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倓虚大师《念佛论》要义 (一)

 

发布: 2014-03-15 20:04:25   作者: 惟净恭记   来源: 湛山精舍   

 

达义法师在壬辰年弥陀圣诞讲于湛山精舍观音殿
惟净恭记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阿弥陀佛!

 

  湛山精舍自从七十年代创建以来,一年一度的弥陀佛七已经举办了多年,很高兴看到一年比一年殊胜。今天是湛山精舍举办二零一二年度精进弥陀佛七的第一天,正巧又是星期天,所以前来参加法会的人特别多,把整个观音殿念佛堂都坐得满满的,很抱歉有些迟来者无法进来,只能站在念佛堂后参加佛七。

 

  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有机缘参加佛七,是一件非常殊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参加佛七,能使业障消除、智慧增长;为人处世中,渐渐能够放下心中种种的执着妄想与贪求计较,更能随缘而安,洒脱自如,相信会感觉到生活比以前自在了很多。正因为参加佛七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湛山精舍四众弟子,应该诚心地祈愿诸佛菩萨加被,希望加国五台山的大雄宝殿能够早日圆成,届时便可以接引更多的善信前来参加佛七共修法会,让更多的人听经闻法,共沾法益。

 

  在今年佛七期间,我要根据倓虚老法师所讲的《念佛论》,跟大家讲解净土思想的内容。在未讲《念佛论》的要义之前,首先介绍倓虚老法师与湛山精舍命名的因缘。

 


 

  • Default
  •  



     

    「湛山精舍」命名缘起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这个名字,是源自倓虚老法师在中国青岛市创建湛山寺和创办湛山佛学院的殊胜因缘。倓虚老法师是青岛湛山寺的开山祖师,也是加拿大湛山精舍的祖师。因为我们的性空师父和乐渡师父曾就读青岛湛山佛学院,并亲近倓虚老法师多年;而诚祥师父也于五十年代于香港亲近倓老,所以他们把在加拿大创建的第一个寺庙,命名为「湛山精舍」,借此纪念他们的法师父——倓虚大师的恩德。在民国的时候,倓虚老法师被佛教界尊称为「佛教三虚」之一。这「佛教三虚」的第一位是虚云老和尚,另外一位是太虚大师,第三位就是我们的祖师倓虚老法师了。

     

    智德巍巍 丰功伟业

     

      倓虚老法师虽然是中年出家,但他一生的丰功伟业和成就,对中国近代佛教界贡献非常之大:

     

      第一个贡献就是建寺,他老人家曾建了许多著名寺庙,例如青岛湛山寺、天津大悲院、东北长春般若寺、哈尔滨极乐寺、营口楞严寺等等,这些寺庙大多是倓老发心自己创建的,但也有些是他重建的。寺庙建设完成后,除了设立僧伽教育,讲经说法之外,更促使了许多在家居士前来寺院学佛修行。使当时学佛者日益增多,盛况空前。

     

      第二个贡献就是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材,成就了很多学子,后来都成为佛教之栋梁。倓虚老法师所培育出来的高僧大德,如今已遍布全世界,各据一方光大佛教,续佛慧命,弘扬正法。你们在座各位最为熟识的有在北美弘法利生的性空师父、乐渡师父和诚祥师父,以及在香港的永惺法师、大光法师和畅怀法师等,都是倓虚老法师培育出来的佛门龙象。

     

      第三个贡献就是讲经说法,显扬圣教,行解并重。倓老在还未出家之前已经深入经藏,探究群经之奥义,尤其悉心钻研《楞严经》有八年之久,深有心得。出家以后,他老人家发愿不辞劳累,在法务繁忙当中,经常拨冗到处讲经说法,度众无数,受其教化者无不悟入佛之知见,受用无穷。

     

      在行持方面,据记载,倓虚老法师也曾参过禅,也学习过很多佛教的修行法门。但最后,他老人家根据一生的修行体验,归纳了以下两句话,就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

     


     

  • Default
  •  



     

    教演天台

     

      「教演天台」意思就是说,每当倓虚老法师在讲经说法时,都会按照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和「五重玄义」来阐释每一部经典,深入了解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本怀,入佛知见。在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当中,对于教理组织方面,是以天台宗智者大师所主张的教判,最为严密和有系统。智者大师将佛陀一生所说之法,在不同的时机和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依佛教经论的内容加以分类解释,顺次第分为「华严」、「阿含」、「方等」、 「般若」和「法华涅槃」等五个时间阶段,所说出的五类教法,分判为「五时」。并且以教化的仪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和不定等,称为「化仪四教」。同时更将说法的内容及意义,藉由观机逗教,分别为藏、通、别、圆等权巧方便的法门来调摄众生,称为「化法四教」,与上述的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

