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倓虚大师《念佛论》要义 (四)

 

发布: 2014-08-21 16:55:25   作者: 惟净恭记   来源: 湛山精舍   

 

达义法师在壬辰年弥陀圣诞讲于湛山精舍观音殿
惟净恭记

 

  上一期文中讲到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说:

 

「就是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寿尽福满仍然要堕落。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九品莲华台之中,纵然生到下下品,还可以慢慢证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强得多。」

 

  【讲述】既然西方极乐世界具有如此无与伦比的殊胜好处,那么,怎样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除了深信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说,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外,第一,我们就是要坚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真有个极乐世界,其土确有阿弥陀佛,现正在那边说法;第二,是要恳切的发愿,厌离此娑婆世界,欣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三,在行持方面,则莫若虔诚念佛了。

 

生死海中 念佛笫一

 

  念佛法门分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等四种。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都非常重视持名念佛,教导我们要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专持名号简单易行、方便直接稳当。

 

  至于念的方法,念「阿弥陀佛」四字或「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大声念、小声念,甚至不出声默念均可。但专心念佛,必定要摒除一切妄想杂念,净念相继,六根清净,老老实实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待念佛功夫成熟时,仗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加持,方能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与感应。

 

念佛是因 成佛是果

 

  修行人只要肯至诚一心不乱的念佛,必定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里,见佛闻法,精勤修学,待业尽情空时,进达于无上菩提,破一品无明,便得证一分法身,到圆证四土成佛为止。由此可见,念佛其中的好处,就是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得永不退转、了却生死、一生成佛。

 

  因此,在佛教里,遂有「千经万论,导归净土」之说,在佛陀教化众生的八万四千修行法门当中,以净土念佛法门最为殊胜,所以,古德有偈语云: 「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原文】念佛期内,每天一开始要念《弥陀经》,常住里作晚课的时候,每天也要念《弥陀经》。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境界,在心里熏一遍。使在观想上,成一种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也像一部电影片子,念一遍就等于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长,在六根上所接触的,整个是极乐世界的最胜境界,妙相庄严。

 

极乐世界 依报庄严

 

  【讲述】于佛七期间,我们除了专心持名念佛外,每天朝夕都有诵读《弥陀经》数遍。究竟念诵《弥陀经》有什么好处呢?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接引十方众生,成佛以来,庄严西方极乐国土。在极乐世界里,生活环境是尽善尽美的,不但陆地上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珍宝围遍了四周;就是宝池的池底,也是纯以金沙布地,池水澄清如琉璃,胜妙无比。

 

  净土的环境很舒适,在那里没有台风,也没有地震等天灾。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皆是具有善根福德因缘的十方法界众生,才能感召到弥陀净土去。其中包括在那里的鸟和动物,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神通所变现。

 

  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第一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可知在弥陀净土是没有三恶道的,而这些动物昼夜的法音宣扬,是启发极乐国的众生时刻要提起正念,使念佛、念法、念僧的正念自然而生。因此,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的环境里,是最适宜修行。

 

极乐圣众 正报庄严

 

  现正在西方极乐世界里说法的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正如《赞佛偈》所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亳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西方极乐世界除了以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为主之外,西方三圣之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诸上善人等圣众,身体相貌皆非常之庄严,具大智慧,通达上乘的佛法,辩才无碍,协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

 

  因此,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见佛闻法,极乐国土的人民都会感到心开意解,解脱自在,个个极乐国土的人民,皆因相从心生,也都自然相好庄严。

 


 

  • Default
  •  



     

    念诵《弥陀经》的好处

     

      常念《弥陀经》,可以把上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妙境,熏修到我们的心里去。所以,每当我们诵读《弥陀经》时,便要随文入观,观想《弥陀经》经文内容的真实义。每念《弥陀经》一遍,念佛人便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在心里熏修一遍,不断的念,就不断的把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薰陶到心里去,净土胜境便自然常在心中。

     

      因此,倓虚老法师说,我们念一遍《弥陀经》,就好像是一部电影片子,把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在心幕上放映一遍。常念《弥陀经》,日久天长,那么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接触到的整个外在环境,也就犹如身处在极乐世界的庄严妙境里一样。

     

    【原文】在现时来说,虽然还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然而在心里上,却早已被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包围。人们的意识在无形中都沉浸在妙相庄严的气氛里,将来临命终时,熏业现前,平日所持诵的阿弥陀佛圣号,诸圣众等,到这时会真的现身来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妙境,在一刹那顷,也就化现目前。

     

    身心清净 怨亲平等

     

      【讲述】我们现在虽然还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恒常的念佛和念诵《弥陀经》,心里早已被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所薰陶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就犹如生活在西方净土里,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照耀下,身心清净,人际间彼此都能忍让无争,大家便自然没有人我是非的纠纷;心里更没有爱憎、荣辱、顺逆、得失等执着与计较,怨亲平等,和平共处,人间净土自然现前。

     

