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发布: 2008-07-20 08:53:00   作者: 本站原创   来源: 本站原创   

 


 

佛教四大名山之 - 五台山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 500余裏。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 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裡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岩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準奏頒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台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鉅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現有寺廟50余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天台山,位於浙江台州府(天台縣)佛霞嶺山脈東北端。又稱天梯山,或稱台嶽。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故稱天台。共由桐柏、赤城、瀑布、佛隴、香爐、羅漢、東蒼、華頂等八峰組成,最高之華頂峰高一一三六公尺。另傳本稱南嶽,周靈王太子晉居此,其魂為山神,命左右公改稱天台。峰巒甚多,有招賢、金墩等諸山,摘星、玉女等諸峰,百丈、獅子等諸巖,劉阮、丹霞等諸洞,鬧、秀等諸溪,惠澤、靈澤、百丈等諸潭,泉、墨等諸湖。又有醴泉井、智者泉、錫杖泉、墨池、放生池,五百羅漢石等,自古即頗負盛名,為道士、隱士棲隱之地,如伯夷、叔齊、彭宗、阮肇、許邁、葛玄、顧歡、葉法善、司馬承禎、呂洞賓、張紫陽等,皆曾居此,山中之道觀、佛寺特多。

 

  佛教開拓此山,相傳約於吳赤烏年中(238~251),首建清化寺、翠屏菴,未久,有支遁、于法蘭、曇光、竺曇猷等人,先後創建棲光寺、隱岳寺、中巖寺等。其後,法順創建瀑布寺,慧明創建臥佛寺。僧護居於石城,發願造彌勒石像,僧淑、僧祐繼其業,於梁天監十五年(516)竣工。此外,智達開創棲禪寺,天花尊者建開嚴寺,僧祐亦建白巖寺。至南朝陳宣帝太建七年(575),智顗定為修禪之地,遂於佛隴峰建修禪寺(後稱禪林寺),自此乃為天台宗之根本道場。智顗晚年時,晉王廣(煬帝)建天台山寺,大業元年(605)賜額「國清寺」,天台宗歷代祖師皆住於此。後又增建平田寺。唐貞觀六年(632)灌頂入寂於國清寺,其後智越、普明、智威等相繼住之。據傳豐干居國清寺時,拾得為典座,寒山住寒巖幽窟中,常來該寺乞食,與拾得相交遊,賦詩頌三百餘首。後玄朗、湛然相繼至此。建中三年(782)湛然入寂於佛隴道場,門人奉全身塔於智顗塋兆之南隅,元浩纂輯其教法,號天台中興之祖。唐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義真等至智者禪院(真覺寺)從道邃、行滿習天台宗教法,又從修禪寺翛然傳牛頭禪一派,返國後創立日本佛教天台宗。唐武宗會昌廢佛後,天台山寺塔多被毀壞。最澄於禪林寺中草創之院,亦告荒廢。後圓珍、圓覺再興之,就國清寺建止觀堂,號天台山國清寺日本國大德僧院。日本留學僧每多巡拜天台山。後梁龍德年中,德韶、師蘊住雲居,受吳越王之歸依,復興智顗舊蹟。

 

  唐末以來,禪宗興盛,故天台山禪寺特多。五代時,德韶、義寂再興。至宋代,知禮、遵式等人將天台教學遷至四明山、西湖,其後天台山逐漸衰微。元代時有無見先睹住之,明代有曇噩、象先真請、易菴如通、月亭明得等人棲止於此,然至明代弘治、正德年間幾已衰滅。天台山原有佛寺七十二,明萬曆年中,存廢相半。現存國清寺、真覺寺、高明寺、大佛寺、華頂寺、上方廣寺、下方廣寺、萬年寺、寶相寺等。其中以國清寺為根本道場,伽藍俱備,最為著名。真覺寺為埋葬智顗之地。龕前有雙石塔,號定慧真身塔院。高明寺留有智顗講淨名經之遺蹟,號智者幽溪道場。寶相寺又稱赤城寺,大佛寺為智顗入滅之處,吳越王時,德韶創建堂舍,號寶國華嚴院,宋代始改為今名。山頂有七級二十丈之磚塔,係梁岳陽王妃所建,今存四級。其他有飛霞、玉京、餐霞、華陽、紫陽等五洞。

 

  五台山的著名景點有:

 

  黛螺頂:坐落在清水河東畔山巔,俗稱小五台。大殿內供東、南、西、北、中五方文殊菩薩,是上山朝拜文殊菩薩最適中的地方。過去有 “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人”之說。晴日登頂西瞰臺上,但見古剎白塔、殿臺樓閣沐浴在金色陽光下,掩映于碧樹綠叢中,還可遠眺中臺、南臺、西臺。

 

  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寺內有一尊緬甸漢白玉佛,是五台山10景之一。

 

