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切叮嚀 恩師難忘

 

发布: 2012-05-05 10:41:03   作者: 達義法師   来源:    

 

  • Default
  •  


     

    達義法師

     

      

     

      妙湛老法師雖然已經往生十五年了,但他那種吃苦耐勞,一心一意復辦閩南佛學院,培育了一千多位法門龍像、佛教棟樑的精神與功德,將永遠銘記在每個佛教徒的心中。多少青年學僧都是因為得到妙老的關懷和培養,而受到良好的佛教教育並且充滿振興佛教的願力,我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沒有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院長妙湛老和尚慈悲培養和教導,就不會有我今天的成就!每當我回憶起18歲至26歲在閩南佛學院求學工作的那段往事,特別是在佛學院畢業以後擔任妙老的衣缽當家期間,更能體會到創辦一所佛學院的辛苦與艱難。如果沒有為法忘軀的使命感,決不可能成功地辦好一所佛學院。妙老那種續佛慧命,廣育僧材的悲願,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

     

        也正因為他老人家的言教和身教深深地影響著我,我才能克服諸多障礙,在美國紐約大學完成了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並且在2003年深得加拿大性空長老、誠祥長老和樂渡長老的器重,將天臺宗法脈傳授予我,並擔任湛山精舍住持一職。現在我每週還能在多倫多電臺、報紙、網站等媒體弘揚佛法,這些成就與妙老的栽培是分不開的。

     

        因為加拿大佛教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建加國佛教五台山,需要頗多中式的建築材料,還有殿堂內的佛像及佛具等,所以我常來回中國各地備選建築材料。此次利用第五屆中國廈門國際佛具展之便,順道回母校閩院探望各位老同學,承蒙南普陀寺當家界像法師接見,深感榮幸,同時感謝界像法師為我介紹了正在籌辦中的妙湛老和尚冥壽一百周年慶典的經過,尤其是講到蘇州靈岩山寺的方丈明學老和尚為了緬懷妙老的德行,不顧年邁體衰視力不佳,還親自執筆題詞,真是令我感動不已。

     

        閩南佛學院院長助理、教務長傳明法師對我此次閩院之行也十分重視,特別委請廈門電視臺攝影組工作人員和八一電影製片廠姜鈞閣導演,為我進行了兩個小時的影像專訪,讓我回憶及闡述了心目中敬仰難忘的恩師妙老。

     

        界像法師還希望我寫一篇紀念妙老的文章,本來我親近妙老只不過六、七年時間,再加上根機愚鈍,從妙老處學到的東西十分有限,不敢應允,但有鑒於閩院領導的殷勤囑託和諸多同學的鼓勵,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今略述我心目中的妙老,希望妙湛長老的願行,作為後學的一盞指路明燈,永遠照耀著我們。

     

        妙老在八十年代,為了振興佛教,他深知僧伽教育的重要,所以他發願恢復閩南佛學院。但以當時的環境與資源,根本無法具足辦學的條件。第一、師資缺乏;第二、資金不夠;第三、圖書教材有限;第四、沒有像樣的教室、宿舍和辦公室;第五、教界人士以及相關領導,對開辦佛教僧伽教育的認識還不足。

     

      艱苦創業 鍥而不捨

     

        妙老在籌辦佛學院之初,便要面對這些現實的問題,困難可想而知。今略述其中幾件事,讓大家瞭解妙老辦學過程中的艱難與辛勞。

     

        第一、在師資問題上,妙老自有一套。他在全國各地廣招人才,沒有學派、門戶與僧俗之分,只要是人才他都重用,所以閩院的老師來自中國四川、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廈門等地的大學和學術機構。他老人家請來的教師都是資歷完整,德高望重的長老教授。例如來自浙江講唯識的單培根老師、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的方興教授、北京佛學院的夢參長老以及廈門大學的許國棟老師,他們都是執教多年,非常有經驗的大善知識。

     

        第二、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妙老是如何處理呢?他號召學生自己打字、編印和裝訂書籍。所以我記得我們用的教材──八識規矩頌和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門論、觀所緣緣論、十二門論和七十空性論等教材,都是學生一手編印成書的。另外,妙老很不容易將一所破舊的小學,從南普陀遷走,並將其改為臨時的教室、宿舍和辦公室。

     

        第三、在圖書方面,因為香港荷澤霖居士深受妙老辦學的感動,在香港收集了很多佛學圖書送到閩院;妙老還親自到香港,接受黃惠源等居士贈送的許多佛書,學生才有機會博覽群書,暢遊法海。正因為妙老辦學的感召力,沒有幾年閩南佛學院便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書籍。我記得四川大學教授賈題韜老師曾經說過,他喜歡住在閩院講課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閩院擁有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獻資料,在別處是很難遇到的,可以說讓他如獲至寶。

     

        在師資、學生與僧眾日益增多的形勢下,相關部門開始考慮一些潛在的問題,比如學生老師來自全國四面八方,彼此瞭解不深;另外是否有不法分子混進寺院,造成管理的不便;還有,本來只有十幾位出家人,一下子增加了三十幾位,而且還在繼續招收中,是否能在經濟方面維持穩定等,這些問題都可能阻礙佛學院的進一步發展。

     