      在《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里,讲述有一位名叫「常不轻菩萨」的比丘,他不管见到什么人,都恭敬合掌向别人礼拜赞叹。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大家都是未来佛,他说:「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三世缘分 关系密切

     

      由此启迪我们,要以平等心去恭敬尊重别人,这才能与佛法相应。因为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每一个众生不但具有成佛之因,而且在我们三世轮回的过去生中,都有可能曾经互为亲缘眷属,或是良师益友等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我们累劫的六道轮转当中,每一趟到娑婆世界来,都曾结下父母、兄弟姐妹、师长、亲朋好友等各种缘分,在我们周边的人,都有可能曾经在过去生中,跟我们有过密切的缘分关系。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因为一时的无明困惑,而心生烦恼去伤害任何人,因为样就等于伤害了自己累劫的亲朋好友;况且在造恶业的同时,也就直接损害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以致沉沦于生死苦海中,永无出期。若能有如此的观照,人我之间就能彼此珍惜一切巧妙缘分的聚合,正如佛门偈曰:「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因此,我们应该学效弥勒菩萨的容人雅量,以开朗豁达的胸襟,对任何人都尊敬与包容。倘若能够依教奉行,真诚的互相敬重关怀、欢喜赞叹、和谐共处的话,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就无形中已经沉浸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妙境里,内心便得到清净。佛经有说「心净则国土净」,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以清净心的坚定信念,如律如法向前迈进,在现世中定能化娑婆秽土为人间净土,就会过着「无诸苦恼、受诸快乐」的幸福生活了。

     

    庄严妙境 化现目前

     

      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有多远?近者一念之间,远者则相隔十万亿国土。对于「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不具足者而言,加上过去生中所积聚如山的恶业,障深慧浅,本具的清净心被污染了;更由于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善知识难遇,求生净土不易,西方极乐世界则自然距离他们非常之遥远了。这些人在临终时,因为没有提起正念持名念佛,心生怖畏,害怕死后前路茫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因为没有把握将会投生到哪一道去,而感到惶恐不安。

     

      然而,对念佛人而言,因为平日早已将所憧憬的西方极乐世界,视为自己的永久家乡,所以在临终时,便能保持正念,身心安详,万缘放下,专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到这时,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诸圣众现身前来接引,在一刹那间,西方净土胜境就会化现在眼前了。因此,念佛人在临终时,并不会感到孤单彷徨的,甚至有很多殊胜境界现前。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距离我们有多远?那就要视乎修行人「随心所念」的修行功夫如何而定了。

     

    【原文】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坚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

     

    妄念一旦除 清净佛土现

     

      【讲述】在事相上,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距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国土之遥远,但念佛人若能恒持,以一心不乱来念佛和念诵《弥陀经》,当心垢清除净尽时,自心的佛性显现,清净心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当下便能达到「心即佛、佛即心」的境界,弥陀净土就在眼前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万法不离我们当前的一念心,心就是万法的根本。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手、一投足,皆由心所主宰;世间及出世间诸法,皆是「唯心所现、因心成体」。心既能生万法,亦能容纳虚空一切微尘与佛国土。所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由是,心迷时,但为五欲六尘所玷污,心镜蒙尘,障蔽自性;心悟时,则本自具足的明灵觉性显现。尽虚空、遍法界的依正二报庄严,皆是由真如本性所变现出来的,恰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总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中弥陀净土之依正二报庄严,皆由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所造。心是能变,万法是所变,随心所念,弥陀净土,悉皆得见。

     

    性分所具 唯心所现

     

      同样的道理,西方极乐世界也离不开我们当前的一念心。念佛人透过真信、切愿、老老实实的念佛,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境界时,就会如经上所说的「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那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达到清净明澈的境界时,西方极乐世界就会自然映现在我们的眼前了。正如《大乘止观法门》说:「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这也就说明了万德庄严的弥陀自性与众生的清净自性,是无二无别的。因此,倓老在《念佛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根据天台宗智者大师「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要义,在众生的自性当中,本具有与佛相同的智慧德性,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因此,在理事无碍的法义上,我们的自性本就具有阿弥陀佛的自性。

     

      在时间和空间上来说,我们的心念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因此,在十法界里,「心」既能作六道众生,也能作诸佛菩萨,乃至十方佛国土皆由我们现前的一念清净心所变现出来。所以,如果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愿、行」坚定不移,一心在兹念兹,勤勉不怠地念佛,达到不念而念的境界时,自性和佛性自然打成一片,那么当下我们的自性即是佛性。遂有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一念清净心既能成就佛道,也能建造净土。

     

    自性弥陀 无量宝藏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这句偈语启发人人心中皆有性净意纯的佛性,所以我们要把握每个当下,好好的念佛修行,破妄显真,开发出我们自性弥陀的宝藏。可惜的是一般人愚昧无知,不知道众生心本是一座蕴涵着无量宝藏的灵山,反而舍本逐末,心外求法,从而生起分别妄想的烦恼。

     

      因为法外无心,心外无法,我们念佛不是念心外的阿弥陀佛,而是念自性的阿弥陀佛。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时,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恰如《楞严经》中说的「心境不二,不即不离」,所谓「心因境而有,境因心而生,心境不二,唯是一心」。此心遍及万方,离境无心,离心亦无境。

     

      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

     

      就以在佛桌上所供的这一盆花为例,在座各位,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盆花插得很难看;但有些人却感到十分美丽;也有些人会抱着不贬不赞的态度,觉得这盆花插得还可以哩!