     

    行归净土

     

      「行归净土」就是说,在佛教有禅、净、密、律等不同的主要修行法门,虽然不同的法门都各具其殊胜之特色;但通过倓虚老法师数十年学佛修行的心得体验,却认为念佛法门是最适宜我们末法众生修行的法门。因为持名念佛,无论对于修行人在「除妄显真、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往生净土」等各方面的修持上,都具有莫大的裨益。

     


     

  • Default
  •  



     

    《念佛论》讲座 意义殊胜

     

      在倓虚老法师的遗著当中,有一本书名为《念佛论》。 《念佛论》顾名思义就是论释念佛的殊胜。所以,我希望在本年度佛七期间,略述《念佛论》的要义,与大家分享法乐,其主要意义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希望通过了解《念佛论》的要义,能够帮助大家对净土法门的殊胜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因为我们湛山精舍祖师们所接受的法,是天台宗所传承的教法,有所谓「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谛闲大师是为天台宗第四十三代法嗣,谛闲大师把法传给倓虚老法师;倓老把天台宗的法传给性空、乐渡、诚祥等三位师父;而三位师父于2003年再把天台法脉传授给我,遂使我成为天台宗的第四十六代传人。

     

      所以,今年我在湛山精舍精进佛七期间讲述倓老着的《念佛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借此感恩倓老创办佛学院培育了性空、乐渡、诚祥等三位师父,把中国大乘佛法弘扬到北美。倘若没有性空师父、乐渡师父、诚祥师父到北美弘法利生,可能我今天就没有这个殊胜的因缘,在多伦多湛山精舍与大众结这个法缘了。我们还要饮水思源,如果没有三位长老来加拿大建寺,大家也不会有这个清净庄严的道场来打佛七、听经闻法、学佛修行。所以我们应该惜福惜缘,以诚心精进念佛来报答先师大德们的深恩。

     

    《念佛论》要义 (第一讲)

     

    【原文】序言:佛教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其目的无非令人觉悟自心,离苦得乐盖「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佛以慈悲为本,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故。

     

      【讲述】倓虚老法师在序言当中,首先对佛教在世界的发展与弘扬作了一个概说。佛法的要点在于觉悟自心,离苦得乐。佛陀的教化,目的就是令人觉悟自心后,从迷惑执着中觉醒过来,成就无上菩提,得大解脱道。佛教除了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外,还有很多典籍论著,法海浩瀚,深广渊博,恐怕穷尽我们一生的时间与精力,也不能把繁多的卷帙全部博览探究一遍。但把佛经典籍的内容要义概括起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七佛通戒偈」内容,包括了佛陀的一代时教,以及三藏十二部经的法义,这首偈语可谓文浅义深,于佛法中最为切要;是我们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当中,「止恶行善、净化身心」的最佳依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为什么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目的就是要「自净其意」,因为凡夫从无始以来,被妄想、烦恼、执着覆盖住我们本有的真心,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无不念念起于执着,妄起分别,被烦恼缠缚;对一切逆、顺境界,遂起贪、瞋、憎、爱的执着;由此起惑造业,招感苦果。惑、业、苦的流转,永无止息,导致六道轮回,受苦无穷。在「自净其意」的过程当中,法水能把我们被染污的心,慢慢清洗涤净,将心中妄想扫尽以后,顿然云开月现,见自本心,悟自本性,把本有的清净佛性显现出来。倘若我们的心时时刻刻是清净的话,便不再迷惑造业,不再受苦,这样便能解脱自在,真正是澈底的离苦得乐,过着幸福快乐的人生了。

     

    【原文】佛出世后,说法四十九年,经后人结集起来,成三藏十二部。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对于所禀教法亦异。传到中国之后,就在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来宗、教、律、密、净五大宗。

     

      【讲述】释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缘降生到人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向迷惑的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破除无明,开显佛性,同登觉岸。在佛陀入灭后,透过佛弟子们四次「经典结集」的努力,以集众传诵的方式,经过大众不断的增删与审核认可后,把佛陀一生的言教,有系统的结集整理,而后编辑成完备的三藏十二部经教圣典,流传于后世,普渡众生。

     

      「三藏」就是指经藏、律藏、论藏。而「十二部经」,又名「十二分教」就是后世佛弟子按照佛陀说法的叙述形式、文体及内容的不同,分成十二种类的小标题。此十二部是佛教的大小乘共通,其中的内容即涵盖了浩瀚如渊海的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教义。

     

      佛法由印度传到中国后,因为众多佛弟子的根性不尽相同,为了方便顺应众生的根机,就会有不同的修行法门与教化方式。在三藏十二部之中,佛法大纲主要发展成为宗、教、律、密、净等五大类。

