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十三)

 

发布: 2019-08-28 21:26:20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佛教讲,我们每个人有两种心:清净心和染污心。我们常常容易将它们混淆。通常我们在思想的这个心是我们的分别心,生灭心。为什么叫生灭心?就是我们在心里面前念所想的,后念又不一样了。你们有没有发觉到,你昨天想的事情,想这样是对的;今天早上起来以后,这个思想又改变了,观念又改变了,做法又改变了。所以说,你现在用的这个心是生灭心,有生有灭。佛教教你明心见性,见到你自性,见到你本心,这个清净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心是没有生灭的,法尔如是的,你本来具足的清净心。佛教把这个过程叫破妄显真,把你虚妄心破除以后,你的清净心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当你们看佛经的时候,有好多不同的心,你要知道这部经里面所表达的「心」是属于哪一种心。佛经里面提到的有染污心、分别心或者是清净心,或者佛心,这些还是落在文字般若里面,还要你有智能去悟,通过文字,用般若关照,到最后体悟到的心,才是真正的佛性。

 

  《金刚经》这里面讲说的「无所得」就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呢?真心不生不灭,无名无相。这个无名无相是什么?就是般若,所以我们的真心,有另外一个别名就叫般若。般若是一个什么特色?没有名,也没有一个相,如果有个名叫般若,或叫真心,那这就不是真心,这就不是般若。我们现在在《金刚经》里有个假名般若,有个假名佛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是从文字方面来表达实相般若的一种体相,但是这个不是实在的东西,所以叫无名无相就是般若。《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分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此处所讲「菩萨庄严佛土」什么意思?从字面上来看,好像说:我们要庄严佛国的净土,那么怎么样来庄严佛国的净土?是不是叫你来搬砖搬瓦?或者挂灯笼啊,这叫庄严佛土。这里面所谓的庄严佛土就是用我们清净心来庄严佛土。那么,这个清净心跟庄严佛土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看《六祖坛经》,或《维摩诘经》,你就会找出答案。《维摩诘经》说:「心净则国土净」。意思是说,你心清净以后,国土自然而然就清净庄严。心清净以后有一个什么好处呢?你所现相的一切境界都是清净的。

 

  我们现在大家都住在多伦多,有的人觉得多伦多很好,有的人觉得多伦多很普通,还有的人离开了多伦多。同样的一个环境,为什么每一个人感受都不一样?就是每一个人福报不一样,有的人有福报,来了以后就觉得这边山明水秀,空气很好,社会很好,各方面都很好,什么东西都很顺利,找工作也好找,一下子就找到工作了。这就是你的福报所显现的,就是你心清净。有功德,有福报,那么你所显现的现前的这个境,也是清净的。

 

  我们上一次所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间所有一切是唯心所造现的,你心清净的话,现前的国土就清净了。你心里面有时候有烦恼,有执着,你现出来这个境也是不清净的,也有烦恼。所以这里面说庄严佛土,是用我们清净心来庄严,那么什么是清净心呢?这里面讲「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为什么菩萨没有庄严佛土呢?「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以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如果你执着一个庄严这个相的话,那你就没办法凈化你的心灵。为什么呢?因为心里面有得有失,那你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烦恼,有烦恼心你就不清净了。

 

  我们为什么要坐禅?做到心专一境,心当下非常清净,没有第二个念头,那么这个才是清净心。如果你心里面想东想西,有比较的话,你心没办法清净。你心没办法清净的话,当然你没办法清净庄严国土。所以这是个有连贯性的,因此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庄严佛土我们的心不要执着,不要有比较,平常心是道,每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活在当下。

 

  《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我们的虚妄心都是剎那剎那在生灭,你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心,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当下这一念,不要起第二念,不要有妄念,当下这一念保持清净心,当你当下一念这个清净心能够保持住,那么你就住在般若智慧里面。我们上面说,应怎么様住,怎么样降伏其心。我们要怎么样住在般若智慧里面,就是当下一念这个清净心;没有第二念,没有比较,没有生灭,那你就跟般若相应了。

 

  • Default
  •  


     

      我们要庄严道场,怎么样庄严道场,怎么样清净我们的心,就是以禅定,以智慧等功德来庄严清净心,亦称为修道,我们修道,修什么道呢?这个道里面有好多含意,修这个道,「道者,径也。」就是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希望通过佛法道理,从凡夫的果位,修到成佛的果位,这就是路,就是通道。从凡夫的境界,到了圣人的境界,怎么样才能通达呢?唯有修行佛法才能通达,所以叫修道。那么修道修什么呢?修道就是修心,要修一个清净心。怎样才能修一个清净心呢?就是你要修禅定,所以这个禅定在佛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我以前也常常讲,太虚大师曾经在他书里面这样讲:「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中国的佛教离开禅的话,那么这个佛教就没办法很完整的把它表达出来,不要说是中国的佛教,就是印度的佛教,乃至全世界的佛教,它的特色在于禅,为什么这样讲?一切佛法都是从禅定里面出来,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智慧的法,那么这个智慧从哪里来?只会从禅定来,唯有你禅定修到很高,很深,有一定的定力以后,由定产生智慧,那你才能悟到佛法的道理,如果你没有禅定的功夫,你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你就没有办法体悟到佛法的道理,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即使是《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很好,那么你用凡夫的心来解释,那全部都变味了。那就不是般若思想,就是另外一种理论了。

