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佛教文化之旅

 

发布: 2013-01-13 18:11:41   作者: 性空長老開示 弟子惟淨恭記   来源:    

 

性空長老開示
弟子惟淨恭記

 


 

  • Default
  •  



     

      綜觀佛教在印度一千六百多年來的發展與流傳的過程,一般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等三個時期。自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佛法經由高僧大德的繼續傳承,及印度諸王朝對佛教的信奉與護持。帝王以佛法治國的政策和積極對佛法大力的宣揚,佛教除了在印度本土發揚光大之外,並且更向外擴展,傳播到其他地域,走向國際化,流布世界各地,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主要三大宗教之一。

     

    一、佛教的三大發展方向

     

      佛教發源於印度而盛行於東土,在两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等佛教流派,就印度佛教整體傳播的地域範圍而言,主要可分為以下三大方向的發展路線:

     

      (一) 南傳佛教

     

      是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入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高棉)、寮國(老撾)等國家,以部派佛教的上座部為主;經、律、論三藏是採用巴利語結集系統之佛教聖典,行者側重自覺自利的徹悟與解脫,稱為南傳佛教。

     

      與印度毗鄰,位於東南亞南傳佛教系統的主要國家,自古即深受印度佛教文化的薰陶,在這些佛國境內宏偉亮麗的寶塔和莊嚴的佛寺,至今仍突顯濃厚的佛教色彩,聞名於世的佛教古蹟,皆是朝聖者渴望有緣參拜的佛教聖地。

     

      (二) 北傳佛教

     

      在古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期,西北印度地域受到由南印度部派佛教大眾部的影響,漸漸融入大乘佛教思想,例如《般若經》等早期大乘經典普遍流行。到了笈多王朝,正值是婆羅門文化復興的時期,笈多王朝並且訂以梵語為國家法定語言。佛教為了要接近普羅大眾,積極弘揚佛法,促進大乘佛教的興隆,佛典也放棄當地方言,而朝向梵語化。

     

      印度大乘佛教向北傳播,經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亞諸地區而傳至中國,而後延伸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印度西北部大乘佛教思想盛行,佛教東傳是以大乘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的梵語版本,轉譯以漢語佛典為主。在印度,大乘佛教雖然是由原始佛教,部派佛教開展出來,但主要修行法門卻與上座部聲聞乘的自我解脫有差異。

     

      大乘行者是以發菩提心,自他兩利,共成佛道為終極目標。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因材施教,在《本生經》中記述佛陀在累世中,曾示現種種不同身相,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菩薩道的實踐除了廣修六度萬行、四弘誓願外,更強調「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是圓滿佛果的偉大功行 ,稱為北傳佛教。

     

      (三) 藏傳佛教

     

      雖然在笈多王朝之後,佛教在印度已經開始趨向式微,然而於西元七世紀後,這是印度大乘佛教開展的後期,密教興起,密教吸收大乘的中觀和瑜伽二派的思想,到了西元八、九世紀期間,密教經典紛紛出現,成為印度佛教的主流。但於十三世紀初,印度佛教被回教徒大肆破壞,從此佛教開始在印度趨向沒落,而終於消失。西藏與印度毗鄰,當印度佛教後期的學術中心超戒寺,最後也受到回教的侵逼,隨著當時大部份的佛教高僧大德們相繼走避,逃往西藏和尼泊爾等地域,超戒寺的大部份佛典經論,幾乎都移遷入西藏境內,密教教義在西藏影響深廣,於是在西藏的佛教便傳承了印度佛教的傳統體系,形成顯密圓融的藏傳佛教。

     

    二、南傳佛國文化之旅

     

      我本人於一九三八年出家後,就在中國的佛教寺院,受漢傳大乘佛教的教育與薰陶,於一九四三年於青島湛山佛學院畢業後,前後在青島湛山寺、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及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等擔任職事;日常所修之法門,包括所接觸到的和弘揚的方式,皆與傳統的漢傳大乘佛教有關。過去四十多年來,在加拿大終日忙於法務及創建道場的事宜,很少有機緣讓我能夠擠出空餘的時間,出國雲遊參學。近年來幸有學識淵博、年青有為的達義法師來到多倫多湛山精舍接班,管理一切內外法務,成就了我放下萬緣,把握當下的心願。有鑒於此,趁著自己行動還靈活的時候,參訪各大佛教寺院,希望藉此來增長見聞,並對佛教各傳承發展內涵的全貌,有更深刻的認識,從中體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妙樂無窮之法喜。