     

    【原文】这并不是佛特意的分出这五大宗来,在佛经里面,也查不出有什么宗?什么派?是为了适合众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趋势中,后人继续前人,各宗所学,才建立了这五大宗。

     

      【讲述】综观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的因缘,皆是本着慈悲济世的本怀,不择对象,观机逗教,随缘度化,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宗、什么派之分。佛陀说法的甘露法水,犹如从天上降下来的雨水一样,是平等的滋润大地一切众生。正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教后来之所以有宗派之分,是因为后世的高僧大德根器不一样,随着个人的性格、思想、教育背景和对佛法的实践有不同的专好,因而在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法义当中,有的祖师大德特别推祟某部经典,或某一部论著的义理,甚至特别尊祟依止某个法门去修。各宗的开宗祖师们,在修持上有了心得体会以后,运用自己独特的判教方式,以不同角度的诠释来整理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因而逐渐形成分门别类的教法体系和各宗所祟尚弘扬的修行法门,由本宗派的师父倡导,传授给继后的弟子们去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由于师承不一,在自然的趋势当中,便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各宗各派。

     

      在印度,部派佛教就有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的二十个部派之多;而印度大乘佛教,主要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空有二宗。在中国,大乘佛教则有禅、律、密、净土、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等八大宗,以及小乘佛教的俱舍宗和成实宗,共建立成为中国佛教的十宗。但综其所要,则不出宗、教、律、密、净五大类。

     

    【原文】五大宗的宗门下是教外别传,专门修禅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门头,是先悟后修,由修而证;律宗是专持佛的戒律,先以执身,次第摄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三聚净戒等,由于严净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密宗是专门持咒,注重事项,须三密相应。

     

      【讲述】归纳中国佛教各宗派在教理和修行方面之佛法大纲,不外可分为宗、教、律、密、净五大类,简而言之:

     

      「宗」:是指专修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如禅宗;

     

      「教」:是指着重教理,阐明妙义,如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和三论宗;

     

      「律」:就是指严持佛制戒律,行、住、坐、卧皆具足威仪,如律宗;

     

      「密」:是指真言咒语,咒是诸佛菩萨自内心证悟的密语,所以秘密不可宣说。在修行方面,密宗注重「三密相应」的修行境界;三密是指秘密之身密、口密、意密三业,因为不能以凡情的思虑来猜测佛菩萨之三业,所以称之为三密。

     

      「净」:就是指以往生佛国净土为终极目的,如净土宗是以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为主要修行法门,借弥陀四十八本愿的他力,祈望在临命终时,获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中,所以又称为「念佛宗」。

     

    【原文】宗、教、律、密,这四宗比较起来,初机学佛行者入手稍会有点困难。惟独净土宗,最简单,最直捷,只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讲述】上述是倓虚老法师以他老人家多年修行的经验之谈,宗、教、律、密四类的修行法门,对于刚开始学佛的修行人来说,如果没有具足上等慧根的话,是会有点困难的。

     

      因为初机学佛者,若要修习宗门的参禅或看话头,达到见性成佛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如果想要遍览群书去通达佛教典籍的教理,也是不容易;倘若想要严持所有佛制的清净戒律,对于末法时代的初机佛子而言,也是不容易;至于修持密法,以达到与诸佛菩萨的三密相应为目标,对初学者而言更是非常之困难!

     

      那么,惟独修净土念佛法门是最殊胜,除了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外,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修行法门。修行人只须万缘放下,净念相继,至诚恳切,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时,把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念到能所双忘,互摄互融,阿弥陀佛的圣号融入到我们的心中,心佛不二。当心佛产生交融,感应道交时,心佛遂成为一体,便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此一心不乱的境界,正如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中说:「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名一心」。以这「一心不乱」来念佛有什么好处呢?

     

      在《阿弥陀经》里,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长老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净土三资粮

     

      在上述《阿弥陀经》经文说明,信、愿、行是往生西方净土必备的三资粮。首先是深信有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和念佛决定往生;因有信而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至于「行」的要求,除了必须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外,主要的「正行」就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才能心不颠倒,神识安详,顺利地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去。因为我们平时精进专诚念佛的功夫,达到不念而念的境界,在临命终时必可随习念佛;虽然嘴巴也许不能高声唱念佛号,但心智清明,在八识田中有阿弥陀佛的符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不散乱,随时随地提起正念,阿弥陀佛的符号便会现前,心中只有「阿弥陀佛」的正念,心识仍在念佛,自然会蒙西方三圣接引,往生极乐净土了。

     

      往生到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这与我们人类在娑婆世界是胎生的殊胜得多了。当花开见佛时,便能与诸菩萨及善知识等一同熏修,见佛闻法直至成佛为止,然后乘愿再回入娑婆,发愿普度众生,同归西方净土。所以我们每次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都以此念佛功德,回向发愿: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我们每一次念发愿回向偈时,都要随文入观,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为什么持念阿弥陀佛名圣号的功德是如此殊胜呢?

