。 「微尘」,是从文字方面来表达这个法,「非微尘」,是用般若观照来观照一切法本来空寂,因为它是生灭法,最后悟到一切法它的实相,本来没有微尘,故名微尘。 微尘本身自体是空的,那么在空里面现出一个妙有,所有这个微尘实相,在微尘里面悟到微尘的实相,那么在世界里面呢? 释迦牟尼说,「是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在世界里悟到实相。 还有三十二相,释迦牟尼说「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果如来执着有三十二相,那么这个不是三十二相,正因为他不执着,所以这才是三十二相。 罗汉也是这样,在阿罗汉里悟到阿罗汉的实相。 所以大家知道什么叫实相? 实相,比如说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这个就是实相。 所以你不能用我们世间的这种文字道理来解释佛经,那就错了。

     

      我在美国纽约大学读书时,发现有的西人对佛教的「空」完全误解,有时候闹出好多笑话,因为他们不懂道理,仅用字面来解释,就会歪曲「空」的思想。 我讲个笑话,有一位教授到闽南佛学院来,他说他懂佛学。 有一个小和尚问他:「南无阿弥陀佛怎么解释? 」教授说:「你这个小和尚连这句话都不懂! 南方没有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在西方。 」你听起来对呀,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 但是实际上不是这个道理,南无是梵文,是皈依、恭敬、礼拜、依靠的意思,并不是南方没有阿弥陀佛。 所以,在书面上解释就歪曲了佛经的含义。 例如字面说微尘实相、世界实相、三十二实相。 如果执着有一个相是实实在在的是三十二相,完全是错误的。 所以《金刚经》说实相,无相,无所不相,这才是实相。 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这才是佛法的实相。

     

      第四,「实相的功德」。 见实相后流出的功德,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不着一法,悟到实相的道理,广修一切功德,那么你就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 如果你修行到最后成佛,那你就可以得到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这种妙用,这种功德,这种果报。 正因为你见实相后不执着一切法,你能广修一切法,那么你就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 如果说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所求,有所得,那这个功德就有局限,永远没有办法证到法身。

     

      「世尊!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里解释什么叫实相。 实相则是非相,实相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相叫做实相,所以叫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那么这个实相究竟是什么? 这个实相非有,你不能把这个法,当成是实有的。 同时你要知道这个法非无,你说有,也是错的;你说没有,也是错的,叫非有非无。 那么非有非无是一个什么相? 非有,你以为是无的,释迦牟尼马上就告诉你,非无。 那非无是什么? 就是有,那究竟是有,还是无? 所以叫非有非无,即有即无。 就像《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让你慢慢去体悟,去了解,知道实相般若是什么东西,就是非有非无,证悟中道实相的道理。

     

      什么叫「实相」? 非生非灭。 你认为这个实相有一个生处,那这个不是实相。 有一天会丢失,会消失,那也不是实相。 所以叫「非生非灭」,即实相本来没有生,所以亦没有灭。 「不垢不净」,这个实相没有垢,也没有净,它本来就没有染污,也没有什么清净可言。

     

      「不增不减」,这个实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释迦牟尼佛的实相是这个道理,并没有增加什么;在凡夫,这个实相并没有减少什么。 然后「非一非二」,这个实相不是一个东西,但也不是有两个东西,无生死相,没有涅槃相。 如果你把这个实相当成一个涅槃相,那么这个就不是实相。 所以既不是生死,当然也没有涅槃,涅槃跟生死是相对的,有分别的,这个都是落入偏见,落入第二念,都有分别,都有执着,有所住,所以你永远悟不到实相。 实相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这个忍辱波罗蜜,是在六波罗蜜里一个修行的方法。 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就是当你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如果你有一个忍辱波罗蜜这个相的话,那你就有执着,有分别;有了分别,你就会有分别想:能忍辱的是我,还有所忍辱的对象,那么被什么样的东西来欺压? 有这个相,就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就有烦恼。

     

      当我们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 离开了四相,才能够真正做到忍辱波罗蜜,人家欺负你,讲一句话对你不利,或者是叛逆,你心无所住,离开一切相,才能真正如如不动。 如果说你有所住,有所执着,那么你绝对忍不了,一个人的忍耐,用凡夫的思想,凡夫的气量,忍耐性是有限度的。 一个人忍到一定程度,他受不了,就发脾气,发疯发狂,这就是凡夫的相,因为凡夫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 所以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要修到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来修忍辱波罗蜜,你才真正做到忍辱波罗蜜的智慧。 所以说佛在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罗蜜悟道。 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常常以忍辱波罗蜜来修行,到最后悟道,虽然每天都在修忍辱波罗蜜,不见有忍辱波罗蜜之法可得。 如果说佛陀现在修忍辱波罗蜜,这个就不叫忍辱波罗蜜。

     

      如果有一个人说,我的功夫是世界第一,那么这个人绝对不是世界第一的功夫。 如果说我的气功最好,这个人也绝对不是世界第一最好的。 真正最好的,修到最后是非常谦虚的,那才是最好的。 如果释迦牟尼在世间修忍辱波罗蜜,如果他有忍辱波罗蜜可得,那么他就不能得到忍辱波罗蜜的实相。 所以不见有忍辱可得,证忍辱波罗蜜的实相,是名忍辱波罗蜜。 这几句话非常有哲理,非常符合逻辑思维和耐人寻味。 你们刚开始听起来好像觉得怪怪的,好像觉得有冲突,有矛盾,或者觉得很难,其实如果说有一天真正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按照《金刚经》去受持,慢慢体悟,就会觉得释迦牟尼说的这个法,是一个无上甚深微妙之法,不是世间的法,世间的法都有落入偏见,都有局限性,唯有佛法才是广大无边的。

     

      「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所以说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就是菩萨对世间所有一切相都不能去执着它,这个「离」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应该不执着任何一切的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修行佛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不要预设立场,不要有目的,不要有所求,不要有执着。 不要执着我现在行菩萨道,我某某人,现在帮一个什么人,帮了多少钱,花了多少时间,然后希望你做什么,这是有所住。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