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的巧妙

 

发布: 2018-12-04 19:49:15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佛陀用生动的比喻来教化众生

 


 

  从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化方式主要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器和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化。这一点在《妙法莲华经》中说的非常明白和生动。在这部经中,佛陀将他的说法方式比喻成两个生动的故事:

 

  (一)火宅喻,出自《妙法莲华经•譬喻品》。故事是说:一富豪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大火烧起,但是长者的孩子们正在大宅内玩乐嬉戏,眼看火就要烧到孩子们,长者再三诱导,孩子们都不听他的话,还在里面玩乐。于是长者想出一个办法,对孩子们讲到:“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任你们游戏,孩子们快出去拿。”听到长者的话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向外冲出火宅,这时孩子们脱离了危险,长者给每一位孩子一辆上等大车。在这个故事中以“火”比喻五浊、八苦等;以“宅”比喻三界。谓三界之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以长者比喻佛陀,用种种方便来引导众生出离火宅。

 

  (二)穷子喻,出自《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某富豪家有一个儿子,从小离家出走,流浪在外,生活非常贫困。有一天,他流浪回到了家乡,但不认识自己的家门,而他的父亲认出了儿子,于是叫他回家。但儿子以为长者要抓他,于是拔腿就跑。长者用了很多手段才把儿子请回来,并一再善意引导,最后才使儿子认识了父亲。这就是以“穷子”比喻刚刚起步的修行者,这些人因为还没有足够的福德资粮,就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生活相当困苦;长者比喻佛陀,以种种方便令除烦恼,增加他们的信心,然后再继续教化,帮助这些修行者积累福德与智慧,在修行道路上更进一步。

 


 

佛陀是一位媲美孔子的超级老师

 


 

  像这种例子在佛教的典籍中有很多。比如:佛陀有一弟子,名叫周利槃特,他禀性愚笨,近于痴傻,同参(即同学)们教他四句偈子,他学了几个月也记不住。为此,佛陀决定亲自来教,并只让他学“拂尘除垢”四个字,又让他做拂拭比丘鞋上尘土的工作,一边拂拭,一边念诵这四个字。时间一长,心里的烦恼业障渐渐消除,人开始变得聪明了,不但记住了偈子,领会了其中的含义,而且智慧日长,终于在某日忽然开悟,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人们熟知的“十八罗汉 ”之一。又如另一位弟子,原先为弹琴的乐师,家境富有,出家后精勤修道,由于用功过度,损伤了身体。佛陀知道后,便对他说,修行如同弹琴,琴弦太紧,容易绷断;琴弦太松又弹不出声,所以,必须松紧适当,取其中道,方能奏效。这名弟子依教而行,身体很快复原,进而遂有证悟,成为佛弟子中精进第一的长者。

 


 

因材施教是佛教修习的一大特点

 


 

  佛陀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尊者因材施教的故事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起初,有两位弟子在目犍连尊者教授、指导下专心学禅。虽然弟子修习非常刻苦,但一直没能开悟。一天,舍利弗尊者探问目犍连:“你那两位弟子是否修得正果?”目犍连尊者遗憾地说:“未得。”舍利弗尊者又问:“你教给他们什么方法?”目犍连尊者说:“一个教的安般禅法,另一个教的不净观法。可是俩弟子心智愚滞,总不得要领。”舍利弗尊者接着追问:“ 你的两位弟子各是什么出身呢?”目犍连告诉舍利弗:“一个出自浣衣人家,教他安般禅法;一个是锻金师之子,教他修不净观法。”“噢!原来如此。”舍利弗对目犍连说:“锻金师之子应该教他修习安般禅法,浣衣人之子则应当修不净观法。因为锻金者常吹风箱,出入气息粗促,教他安般禅法,调顺呼吸,使他易于安心以进入禅定。而浣衣人常在河边,所见者多是清水净衣,教他不净观法,能使他通过观想自身及他身的污秽不净来消除贪恋妄念,由观白骨而安心,从而悟法。”目犍连采纳了舍利弗的建议,调换了两个弟子的修习方法。果然,两个弟子都有了进步,最终修得了罗汉果。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了最初佛陀所担心的问题,也就是因为众生无法理解妙理而妄加诽谤而招致恶报的问题。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佛陀巧妙地根据不同人的根性而宣说对治的道理和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