     


     

  • Default
  •  



     

    六字洪名 超越时空

     

      首先,让我们了解「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涵意:

     

      「南无」:梵语namas的音译,意译「归投礼敬」。 「南无」两字冠于佛名前,表示归投礼敬之意思。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投礼敬阿弥陀佛的意思。

     

      「阿弥陀」:梵语Amita,意译为「无量」,据鸠摩罗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载,「阿弥陀」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意思。

     

      「佛」:梵语Buddha,意译作「觉者」。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

     

      佛以慈悲为本,「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据《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在久远劫前,曾发四十八愿,接引十方念佛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因为光明与寿命无量,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所以,只要念佛人信真、愿切、行纯,诚心念佛,必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原文】无论利根、钝根,都能摄受。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

     

      【讲述】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根本妙谛就是诚心念佛。所以,有谓念佛法门:「始自博地凡夫,亦可得入;终至等觉圣者,亦不能超出其外」。因此念佛法门不论是圣人或是凡夫,皆可得度,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念佛法门被称誉为:「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宜」。九界就是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法界,都同归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谛听阿弥陀佛说法。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西方净土之功德不可思议。除了净土的五经一论外,都有不少的佛经典籍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的殊胜。

     

      修持净土法门,概括可分为观想、实相和持名等三种法门。观想法门微细深玄,在《观无量寿经》言之最详尽,但非一般末法众生所能行;实相之觉照,又非一般中、下根器的人所行的境界。而持名念佛的法门是最简单、最直捷、三根普被,最适宜末法众生修行的法门。

     


     

  • Default
  •  



     

    持名念佛 蒙佛接引

     

      持名念佛的行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念佛人只要虔诚、专一、恳切;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圣号,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会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力量,临命终时皆可蒙佛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法门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例如有:高声念、默念、金刚念、追顶念、觉照念、观想念、礼拜念、记数念、十口气念等,各皆有其特殊作用,念佛人可随境随宜,或变换使用。

     

    事信与理信

     

      信、愿、行是净土不可缺少的三资粮。关于深信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能得往生西方净土的理念,可分为事信与理信两方面来说明:

     

      据在《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念佛人深信确有西方极乐世界其事,也确信有阿弥陀佛其人。阿弥陀佛在久远劫前,名叫法藏比丘,曾发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十方念佛的众生。因此,在事信方面,要深信不疑,发愿往生,立志修行。我们要听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以及印光大师、谛闲大师、倓虚大师等诸位祖师大德们的指引,一心不乱的念佛。在临命终时,我们的目标要明确,念佛发愿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国去,正如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其次,在理信方面,我们要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本性与阿弥陀佛原是一体,所以,我们相信人人心中本具有「自性弥陀」。这「自性弥陀」即是我心,自性本具,不向外求。阿弥陀佛的光明与寿命无量,而众生的光明与寿命也理应无量。但为什么众生却在黑暗长夜,六道轮回中受种种生死痛苦,而本具的「自性弥陀」又何以不能显现出来呢?

     


     

  • Default
  •  



     

    迷是众生 悟则是佛

     

      所谓「迷是众生,悟则是佛」,只因我们常被妄想杂念所蒙蔽,自性弥陀便无法现前。我们湛山精舍的祖师——谛闲大师教我们在持名念佛时,首先必须要放下一切胡思乱想的杂念,将「阿弥陀佛」四字系念在心里,须收来正念,默默持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自他不隔。只要我们能放下一切纷飞妄想,以一念清净心念佛,自性弥陀便自然显现出来。这「自性弥陀」即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清净心,以至诚的清净心来念佛,就能达到念佛三昧的最高境界了。

     

    结语

     

      现在把上述所讲的「念佛法门」,跟大家作一个小总结:

     

      持名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最宜修行的法门,因为只要诚心诚意的念佛,同时若具足信、愿、行净土的三资粮,便能横超三界,决定往生西方极乐国,莲花化生,证得无生法忍,永不堕落退转。

     

      持名念佛要信真、愿切、行纯。首先,信有事与理之分,在事信方面是要深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其次是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信每个人都本具有「自性弥陀」,念佛人倘能放下纷飞妄想,便能返本归原, 寻回本有的佛性。将佛的圣号念到我们心里去, 达到心中有佛,佛中有心,佛心不二,就是念佛最殊胜的境界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便讲述到这里,明天将与大家分享《念佛论》第二讲的要义,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今天当下的一念清净心,继续用功念佛,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