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心要》要義(一)

 

发布: 2012-06-07 13:12:19   作者: 周小草整理   来源: 樂渡長老開示   

 

樂渡長老開示

 

周小草整理

 


[

 

  • Default
  •  




     

      【編者按】為了使法雨均霑,普利十方,樂渡長老上一期已為初學佛者,介紹了修學佛法的基本步驟。有感於佛說三藏教典,卷帙浩瀚,文義深廣,為方便精進修學者能在菩提道上更進一步,本期樂渡長老特地介紹了天台宗第九祖荊溪尊者湛然大師所述的《始終心要》以闡明心法之扼要。

     

      釋題

     

      《始終心要》不是佛説的經典,乃是荆溪湛然大師,根據釋迦牟尼佛所的心地法門所著述的一篇文章。這篇作品,並不是詮釋湛然大師個人的意見和想法;乃是大師根據經、律、論三藏佛教典籍的佛法集成要義,而撰寫《始終心要》的略文,以述明心要法門的要義。本文可以說是包攝了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也涵蓋了如來説法的道理。昔日家師倓虚老法師在留京期間,應邀登座講《始終心要》時,加上註解﹔現今本人再加上一些講義,在此略作解釋,與大家共同探究,共結法緣。

     

      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全篇文章只有二百八十六字。這短短的全篇文義,標題《始終心要》四字,卻已把佛法諸經的旨趣,攝盡無餘。佛説法示教,始於華嚴會上講《華嚴經》,終於《法華經》、《涅槃經》等經典。佛説法四十九年從始至终,在五時八教中的教誨,都是以心法為主要。《般若經》云:「於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種種世法皆由心」,所以永明延壽禪師也有偈曰:「千經萬論,終歸一心;一代時教,唯是一心」,以上文句皆與湛然大師這篇精心之作,命名為《始终心要》,至為相應。

     

    佛語心為宗

     

      在《增一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對「心」的解釋:

     

      「佛告諸比丘: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為一切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

     

      在佛經上也有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常言道:「佛說種種法,為入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說種種法。」

     

      眾所周知,佛教是一個談心的宗教,故在《禪門寶典》裡有云:「佛語心為宗」。

     

      佛陀住世八十年,隨眾生根機,應病予藥,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世人心生妄想執著的八萬四千煩惱,喚醒世人「淨化心靈,啟發佛性」的自覺,使令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同登覺岸。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華嚴偈云:「心造諸如來,及種種五蘊」。「如來」乃是佛十通號之一,「種種五蘊」乃是指十法界,除佛法界外,其他九法界眾生皆有五蘊而言。十法界中的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名為四聖。餘名六凡,謂: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法界眾生。由此可見,舉凡一切含識生靈,無論智愚、業報差別的眾生,都有心。既然承上文有謂「即心即佛」,同時佛法也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有心,而每一眾生都有心,為什麼種種五蘊眾生,皆還未能同成佛道,同證佛果呢?

     

      據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時,第一句宣言就是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一念覺是佛,一念迷是眾生。佛即覺悟的眾生,眾生乃是迷中之佛。眾生皆因背覺合塵,妄想執迷許許多多的分別相,妄執習氣生種種分別;人我敵對,三毒(貪、瞋、癡)熾盛,自招苦報,輪轉六趣,永無止期。

     


     

  • Default
  •  




     

    真心與妄心

     

      每個人有兩種心:

     

      第一種是真心:是真如界內的真心,是無分別的清淨心,也就是人人本具有的佛心、佛性。正因為我們不常用這個不分别心,所以對這個真心不甚了解。所以,今天講題《始終心要》所指的「心」,就是這個真心。

     

      我們日常修行,大家對到寺廟來燒香、拜佛、念經、持咒、禮懺等這一方面的修行方法,大家都已知道,也很容易懂,不需再講解。其實,真正修行的更高層次,我認為是在修行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要啟發我們的清淨心,以求捨妄顯真,轉識成智。應當常安住在這種正念,如此的用功觀照,我們的智慧,自然就會一天一天的增長。這樣的用功,可以令我們信佛、拜佛的修行更上一層樓,是指引將來想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證無上菩提佛果所必經的路徑。

     

      另一種是妄心:這種虚妄分別心,俗稱為「凡夫心」,是有分別計較,在待人接物時,往往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對客觀的境,虛妄分別,用打妄想的分别心,去計較人我、是非、大小、長短、苦樂。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我們芸芸眾生,卻不曾領悟其中的要義,認假作真,心隨萬境轉;從來不知道「無人我、無是非、無大小、無長短」一念真心的可貴。

     

      如果沒有任何的是,非即不存在;沒有任何非,是亦不會存在。設若將我們心中的是非、對錯、自他、苦樂、生滅等等對待相,完全掃除得乾乾淨淨,當下一切妄念止息,自心與清凈境界不二,當心念清明,就不難會體驗到正如在《華嚴經》裡,所說的「無心於彼此,淨心見諸佛」的境界。

     

      我們的心,本蘊藏著有無限的寶藏,常由於一念無明造作,覆蓋清淨真如自性。期許透過勤修戒、定、慧三學,以佛法智慧之光,照破心中的迷妄,洗滌盡心中塵垢,把心中本具的真心顯現無遺出來,作為一個無分別心的智者,才是一個善於知心的修學佛法行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佛經上所說的言教,無非是發揮唯心法門的道理;佛説一切法,也都是依心法為最主要的。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就是:慾界、色界、無色界。而萬法唯識的「萬法」,就是指宇宙間的法,世間上一切萬事萬物、森羅萬象。世人所見、所聞、所認知了別的,都包括在萬法之中。

     

      記得在《大乘止觀法門》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此心即眾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恆一味;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

     

      我們的心,蘊藏著無限法寶,正如經上所說,心生萬物隨識變,世間上的一切萬物現象,三千大千世界包羅萬象,不過是由於我們的心識所變現而成的。我們的心力是不可思議的,心遨遊在浩瀚的法界當中;只要我們一個起心動念,迷與悟成聖成凡與否,就端賴我們如何攝持正念,而不安住在追逐五欲六塵之中。以下有一首描寫心的偈語,說明由於心念的迷悟,可使眾生成佛作祖、亦可令使墮三惡道,它是這麼說的:

     

      「三點若星相,橫勾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他」。勸勉大家應在百忙當中,心省、觀照一下這個「一切唯心所造」的道理。

     

      我們的心,就好比是一位善畫的畫家,能繪畫出種種不同的圖像。同樣地,我們的心識,以及心態的變化都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作善或作惡。因此,當下修行,開發真如佛性,也就是在自己的心。有一句佛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現謹以下列《法句經》的啟示,與大眾共勉之: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轢于轍。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如影隨行。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