     

      同样是一盆花,人们却有着三种不同的观感和体会,这都是因为不同人的宿世业力,以及现生的文化背景、学识素养、修行境界等因缘条件,配合此时此刻个人的心念意识,而有着不同的见地。由此可以感悟到,法无定法,万法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便有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了。

     

    【原文】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

     

    尊重己灵 精进修行

     

      【讲述】倓老在《念佛论》里说得很清楚:「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因为佛有佛性,我们凡夫也有佛性。由此推理,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众生也理应有依正二报的庄严。听了倓老上述的一番法语,启迪我们应要拥有一颗自尊自爱的心,尊重己灵,珍惜「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的福德因缘,发心立愿精进修行,踏步迈向成佛之道,庄严自身的依正二报。

     

      究竟怎样去庄严我们现世人生的依正二报呢?释迦牟尼佛曾说,依报是随着正报转。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常被许多无明烦恼缠扰,比方有些人在学业、家庭或工作事业上,被四面八方的压力逼迫,心力疲累,一筹莫展,潦倒不堪;有些人心里常充满着贪、瞋、痴的坏念头,贡高我慢;有些人一生自暴自弃,活得孤单寂寞,容貌憔悴、黯淡无光、气色不好。这些没有智慧的人,都是因为用凡夫的妄心来打妄想,导致愈想愈糊涂,心烦意乱,活得一点干劲也没有。

     

      倘若我们能够领会到在《金刚经》里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空观,了知世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以缘起性空的正知正见来看待人、事、物的话,就能把所有幻化假有的世尘俗事看破,放下执着,心胸宽广,为人处事就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从而生活得更精彩,更尽善尽美了。因此,一个具有般若智慧的人,心中有佛,看一切众生皆是佛,从而认同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贡献,人人皆有值得我们敬重之处。

     

      唯独没智慧的人,才会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专门看别人的缺点;常以傲慢、藐视别人的心态,挖苦别人,贬低别人,以求抬高自己,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所以,佛教强调「治心」的重要性。佛法教导我们要把心垢去除,找回清净自性,才能彼此和谐无争,同体共生,心物平等。当你修心养性、心灵净化后,看人看事的观念,与没有智慧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一念回心 转凡成圣

     

      我等凡夫俗子在还未达到「转识成智、转凡成圣」的境界之前,本具的清净自性常被妄想执着所覆盖,时常处在「净」、「染」之间,不断的受到外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干扰而造业,障碍了我们的真如自性,本自清净的弥陀自性不能彰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只有透过恒常的念佛,就能一念回心。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前面「南无」二字,是梵语的音译,有归依的意思,归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依靠着一句六字洪名万德庄严的力量,把妄心放下。每当我们的清净心生起时,回归的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便能与弥陀的佛性相应,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此时本有的佛性心光,再显无量光明,一念心回转之间,便能化「凡夫心」为「圣人心」,心灵净化了,三业便能清净,唯心净土也自然现前了。

     

    依报随着正报转

     

      一个人的身、口、意三业清净,内心世界便充满着无我无私的思想境界。自然会生起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来利益他人,广结善缘。这样的修行人,相貌就犹如诸佛菩萨那样慈祥、欢喜、自在。别人看见了自然而然地便会心生欢喜,乐意与之亲近,共事共处。在他的人生旅途上,也必会遇到很多的助缘,事事通达无碍,吉祥如意。因此,我们在现世必须努力去如法修行,自我身心健全,把正报修得相好庄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其次,我们也要把依报修好,怎样修呢?就是要累积福报。没有福报的人,往往业障现前,事事不顺,诸多障碍。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想要有一番成就,除了要有能力和机缘之外,还要具足福德因缘的和合。由此可见,「福报」在佛教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们处事遇挫折时,千万不要怪罪别人的不是,而是要反求诸己,自我检讨失败的因由,是否与福德因缘的不具足相关呢?

     

    修心养性 培植福德

     

      因此,我们除了要老实一心念佛,作为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行道之外,同时也要以积聚福德为助行。 《佛说观无量寿经》的「三福行」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也是念佛人所必修的三种净业。三福行的第一福就是世福:为世俗之孝、悌、忠、信等善法,例如孝养父母、敬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第二福是戒福:包括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佛陀所定之众戒法,不犯威仪;第三福是行福: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大乘经典,并劝人舍恶行善,发愿往生净土。

     

      我衷心希望大家时刻不忘以清净心念佛,并勤修三福行,积聚净业资粮,福慧增长,同登彼岸,阿弥陀佛!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