     

      從二零一一年九月底起,我和達義法師一同展開為期兩個多月的亞洲佛教文化之旅。我們這次從加拿大多倫多出發,目的地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各國等地。在這次文化之旅,除了朝聖外,我們也曾到訪過亞洲各地佛教文物的製造工場,集思廣益,選購佛教藝術精品,來莊嚴加國佛教四大名山各道場。尤其是這次,我參訪了有「多寳之城」封號的緬甸曼德里,參觀玉佛雕刻工廠,可說是最為殊勝。

     

      緬甸涵藏著豐富的天然礦石資源,正因為全國的玉石、珠寶市場幾乎都集中在曼德里,使曼德里遂成為緬甸全國文化、藝術和經濟的中心所在。所以在曼德里的寺廟,也成為大多數緬甸各地修建佛塔寺廟的佛教文化藝術樣板。藉著欣逢參觀玉佛工廠的難遭難遇機緣,我們理應是希望大量選購,但因為加國佛教五臺山,現正在密鑼緊鼓施工期間,因此我們這次購買的經濟能力是有限的,只請了大小五十多尊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來莊嚴道場。

     

      總之,我們這次無論是在參訪或訂購佛像方面,皆有非常滿意的收獲。大家都感到這次雖然千里迢迢的遠道而來選購佛像,但總算是不枉此行啊!此次,在二零一一年十月底至十一月中南傳佛國巡禮之旅,我們先後到過緬甸、柬埔寨、老撾、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緬甸金碧輝煌的大金塔、老撾國家級珍貴遺產的塔鑾寺、柬埔寨人民引以為榮之聖塔吳哥窟等。這些佛國聖地,無不令我們大開眼界,深深讚嘆這些佛教名剎寶塔,皆是千百年來,前人智慧結晶的文化遺產。是宣揚佛教,影響社會民生,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

     

      以下謹擇要略述這次文化之旅的見聞與感悟,與大家分享參訪的法喜,更祝願這些佛教文物傑作永不被破壞損毀,盡未來際利益一切有緣眾生。現就以緬甸做一簡介,如下:

     


     

  • Default
  •  



     

      (一)仰光大金塔 (Shwedagon Paya)

     

      (詳見本期第39頁「道場介紹」欄目之另文)

     

      (二)千人佛學院 (Myanmar Mandalay)

     

    全民注重 僧伽教育

     

      在參觀完玉佛工廠後,我們一行人等來到位於曼德勒,即全緬甸最著名的千人佛學院。佛教在緬甸已流傳了二千多年。至今,緬甸仍是一個尊崇佛教的國家,聽說緬甸佛教最大的特色,就是注重全民僧伽教育。依習俗傳統,緬甸人的一生至少要到寺廟短期出家一次,他們深信透過佛法的薰陶和修行的實踐,無論對幸福家庭的生活和成功事業的發展,都會帶來莫大的裨益。所以大部份佛教徒在一生之中,都發心多次短期出家,在寺院裡體驗修道生活的無窮無盡之真實意義。

     

    嚴謹實踐 佛制規範

     

      當天,我們於上午十時到訪千人佛學院時,剛巧是正在準備午齋。值此機緣,讓我們直接觀察到南傳佛教出家人,按照原始佛教的傳統特色,以托缽為生的佛制生活規範。出家人生活簡單樸實,食品全是接受在家信眾的供養;同時嚴謹實踐「過午不食」。當時我們看到兩排學僧非常整齊地赤腳、雙手捧著僧缽,依序排隊應供。在長龍隊伍兩旁,男、女、老、幼善信,從家裡帶來食物,列隊等候供僧。我們看到供僧的居士們,把飯菜、水果等放入僧缽內,然後恭敬的向應供的出家人俯身禮拜。而出家人在應供時,則把袈裟將臂膀密實地圍纏著,聽說這是出家人對齋主們表示重視與表達感謝的意思。

     

      目睹僧俗二眾如此互相敬重的場面,真令我非常之感動和欽佩。同時,出家人用午齋時,我們也看到不論歲數、輩份、長幼的僧侶,對供養的任何葷、素食物,毫無挑剔,歡喜自在的,看到缽裡有什麼便吃什麼,非常之隨緣。

     


     

