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心要》要義(二)

 

发布: 2012-05-05 10:37:51   作者: 樂渡長老開示 周小草整理   来源:    

 

  • Default
  •  


     

    樂渡長老開示
    周小草整理

     

      

     

      《始終心要》正文的第一句「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是標起三諦之妙理。

     

       「諦」的意思是真實不虛之妙理,三諦是指三種真理。縱觀宇宙萬事萬物,森羅萬象,自有差別之群相,求之了不可得,若就此體性來說,不論是一粒微塵,一粒芥子;以及每日之操作,及士農工商一切事業上的認取,亦具足不可思議的三諦妙理。此理法爾現成,諸佛證得,則法法全彰,頭頭是道。凡夫不覺,不知不識,如果想瞭解這種道理,必需要詳盡瞭解此三諦的妙理。

     

        據天臺宗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所說,諸法實相之妙理分為空、假、中三諦;意思是世間一切法都具空、假、中三個真理。空諦又稱為真諦,假諦又稱為俗諦,中諦又稱作中道的第一義諦。在《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一) 三諦之中,先解真諦

     

        真諦又稱為空諦,其要義謂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緣起性空,而眾生不甚瞭解其真義,執假相為實有,而生起妄想執著。若以空觀對治之,則執情自忘,了悟真空之妙理。

     

        「空」,是佛教不共世間學說及其他宗教的特質。昔日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他所證悟的真理是「緣起」。「緣起」,就是說世間一切存有的為有法,都是因緣所生的,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這種空無自性,了不可得的特質,就稱為「空」。

     

      空的種類

     

        在佛法中,空的種類可歸納為人空、法空、勝義空三種:

     

        1. 「人空」:佛陀慈悲,為了破除世人執我為有的迷癡,以「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來闡明「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妙理,值此希望學佛者都能「照見五蘊皆空」,進而具足觀空的般若智慧。

     

       四大本空

     

        在《圓覺經》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據上述經文分析,我們的身體只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因緣和合而成的假相。由於「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人之所以能生存在世,就是因為四大和合的因緣條件之下,才能生起和存在。但當四大不調和,病相呈現,甚至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四大分散,我們假有的一期生命體就會隨著死亡而不復存在。由此可見,假我身體的存在,是虛幻不實的。

     

        然而佛教講「業力不失,通於三世」,就是說,人死亡以後,不是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正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有善有惡,善惡果報均由自己去承擔受報。眾生在生死苦海裡流轉不息,就是靠這些業力的牽引推動,永不會散失。所以我們從「業力能維繫著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了生、死了生,生生世世輪迴再生,永無休止」的理念上看,真空能生妙有。

     

        五蘊非有

     

        我等凡夫俗子,之所以被稱為有情眾生,是因為除了有四大假合的人身,佛法稱之為「色」之外;人還有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的精神狀態,在佛法而言,稱之為「受、想、行、識」。由此分析,可知構成身心物質與精神的主要條件,就是「色、受、想、行、識」,佛法稱之為「五蘊」。但一般世人往往執著這個五蘊假相為「我」的代名詞,實際上,從上述佛法對於有情生命個體的分析,五蘊也是隨著因緣所生,而非實有。    

     

      2.「法空」:謂法界一切事物之存在,宇宙間萬法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依賴著地、水、火、風等四種元素組合而成。因為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緣起」是宇宙萬有的生、滅、變、異,諸法因為緣起而生有,所以,是空無自性,是暫時的幻有,諸法實相沒有實體的存在,所以又稱為法無我。

     

        3.「勝義空」:空蘊藏著無限,真空才能妙有;「空」並不是全沒有的「無」,而「空」的真義,就是教我們要破除迷執我見,空去人我是非、美醜好壞、大小方圓等種種的分別計較;是將「人空」、「法空」,甚至連一切「空」的執著也一併空掉去。要我們大破大立,既不住於空,也不住於有,超越一切有、無的對待,空去差別的觀念;當有了空的體驗,清淨心現前,就能與宇宙間萭物融為一體,而達到身心解脫,大自在的涅槃寂靜境界,此又稱為第一義空。

     

        從相續假相看空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事,皆可以從具體的現象來理解「空」的真理。世間上沒有恆久的不變,一切現象只不過是相續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剎那生滅之中。

     

        現在且就以身體的相貌為例子,來說明解釋「空」的道理。粗而言之,人生的成長過程,必須經過從少至壯、由壯而老;從這些微細觀察,則一時一分剎那變異。欲尋回原來的相貌之本位,則了不可得,這都是因遷流變化不住的緣故。

     

        譬如一位六十歲的老人在這六十年之間,一年拍一張照片,但是每張相片不盡相同,應當以那一張照片為相貌之標準呢?須知道一年一個相,其實一月乃至一日一時一分一秒一剎那,都各有不同之相貌。我們的肉眼粗,智慧淺,不能見到微細的地方。新陳代謝不是突然之間而變化的,就像布瀑流水一樣,後浪推前浪之相逐,很難知道一定的相。要知道我們的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斷地在進行更新;無時無刻不是在五蘊遷流變化之中。追尋到究竟處,我們的身體真相,終不可得。由此可說明世間的人、事、物是相續假有、無常,而沒有實體。從上述這些相續的無常現象,可以深深的認識到有即是空的真諦。

     

        豎觀三際,橫察十方,曾無一法為真。研究到法無法相之處,則真理自然顯現。真者了不可得,以一法不著,世間一切諸法即如如理,名為真諦。

     

