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时空畅想 (下)

 

发布: 2014-08-21 16:55:20   作者: 编辑室   来源: 湛山精舍   

 

请问达义师父:在佛涅槃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大菩提树经历什么样荣辱兴衰呢?

 

  作为佛陀的证道之地,金刚座旁的菩提树承载了无上的荣光与最丰厚的供养。两千多年来,它的历史和佛教在印度的兴衰荣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它也同样承受了罕见的破坏、摧残和冷落。菩提树本身同样演说着佛法最经典的真谛——世事无常。据玄奘大师记载,约西元六世纪末在位的恶王设赏迦,曾经四处销毁佛教遗迹,对菩提迦耶也进行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连根毁灭菩提树,他一直向下挖土直到泉水涌出,但是菩提树根还没有穷尽。于是他用火烧,用甘蔗汁浇灌等办法,希望菩提树能够被烧焦,被虫蛀烂。数月之后,阿育王的后裔,当时沦落为小王的摩揭陀国主满胄王来到菩提迦耶,看到菩提树罹此巨难悲恸万分,五体投地祈请,以数千牛乳浇灌,菩提树恢复到一丈高左右,为了防止再次破坏,满胄王建造了二丈四尺高的石墙保护菩提树。

 

  设赏迦王还想毁灭菩提迦耶大精舍中的佛像,传言此像为弥勒菩萨化身所建,历时六月方成,极尽庄严,相好具足,慈颜若真。设赏迦王慑服于佛像的慈悲和威严,没敢动手,遂把任务交给了手下一位大臣。大臣领旨也坐卧不安,实在不敢动佛像,于是在佛像前立了一面墙挡住佛像,画了一幅大自在天像交差。后来设赏迦王全身生疮丧命,大臣赶紧回去拆掉墙壁,佛像重现,慈容宛然。玄奘大师到此时参礼此像,因为精舍深邃,光线较暗,需要用大镜子折射阳光才能看清楚,当阳光被反射到佛像上的瞬间,所有见此像者无不被深深感动。

 

请问达义师父:中国佛教是如何看待菩提树的呢?

 

  由于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有着无数的神话般的传奇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中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大菩提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就佛法的观点来看,「大菩提树」象征着佛菩萨圆满的功德。因此,早在唐朝时期,佛门弟子就把菩提树奉为圣树。莫高窟壁画中的菩提树随处可见,不计其数。最为高大的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开凿第17窟(藏经洞)北壁两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身苍劲多节,藤蔓缠绕。

 

请问达义师父: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菩提树为什么成为殊异禅风的话题呢?

 

  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的神秀,五十岁时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六年后升为上座僧。唐朝初年,神秀在五祖弘忍选徒传授衣钵时,写下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说:身是觉悟的根本,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大字不识一个的惠能听到这首偈语后,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回吟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二人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两首偈语广为流传,使菩提树一时名声大振。

 

  中国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的神秀与惠能(后来称禅宗六祖)二大弟子见处各异,因而发展成禅学的不同系统,史称南顿北渐,又称南能北秀。其中神秀以长安为中心教化北方,称北宗禅;惠能教化南方的称「南宗禅」后世禅宗大多出自此系统。因为禅性观的区别,两派差异则以「南顿北渐」分别。其中以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子弟,令其开悟,称为「渐悟」;而不分阶段、顿速觉悟,则为「顿悟」。禅宗六祖惠能告诉大众说:「法,本来只有一宗,而是人有南北。法,只有一种,有人明心见性见得早,有人见得迟。顿超、渐修与法门也没有关系,而是修学的人根性有利钝不同,于是才有所谓顿超与渐修。」这样一说明,南北两宗就像一颗菩提树上的两个枝杈,在宗旨上实在是没有区别。

 


 

  • Default
  •  



     

    请问达义师父:佛陀成道的大菩提树给我们什么样的佛法启示呢?

     

      大地万物蕴藏的无限能量孕育出了参天的菩提大树,象征着佛法枝繁叶茂,庇荫着像芥子种子一般的无量众生。就像《法华经》上所说到的,佛法的教化就像天上降下的雨水一般,能够普润大地,如雨水能使小草大木,各适如其分的沾其利益。特别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到无上正等正觉,其圣者的福德胜过一切;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愿力也像一棵参天大树,救拔护佑一切众生。从菩萨自身之功德来说,菩萨由初发心修行直到成佛,就好比树的生根,长出树干,发出枝叶,开花结果;就这样长成了一棵菩提大树。经典上每以大树来比喻菩萨修行的功德,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即曾提到:「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就像树必须先有根,否则即不能生长一样。菩萨修行由初发心到成佛,亦必须有根。大乘佛法的根就是以大悲心为因的大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的根本。根与树的发展是均衡的。根长得愈深,树也就长得愈高;树长得愈大,也就表示根长得愈广;根与树的生长是同时的。所以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也应同时的进行,并非是先把心发好然后再去行。因此,菩萨道行得越大,菩提心也就越坚固。佛法之中,以大悲心为主的菩提心根,则是在众生在烦恼之中生长的。若没有众生或是不想度众生,则菩提心根便无从生长。若众生愈苦,烦恼愈多,则正好行大乘法,增长菩提心。

     


     

  • Default
  •  



     

    请问达义师父:您站在大菩提树下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时光流转到如今,大菩提树经历了无数的岁月沧桑,几度枯荣,几度转植,而今依旧枝繁叶茂,四时不凋,一如既往,忠实地护佑着金刚座。菩提树的历史启发着立志成正觉的佛子,去明晰数千年大事因缘与众生业力的消长起伏,从而体悟当下契理契机的菩提之路。

     

      今天能够亲身投入在朝圣者摩肩接踵的洪流之中,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头,无数成道者的身影从眼前闪过:日升月落,春夏秋冬,万物应时而发,秩序井然,给人向上的力量与精神的指引。站在菩提树下,犹如站在时间的轮回里,尽见尘世兴衰荣枯。然而曾经有过的荣光和耻辱都瞬间了无踪迹,从容恬淡悟人生,身心俱安,存在心头不变的是佛陀所宣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