  • Default
  •  



     

    順應時空 融會貫通

     

      在千人佛學院裡,看到千人午齋的壯觀場面,讚嘆在現代的緬甸社會裡,還能夠看到二千多年前濃厚原始佛教的傳統文化生活。在我的出家生涯中,可說是難遇難見。實地參訪,使我體驗到嚴格遵行「行乞托缽,日中一食」佛制規範,正是南傳佛教的特色。

     

      相對的,漢傳佛教的出家人在遵行佛教僧尼基本戒律的同時,為了融入中國社會民情和適應當地的氣候特徵,所以便有了所謂的「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諸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北傳佛教傳統制度。此也正體現了中國大叢林的出家人,是一種以務農為生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因為在北傳佛教的寺廟裡,有大寮廚房的設施,出家人不需要每天外出托缽行乞。各掌管不同的職事,安居在寺廟中,專心修行辦道,肩付起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

     

      綜上所述,佛教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環境、族裔領域,均能無障無礙的發揚光大。其主要原因是佛教在保持其核心體系的同時,亦能順應時空,順應不同環境所需要,融會貫通,制定出最適合當地的風俗、民情、習慣的生活方式,展現出家人「入鄉隨俗」的律儀與規範。

     

      (三)馬哈木尼佛塔寺(Mahamuni Pagoda)

     

      馬哈木尼佛塔寺位於曼德勒西南,亦稱為大金佛,寺內供奉著緬甸人最尊崇的釋迦牟尼佛像。傳說這尊金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塑造的,我們今生能有如此福德因緣,禮拜瞻仰這珍貴而富有佛教歷史性象徵意義的聖像,還在親手為佛像貼金箔後,繞塔念佛,因緣殊勝。

     

      馬哈木尼佛塔寺的佛像造像之始,因緣不可思議。相傳,在某一年的夏天,釋迦牟尼佛為報答母親深恩,到忉利天去為已逝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但三個月後,佛還沒有返回人間,佛的弟子們因為久不見佛陀,心生思念,尤其是優填王因很久沒見到佛陀,心中很想念佛陀。及後,佛陀接受弟子們的請求,依照佛陀的高度、容顏、身材來塑造佛像,以備當佛陀不在身邊教誨時,瞻仰佛像來修行。於是優填王便召集了全國雕工巧妙的技工,取用牛頭栴檀木為材料,按照佛陀的身高尺寸,雕塑出神態幾乎與佛陀一模一樣的雕像。後來波斯匿王聽到了優填王造佛像的事情,也依樣用純金作原料,製造了金佛像。上述傳說的記載,被認為是佛教塑造佛像之始。

     

      (四)水上佛塔

     

      在過去,平日我除了用雙腳走路去寺廟外,一般採用的交通工具有腳踏車、汽車、火車,甚至是飛機等等。但這次在緬甸之旅,我們連日來參訪過不少佛塔,其中最特別而有趣的是要穿上救生衣,自行划小船去參觀水上的佛塔。

     

      這是我第一次參訪水上佛塔,感到建築在湖水上面的水上廟宇佛塔,造型獨特,建造精細。因為水上佛塔是建築在水上,所以周圍沒有太多空間去遊覽。這次最值得讓我難忘的是為五方佛像貼金。當我正在為佛像貼金箔的現前一念心:真是有說不盡的法喜。惟願我佛慈悲加被,使我「業障消除,早證菩提」。

     


     

  • Default
  •  



     

      (五)喬達基臥佛寺(Chauk Htat Kyi Pagoda)

     

      緬甸喬達基臥佛寺又稱為六層寺,於一九六六年建成。寺內供奉著一尊用一整塊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佛臥像,臥佛高八公尺,全身長七十二公尺,臥佛的眼睛是用人工玻璃鑲嵌而成。其造工技巧非常的精細、傳神逼真。這是我有生以來,所禮拜和看見過最壯觀的白玉臥佛像。更令我驚嘆的是,佛的腳底有一百零八圖案,簡稱為「佛腳印」。「佛腳印」除了雕塑藝術精美外,還蘊涵著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甚深佛教義理。簡析如下:

     

      1.欲界:以人或動物雕成的二十一個圖案。是說明欲界眾生,欲望熾盛,愚昧無智,根機魯鈍的眾生常活在物慾橫流苦海中,故以人或動物來象徵欲界。

     