  • Default
  •  


     

      (二) 俗諦

     

        三諦中的假諦又稱為俗諦,是指一切事物,雖然是空無自性,但仗緣方生,因緣聚會時,假有又歷歷宛然存在。空,並不是沒有,而假也不是真有。要知道世上一切諸法之假名,是由色、相而成立的。所以色、相是以名字為代表。名藉色相成立,色藉名而顯。其實,相自本空,名乃幻化而有,豈可定執實有。一法如此,法法皆如此。

     

      《維摩詰經》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由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在一期的生命中,不過是暫時的和合,雖各人各有假名,但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究竟皆無自性。

     

        《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既然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麼有時候又說有我呢?這是因為佛陀以大慈大悲為方便度化眾生,隨眾生之形相,而說有我之假名。

     

      有依空立

     

        世間一切諸法,都是依因與緣而生起,透過因緣和合,才有一切事事物和現象生起。例如桌椅等傢具是借助木料、人工、斧鋸等之諸緣相借而成。又如五穀種子撒在泥土裡,是必須施肥、澆水,並借助充足陽光、空氣等而生長。其中從因緣所生法的啟示,種子是「因」、泥土、肥料、水份、陽光等為種植條件的「緣」,當這些因緣具足時,才有五穀豐收的「果」;這都是此有故彼有,有依空立的例證。

     

        總結一切諸法,皆為互相假借而來。若尋找諸法本體,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即俗,即是真諦理現前,在你心裡,無一法可得,現前一念之心,就空空無染,乾乾淨淨,無人、無我、無是、無非。既然無是無非,還有什麼無明妄想可以生起呢?更還有什麼生死煩惱呢?

     

        我再三叮寧大家,無論我們修任何一法,其目的,就是要使這一念清淨心現前。這就是大涅槃,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實,在世界上並無世界相,一法不立。大小、長短等一切諸法,全是對待。因為對待就是假借而有的,無有實體,凡有名有相者,是假借之名云。這是講俗諦理,世上一切名、一切相都是假借而有的。假是假借的意思,這年拍一張照片,但是每張相片不盡相同,應當以那一張照片為相貌之標準呢?須知道一年一個相,其實一月乃至一日一時一分一秒一剎那,都各有不同之相貌。我們的肉眼粗,智慧淺,不能見到微細的地方。新陳代謝不是突然之間而變化的,就像布瀑流水一樣,後浪推前浪之相逐,很難知道一定的相。要知道我們的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斷地在進行更新;無時無刻不是在五蘊遷流變化之中。追尋到究竟處,我們的身體真相,終不可得。由此可說明世間的人、事、物是相續假有、無常,而沒有實體。從上述這些相續的無常現象,可以深深的認識到有即是空的真諦。

     

        

     

      (三) 中諦

     

        真俗二諦是佛法的綱要,佛陀依照諸法緣起性空,而闡述真諦﹔藉由真俗二諦的方便,把中道實相的妙理彰顯出來。真、俗二諦是諸法的一體兩面,而中諦是諸法的本體,也是超越空、假對待的實相;因此,可以說空即是假、假即是空;空假不二謂之中諦。

     

        世間一切諸法,都是相對而有的,凡是相對而有的,必定是互相對待,互相假借而來的。譬喻說這個花瓶,為什麼叫做花瓶呢?為什麼會有這花瓶的形相呢?方的,圓的,因為花瓶以外,有那些不叫做花瓶的東西,所以這個就叫做花瓶。

     

        總而言之,世界上一切諸法,無一法不是相對的,無一法不是假借而來的。

     

        大借著小而有了大,長借著短而有了長,方借著圓而有了方。這借假亦可以說是假定,一切法的名和相全是假定的。實際上,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唯有佛法才是絕對的真理,是不可思,不可議的真理。

     

        以上所講的真諦,又說是俗諦,然則此理究竟為真諦,還是為俗諦呢?以空在假中,假在空中;有即非有,非有即有。唯是一心,超倫絕待,不可思議,名為中諦。

     

      三諦圓融

     

        雖然上述把真諦、俗諦、中諦分別來講解,但三諦並非個別單獨存在。而在每一諦當中,皆兼備其他二諦;因為三者互具互融,就是『三諦圓融』妙理。所以,正如在《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假並不是兩個極端。從真空、假有、及非空非有,也能體悟到『中道』的思想大義。因此,我們透過研習真、俗、中三諦,能對諸法的實相,會有更深廣的認識。

     

        但是緣生無有自性,當體即是真諦,所以,在一切法當中欲求其真,了不可得。此是真諦之理,然空乃表法之名詞。借有而說空,相待而說有。一切諸法皆是因緣而生,一切因緣而生,即是相借而成。是為緣生無自性,也就是俗諦。於有而立假名,於假名而立有。真中有俗,俗中有真,審實真諦,即是俗諦;審實俗諦,即是真諦,亦不廢真、俗即中諦理。

     

        話再說回來,因為『事物』的虛幻不實,或者『理體』之空寂明淨,實際上幻有即空、空即幻有。泯立同時存在,終不可執為真、為俗,此是中諦之理。

     

      三諦之理 天然性德

     

        執迷之心正是凡夫,今現在講明此三諦,全為破除迷惑情執。此三諦之理,是無始以來,法爾如是,不是造作而有,所以說天然。十方法界,法爾具足之三諦妙理。既稱法爾如是,即表明此理不是佛陀所創,也不是祖師所造,所以說天然之性德。

     

      … 下期待續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