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二)

 

发布: 2016-10-30 10:11:03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中道与四圣谛、八正道是联系在一起的。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就会让我们体会更多更深刻。

 

  佛陀对弟子们说:

 

  比丘们,此为苦圣谛:生苦、老苦、死苦;忧、哀、痛、悲、惨苦;与不爱者共处苦、与爱者离别苦、所求不得苦:简言之,五取蕴苦。

 

  比丘们, 此为苦因圣谛:(苦因是)造作再生的渴求——带着贪与喜、于处处耽享——正是: 对感官之欲的渴求、对有生的渴求、对无生的渴求。

 

  比丘们,此为苦的止息圣谛:对该渴求的无余离贪、止息、舍离、弃绝、解脱、放开。

 

  比丘们, 比丘们,此为趋向苦的止息之道圣谛:正是此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的教导,后来被总结为苦、集、灭、道「四圣谛」。用现在的语言讲:苦,就是人生相状,集:苦的原因,灭:解脱的结果,道:解脱的方法。这是佛陀的基本教义之一。

 

  佛教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认为有一个「我」,其实这个「我」是由五种物质与精神(五蕴)合组而成,只是短暂而偶然的产物,没有持久、常住、永恒的东西。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生老病死的痛苦,所有的欢乐都是那么短暂,而更多的是众生体验到的、无法回避的苦。因为诸行无常。

 

  根据以上所引的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生」是许多苦的基础。佛陀是这样解释的:「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库,这称为生。」(《长部》卷25)生命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渗透了「苦」。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佛陀这样解释:「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诸比库,这称为老。」(《长部》(卷22))

 

  佛陀也曾用肉身示显生命的真相。有一次,佛陀在日出时走出隐居处,坐于西阳下暖其腰背。尊者阿难往诣佛陀,进前顶礼后,以手按佛陀的四肢道:「多么惊人啊,世尊!多么骇人!您的肤色不再皎洁,四肢松弛起皱,脊背前倾,各种官能——眼的官能、耳的官能、鼻的官能、舌的官能、身的官能——有可见之转变。」佛陀告诉「阿难,正是如此!有年轻,则不免衰老;有健康,则不免疾病;有活命,则不免死亡。」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佛陀解释道:「诸比库(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殁、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诸比库,这称为死。」(《长部》卷22)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诸比库,什么是愁呢?诸比库,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诸比库,这称为愁。」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身心的苦受,因为自性及名称都是苦的,故说『苦苦』。」

 

  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诸比库,什么是悲呢?诸比库,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诸比库,这称为悲。」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诸比库,什么是苦呢?诸比库,身体的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库,这称为苦。」

 

  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什么是忧呢?诸比库,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 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什么是恼呢?诸比库,若是由于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诸比库,这称为恼。」

 

  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