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发布: 2014-03-22 14:06:59   作者: 杨钊   来源: 湛山精舍   

 

  十月份参加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十周年庆典活动。「宗博馆」的宗旨和理念是推广「生命教育」,它认为现在的国民,有很多没有全面思考过人生的问题,出现许多缺失,也造成了许多无奈。因此,有必要进行「生命教育」,让众生能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确立目标、找到道路,然后达到目的地。庆典会议回顾了「宗博馆」十年所做工作和活动,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总结,并且规划未来十年的目标和工作。

 

  人生面对的问题很多,但基本可以归纳为「生老病死」四大类。

 

  第一是生活问题。包括生存、安全感、自我价值、感情,以及精神信仰的需求。

 

  生存要解决工作、就业问题,首先要面对学校教育和学习问题,跟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问题,当今的社会就业是一个问题,特别是房屋已经成为年青人的一大难题。

 

  其次是安全感,银行存款有多少,有无物业、事业,能否长久拥有、保持,这些都属于安全感的内容。

 

  第三是自我价值,也就是名誉、地位问题。人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其目的是希望肯定自我的价值。

 

  第四是感情的需求,家庭是提供感情的好地方,其包括夫妻之间的感情、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感情、兄弟姊妹之间的感情,另外在社会上朋友也属于感情的范围。

 

  第五是精神的需求,包括对知识、文化、艺术、信仰的追求;最终希望了解生命之源、世界之源;明白我从何来,我往何去﹖

 

  人生除了生存问题,尚要面对「老」的问题,随着光阴的逝去,人会成长、会有疾病、会衰老、会死亡……随着光阴的逝去,人的体力会逐步退失,美貌会逐渐减退,但是经验、智慧会逐步增长。根据这个特点,如果固守不变,继续经营「劳力密集型」的行业,就会失去竞争力。例如演艺界,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只做艺员不变,也是吃力不讨好的,若能转型经营靠经验、靠智慧的行业,就比较有优势,例如投资行业,又或是金融投资,那么就有一定的优势。

 

  跟着就是「疾病」问题,也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的根源在于退化,而退化的应付方法是适当运动,所以人生必须保持适量运动。另外「疾病」的病源之一在于「杀生」,佛教理论认为「杀生」会引起众生「寃寃相报」,动物生命被人类杀了,会变成病菌,报复人类的杀业行为,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最后是「死亡」问题。人生在世终有一个段落,不管是八十年、一百年或一百二十年,到头都要停止呼吸,告一段落。至于往那儿去,则不同教派有不同说法。佛教认为一般众生是在「六道中轮回」,也就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也就是很难跳出这六种生存形式;只有「觉悟」的人,才会真正认识人生,才会改正缺点、保持优点,才能脱离「六道」的凡夫境界,转入圣道,也就是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乃致成佛。

 

  凡、圣最大区别,在于凡界苦多乐少,圣界则烦恼少,乃至没有痛苦和烦恼。因此,认识「死亡」,了解「死亡」就能应付「死亡」。众生天生「贪生怕死」,遇到「死亡」就会慌张、害怕,但这是人生必须经过的阶段,所以学习面对「死亡」是必须具备的常识。

 

  社会上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生命的知识」。而「宗博馆」则推动「生命教育」,包括如何「工作和生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而工作和生活必须与社会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要投身到社会中去,才能学习到处事,学习到做人,而做事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做人。因此,俗语有言:「未懂做事,先学做人」,做人之道在于「先学吃亏」,吃亏之道在于由自己做起,让他三尺也无妨。

 

  因此,「宗博会」提倡的理念是「尊重、包容和博爱」,也就是与人相处,首先要学习「尊重」别人。尊重之道在于多看别人优点,少看别人缺点,正像俗语所说:「用人之道,但取其长,不计其短」,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包容」,只有包容才能学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包容」,才有机会形成团队,只有团队才能形成众志成城。

 

  最后是「博爱」,人必须有爱,有爱心与同情心,只有爱与同情,才能发出善语和善行;没有爱与同情的人是吃亏的,也是不容易与人相处的。只有内心有爱,才容易包容别人缺点,才容易尊重别人。因此,「尊重、包容与博爱」是美好生命的三大要素。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