      2.色界:以形象和無生命的物質雕成的五十九個圖案。意義是指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形象和無生命的物質世界,故以形象和無生命來象徵色界。

     

      3.無色界:以抽象的形象雕成的二十八個圖案,是指釋迦牟尼佛已超越脫離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不在三界中輪迴的崇高意義。

     

      除上述佛腳有一百零八圖案之外,佛足也刻有三十二相中的千輻輪和蓮花等吉祥圖案,象徵著佛陀在器世間行種種的忍辱之行。參拜佛足後,繞世界最大的白玉臥佛一圈,我就有如同禮拜釋迦牟尼佛真身一樣的殊勝感覺,心生稀有難得之想,感恩不盡。

     


     

  • Default
  •  



     

    三、加國佛教四大名山
    —北美弘法及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平臺

     

      自佛陀入涅槃後,佛弟子們為了充份表達對佛陀的懷念與感恩,造塔建寺供奉佛陀的舍利、遺物及遺跡。由此因緣,促成了佛寺、佛塔、塑像、浮雕與繪畫等佛教藝術文化,也日漸興盛。為了恆順及適應世人對佛教的信仰有著廣泛的響應,佛教也就出現了多元化傳播的發展途徑。此不僅是豐富了世界各地不同佛教體系的傳統文化、藝術風貌與特色,而且也促進了中西文化藝術和睦友好交流。

     

      近年來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在多倫多市東北近郊,發起籌建加國佛教四大名山。其主要目的除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大乘佛法之外,加國佛教四大名山將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心。首期工程的五臺山大雄寶殿建設,已於2011年5月28日舉行奠基典禮。期許藉此平台,為國際佛教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提供一個良好通道,使中國的大乘佛教思想弘傳得到更加普及。

     

      在我有生之年,能夠參與加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創建盛舉,並且如果有福德因緣,能夠親身見證到預期的建設工程順利完成的話,這將是對我本人畢生全力以赴、盡棉帛之力於佛教的欣慰。因此,在開始籌建加國佛教四大名山至今,我都天天朝夕誠心禮拜諸佛菩薩,祈求佛菩薩的慈光加被,賜予我一點智慧和力量,讓我們盡可能把殿堂樓閣、佛塔石雕等設施,構思得盡善盡美、精益求精,願求加國佛教聖地早日圓成,能夠屹立在加拿大的國土上,展現出佛教藝術文化的傳統風貌特色。同時,更希望此聖地成為大眾學佛、共成佛道的好去處。

     


     

  • Default
  •  



     

    結 語

     

      我們這次在東南亞之旅的行程非常之緊湊而豐富,在佛寺參訪方面,除了上述介紹緬甸的佛寺外,我們還到過老撾的塔鑾寺、拉勃拉邦佛寺,柬埔寨的吳哥窟、西哈努克皇宮,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演培老和尚紀念館、佛光山、佛牙寺、毗廬寺、萬佛林,以及馬來西亞的三寶林、明覺蓮社等佛寺名剎朝聖。

     

      其中,我感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規模最大,制度完善。居士林在秉承和弘揚佛教基本教義的同時,也發揮了同體共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這是最值得我敬仰和借鑒之處。正像在新加坡居士林門口的對聯所題:「空門不必關,淨地何須掃」。新加坡居士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普門大開,為大眾提供早、午、晚三餐免費素食。聽說目前每天大約有近千人到新加坡居士林進食素餐,週末的食客更多達五千人哩;在弘法方面,除了主持佛學講座、三皈五戒儀式外,其中還起到一個很大的積極作用,那就是每到一處參訪行腳,我們都有推廣籌建加國佛教四大名山的構思,以及也有跟大家介紹加國五臺山工程進展的近況,得到當地佛教界緇素及社會各界的熱烈反應,表示給予我們大力的支持。更值得欣慰的是,其中有些善信朋友回應表示:「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四眾發了這個大願,創建加國佛教四大名山,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千秋偉業。我們海外僑胞應盡心鼎力支持。因為這個偉大的建設,除了弘揚佛法外,更是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這不單是佛教界弘法利生的大事,也是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大事,更是促進全世界和平的偉大盛舉」。上述這番話,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最後,謹以致誠致敬的心,祈求佛陀及四大菩薩的加被,加國佛教四大名山能早日圓滿完成。肩負起弘揚佛法、中西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和平的使命。

     

      南無大智文殊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