  集福寺:以北宋楊家將楊五郎曾在此出家而聞名。繼續西行,可抵達坐落在靈鴛峰巔的菩薩頂(與塔院寺、顯通寺、羅寺、殊像寺合稱五台山五大叢林)。菩薩頂據傳為文殊菩薩的居所。清康熙、乾隆皇帝登五台山時,均住此寺。寺建於北魏,領黃教喇嘛廟之首,其主體建築均用琉璃瓦覆頂,拾108級石階而上至山門,氣勢雄偉。由此可東望黛螺頂,俯瞰星羅棋佈的臺懷寺塔。

 

  廣宗寺:此寺大殿蓋銅瓦,俗稱銅瓦殿。繼續南行至五台山黃教始廟圓照寺,寺後的塔院內築有一座白色喇嘛塔,四角又各建一塔,5塔對峙。繼續南行至羅眼寺,寺內有一座藏式磚塔。正殿內蓮臺上安有8瓣蓮花一朵,瓣內有4尊佛像坐四方。若操縱台下暗處的機關,可使花瓣時開時合,佛像也因此時現時隱。此“現佛蓮花”為五台山10景之一。

 

  顯通寺:始建於東漢,屬青廟主寺,是五台山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寺院,俗稱祖寺。寺內殿閣巍峨,寺周山巒起伏,松柏參差。寺內有一座銅殿,是我國寺觀中僅有的3座銅殿之一(另兩座,一為湖北武當山金頂,一為昆明金殿,即銅瓦寺),而顯通寺銅殿的美觀俊雅和技藝之精,則居3殿之冠。銅殿正中有一尊文殊坐獅銅像,殿四週佈滿萬餘尊小銅佛像,此“稀有銅建”亦為五台山10景之一。殿前還有兩座五台山最大的銅塔。寺山門前鐘樓內懸有一口重達9999.5 市斤的明鑄大銅鐘,擊之聲聞全山,此“長鳴金鐘”亦屬五台山10景之一。寺內的佛國藏珍樓內,陳列有華嚴經字塔、石質銅音侍女像等珍貴文物。

 

  塔院寺:有座藏式白塔,數裏之外可見,現已作為五台山的標誌,被列為五台山10景之一。

 

  殊像寺:位於塔院寺西南裏許。寺正殿是臺內最大的殿宇。殿內塑文殊駕狻猊像,又懸塑有500羅漢遊江。

 

  普化寺:以雕塑聞名。從普化寺沿山路南行至觀音洞,此原為西藏達賴喇嘛朝五台山時禮佛誦經之所。拾級而上至洞口,洞內供奉著觀音,並有一注清泉,清澈甘涼,被譽為佛國聖水。繼續南行至南山寺。此寺依山勢而建,殿堂高低錯落,層迭有致,具山中含山,寺內有寺,院裏套院的建築特色。此“曲徑南山” 亦列為五台山10景之一。南山寺石雕石刻技藝之精,冠于全山諸寺,尤以大雄寶殿內的文殊和送子觀音兩尊漢白玉像最為精湛,被視為稀世珍品。殿後院有清末慈德太后手書“真如自在”的石刻。

 

  鎮海寺:位於南山寺南。此地兩山夾峙,清泉長流,幽雅恬靜,景秀境幽。鎮海寺曾是統管北京、西寧、五台山等地黃教的衙門。

 

  龍泉寺:位於南山寺西南。寺周9峰環抱,一泉長流,山高林茂,泉清水冽,拾108級石階北上至山門。山門旁有一座漢白玉牌坊,為3門6柱、一字形、中高兩邊低的結構形式。石坊形體精美,雕工尤為細巧,其上所刻的29條蚊龍伸爪昂首,神態驚人;鳥獸歡躍,花卉並茂;人物神情,栩栩如生。此白玉石坊亦列為五台山 10景之一。

 

  金閣寺:位於臺懷西南15公里,地處南台西北嶺畔。始建於唐,依山而築。正殿內有一尊高17.6米的千手觀音,其主身銅鑄, “千手”木接,巧施彩繪,連成整體;觀音兩側有24諸天環侍。此千手巨佛亦列為五台山10景之一。

 

  夏季入金閣寺,有“簾卷千山雨,室含萬壑風”之感。人們稱其為霧海騰花,為金閣寺一景。

 

  佛光寺:位於南臺外豆村東北。始建於北魏,興于唐。寺依山勢而建, 3面環山,殿閣巍峨,環境清幽。正殿為唐代木結構建築,居高臨下,頗有壓倒一切之勢。殿內人塑面頰豐腴,眉毛弧彎,唇正齒皓,展現了濃郁的唐人風貌。此殿的建築、群塑,殿內柱額上的唐代壁畫和橫樑下的唐人題字墨跡,萃聚一處,被稱為佛光寺的唐代四絕。此瑰寶佛光,也是五台山10景之一。

 

  加拿大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薩道場(佔地530英畝)

 

  地址﹕15 Bland Line,Cavan, County of Peterboroug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