        妙老很有遠見,對於相關領導的質疑與顧慮,都一一給予圓滿的解答。他老人家說:佛教有一句話「一位羅漢一份齋,羅漢不來齋不來」,他的意思是說,寺院有護法韋馱菩薩,不要怕和尚多沒有飯吃,只要大家在寺院用功辦道,韋馱菩薩決定會來護法。

     

      妙老為了讓相關領導放心,他老人家親自參與學院僧眾的管理,每天都跟學生打成一片,一起勞動,同堂聽課。妙老每天早上四點多,便親自到各個僧寮敲門,叫學生上早課。相關部門親眼目睹妙老辦學毅力之堅定,又是親力親為管理學生,所以也就不再擔憂妙老辦學了。所以閩院能順利地進行僧伽教育,都是妙老身體力行的願力功勞。

     

      教學特色 有教無類

     

        妙老深知佛教的發展需要僧材的培養,雖然閩院已經請來了全國一流的教師,那麼高品質的學生從何而來呢?

     

        八十年代經過文革之後,許多年輕人都錯過接受良好的教育機會。在這種特殊的歷史階段下,妙老靈機一動,以靈活的方式來招生。第一、不管青年學僧來自何方,文化程度深淺如何,只要真心求學,妙老都會盡力成全。然後根據每個人的文化水準,安排到初、中、高三個不同班級。如果在初、中班級發現品學兼優者,立即給予向上提升一班;如果在高級班發現品學兼優者,便重點培養他們成為老師。學生畢業後,有的留校任教,有的擔任南普陀重要職事,如監院、知客等。沒過幾年,因國際佛教發展的需求,閩院的許多畢業生都移居國外弘法,度化眾生。如今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國家或地區,都有閩南佛學院弘法的足跡。

     

        我自己認為閩院在妙老的主持下,之所以能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僧材,其原因有三:

     

        第一、學修並重

     

        妙老主張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閩院的學生,不但要學習佛教的理論,同時也要過佛化生活。妙老要求學生每天做早晚課誦,每月兩次誦戒,要具足威儀,嚴格要求出家學僧獨身、素食、身著僧裝。每天早上和每週六,學生要搞衛生,做勞動,體現農禪並重的精神。

     

        第二、妙老嚴格要求學生專心學業

     

        學院不放寒暑假,除了特殊情況之外,如父母病重、病故等原因,一律禁止學生請假外出。即使是周日想出去購買日用品,都要向學校或客堂請假。他老人家目的是希望學生利用寒暑假多聽經聞法,學習傳統講經方法。

     

        每年妙老都會恭請教務長夢參老法師為學生講《華嚴經》、《維摩詰經》等大乘經典。我現在在加拿大為信眾講佛經大座,便是在那時學到的。回憶當時,我心裏在想,妙老要求學生過於嚴格,每逢寒暑假都不讓學生休息,有點不合乎情理,但今天想想,如果沒有他老人家嚴格的要求,就不會訓練出我們今天講經的技巧。正所謂嚴師出高徒,這與玉不琢不成器,刀不磨不利是一樣的道理。

     

  • Default
  •  


     

     

      第三、妙老每天與學生打成一片

     

        從早上四點多,便拿著手杖到各個學生房門喊醒學生上早殿。用早餐時,妙老一早便等在齋堂,觀察每個學生的儀表和衣著。如果衣冠不整或沒有紮褲腳,便立即批評糾正,並命令穿著整齊後再回齋堂。學生在用齋時,他苦口婆心地鼓勵學生把握機會,認真學習。他老人家可謂是望子成龍心切,每天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你們如果不好好學習,最好趕快走。不要占用其他人想要學習的位子」;「不管你們多不聽話、搗蛋、調皮,我不會因為你們的不努力而停辦學校。你們這麼多人將來只要有一倆個能成為佛門龍像,我就心滿意足了。你們要好好學習,不要東跑西跑,如果你們在閩院用功學習,做到罵不走、打不走,你們就是菩薩了」。

     

        每當我靜下心來,想起妙老創辦閩南佛學院的歷程,便深深體會到一位佛門長老對於迫切培育僧材的那份良苦用心,但在當時許多同學都很難理解。多年後的今天,我也做了住持,才明白僧材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結語

     

        閩南佛學院創辦十多屆以來,已經培養了一千多位佛教僧材遍佈在世界各地,譽滿海內外。現在的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已是大眾心目中的「選佛道場」、「伽藍名剎」。無論是學院的規模設施,或是師資陣容以及學生素質,都遠遠超過地區性學院的標準。這一切都離不開妙老。

     

        最後,我想在妙老百年冥壽盛會之際,對他老人家說幾句話:妙老,您對佛教的僧伽教育事業,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那些您曾經教導過、鼓勵過、或是打罵過的學生,如今都在積極地參與和推動中國以及全世界佛教事業的發展,他們在整個佛教界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妙老,雖然您離開我們已有十五年了,但閩院的 師生從未忘記您老。您是我們的恩師,也是我們續佛慧命、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的指路明燈。無論我們在何時何地,都會回憶起您慈悲的笑容,和懇切的叮嚀囑咐!

     

        祈願您老不捨娑婆,乘願再來,度化有情,同登覺岸。阿彌陀佛!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