     

  • Default
  •  


     

      禅定智慧等功德庄严清净的心,那么这就叫修道。修这个定跟修这个慧,来庄严我们的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本具这个佛性,但是我们的佛性摆在那边太多年了,我们到娑婆世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知多少劫,不知多少年,时间长了,我们的佛性都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种种的尘埃染污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清净我们的佛性,怎么样清净我们的佛性,就要修定,要修慧,唯有定跟慧才能庄严我们的佛性,来凈化我们的心灵,所以庄严佛性者,亦即庄严佛土,当我们能够把我们心中的佛性能够清净庄严以后,那么这个佛土自然而然就会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是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后开悟的。「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什么?摩诃萨是大,我们常常念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都是摩诃菩提萨埵。摩诃摩诃萨,就是大菩萨的意思。那么菩萨是什么?觉有情,觉有情两个含义。第一本身他是一个觉悟的有情;第二,他希望他所证悟到佛法的道理让别人也觉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所以叫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应该像上面所讲的,生起清净心,要无得,要没有这个相,没有这个念,不能执着,生起清净心。同时「不应住色生心」,不能住色,不能去执着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的色法。这个「色」不止是男女色的色,而是眼睛所看到的所有一切法,就是叫色法。我们佛教里面说,我们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对外在你看得到的东西都叫色法,这是佛经里面的名词。所以不应住色生心,你不可能执着这个色来生这个心。当我们生起菩提心、清净心,我们要庄严我们自性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有所着,不应该有一个先决条件,最重要当下这一念,我们保持清净心,我们不要有任何的妄念,那么这才是真正的清净心。所以叫「不应住色生心」,同时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色法我们不能去执着它,同时我们耳朵听到的声音,任何的声音我们也不能去执着它,乃至于香味触法,都不能去执着,这样生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清净心。

     

  • Default
  •  


     

      最后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除了上面所讲的色声香味触法,里面你不能去执着它,同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任何东西你都不能去执着它,自然而然生起清净心,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不是我们的肉团心,也不是我们的分别心,也不是我们的凡夫心,这里面讲的心就是菩提心,或者叫清净心,或者叫佛性,最重要是最后一句话,要慢慢去体悟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不能去执着它?当你发起这个清净心,菩提心,佛性的时候,为什么不要去执着它?因为你执着它,你得到的心不是清净心。所以我们想要庄严佛土首先要清净我们的心。

     

      那么什么叫清净心?

     

      第一,从自性流出,不离自性。我们的清净心不借外求的,不是向外求来的清净心,大家知道,我们成佛就是证悟到我们这个佛性,佛是没办法求来的,如果你本来心中没有佛,你再怎么求,都求不到。我们因为本有佛性,所以才能证悟到诸法实相,然后你得到这个法身,得到你自己心里面的佛,这清净心,不是外来的清净心,而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正所谓佛教说:「万法不离其心」。我们现在看到世间所有一切法,其实离不开你的自性,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不离自性,我上一次在湛山禅院教大家坐禅的时候,叫他们观听流水的声音,小桥流水,你听到水哗啦哗啦响,然后让你去用般若观照去分析,这个响的声音,是一个声音,还是多重声音,流的水是相同的,还是差别的。从这种相里面去慢慢用般若关照去分析去了解,这个流水声音本来面目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观想水的声音从哪里来的,是真实的声音,还是虚假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哪里来?《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让你反闻闻自性,通过外在的声音,慢慢体悟到外在的声音不离当下念头,不离自性。从自性流出,不离自性。

     

      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不被外境所染呢?首先你要知道「无能所住心」,像我们一般凡夫都有分别心,一个能得的,一个所得的;能念的,所念的;能修的,所修的心,一般都有能所的分别心。比方你现在做什么?你说我在看书。看书的是我,看的是什么?是一本书。那么有能,有所的心,这个心就是一个分别心,这个不是清净心。所以万行不离自性,一切的修行的万行,利他的功德不离自性,故不被外境所染,就是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从自性所流出来的,不离自性,你有这种智慧,你才不会被外境所染。用另外一句话讲,当你有时候烦恼痛苦的时候,你会觉得某一个人把我惹烦恼的,某一件事情让我痛苦烦恼,其实佛法里面讲,没有一个人,没有哪一件事情让你烦恼,烦恼从你自性里面来,都是你心里面想不开,你烦恼。同样一件事情,你遇到了烦恼,给另外一个人遇到,为什么不烦恼?所以不是事的问题,而是在每一个人的悟性,对事物看法的问题,智慧的问题,所以烦恼不烦恼不是外在的,都是你自性流出来的,大家明白这是般若智慧。

     

      当我们一个人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情很烦恼的时候,也要检讨自己:为什么别人对这个人不会那么烦恼,为什么偏偏我对这个人那么执着,那么烦恼?就是我们心里面的问题,心不清净,所看的东西也不清净。《六祖坛经》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讲诸法的事相,本来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物,是好的,是坏的,是顺的是逆的,而是从你自性里面产生了分别,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没有智慧的话你自己觉得很困惑,你自己找事,自己想不开,自己烦恼。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