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长老朝拜佛陀足迹 (下)

 

发布: 2014-08-21 19:49:42   作者: 子清   来源: 湛山精舍   

 

第一座佛教僧院「竹林精舍」

 

  王舍城为中印度大国摩揭陀国都城(约现今菩提伽耶东北方九十公里处),周遭五山围绕,其地平正。先前摩揭陀王所在城都,七番为火所烧,后于此建都,安然无事,所以立此城名「王舍」。城中迦兰陀园竹林精舍及北面灵鹫山等地,是佛陀讲说《思益经》、《大般若经》与《法华经》处,也是世尊晚年,提婆达多及同党破和合僧、分裂僧团,得佛陀慈悲化度,令其临终悔悟的地方。佛陀在世时,曾长期在此居住。据说他未成佛前,第一次来城,受到频婆娑罗王礼待,愿将国土分一部分给他。成道后,在此传教说法,富有的商人为他施造了竹林精舍。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初期,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来皈依,成为座下高足,追随佛陀弘扬佛法。他们原本都是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闍耶的弟子,无意间听到五比丘中的阿说示诵偈语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知道有佛陀在世,随即到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后,就带领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来皈依佛陀。这件事不但成为佛陀时代的一桩美谈,更传诵至今。

 

  除了供养护持佛陀与僧团之外,频婆娑罗王经常到精舍请示佛法。如在《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中记载,佛陀对国王宣说五蕴虚妄、三界不实,与一切无常的道理;频婆娑罗王当下证得法眼净,欣然请佛传授五戒。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般老百姓也都争相来皈依佛陀,求受五戒。

 

  竹林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计分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是佛祖宣扬佛法的重要场所之一。如《持世经》、《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佛说转有经》、《佛说般舟三昧经》、《持人菩萨经》、《私呵昧经》、《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等,都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所说。

 


 

  • Default
  •  



     

    第一所国际佛教大学「那烂陀」

     

      离开王舍城,前往那烂陀大学。那烂陀曾经是一所规模庞大的佛教教研中心,甚至可以说是一间国际佛教大学。传说在西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已经开始营建那烂陀。西元七世纪唐朝时,玄奘法师在这里留学七年之久,据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那烂陀的建筑群非常庞大,因为那是经过「历代君王继世兴建」而成的。能够进入那烂陀的,都是「俊才高学」,甚至是「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除玄奘法师外,据说曾经在那烂陀教授或就学的佛学大师多如星数,包括许多宗派的开山鼻祖,如龙树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莲华生大士、阿底侠尊者等。

     

      可惜到了西元十二世纪,信奉回教的突厥族人入侵印度,把那烂陀夷为平地,破毁殆尽。其后那烂陀大学被经年累月的洪水及淤泥湮没于地下,一直到十九世纪才被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发现而得以重见天日。那烂陀大学从鼎盛辉煌到彻底毁灭,说明了世事无常,难可测度。但是虽然庙宇被毁,学苑被埋,佛法僧三宝却是恒常不灭,而且佛教愈传愈广,从一个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说明佛教具有无比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它的传播能够跨越国家、种族、文化、语言、政治架构等等藩篱和障碍,从而赢得了世人的接受和信仰。就算在某时某地,佛教遭遇到无情的压迫和禁制,也无碍于整个佛教的发展和扩大。比如说,虽然这里的佛教设施被毁了,僧侣和信众被迫流徙四方;但是他们却变成了传播佛教的菩提种子,举凡他们所到之处,佛教就能得到兴起的新因缘。 40余年前,性空长老和法兄乐渡长老、诚祥长老不也是仅带2000元,来到北美开创道场弘法利生,今天湛山精舍的十余座庄严道场和加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兴建,不正是佛法兴盛的体现吗!

     

      参访那烂陀大学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达义法师激动的心情和对佛教先贤大德们的景仰,作为一个法师来到了佛教的讲堂,就如同来到了他的家;达义法师漫步在校园内,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是我平日所未见到的,仁成师兄似乎揣摩出法师心思,请达义法师来为大家开示,达义法师应大众要求,登上了神圣的讲台,师兄们席地而坐。之后,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树林的风声、乃至于大海的波涛声……今次我很幸运有这个机缘来到那烂陀,感受到它过去的辉煌,也为它之被毁而伤感。同时让我领略到沧海桑田和世事无常的无可奈何,但也欣慰于佛法僧三宝之常在和永恒。佛为了救度众生、帮助众生破除一切烦恼而出现于世。只要一天有众生,众生一天有烦恼,一天就有佛、法、僧。

     


     

  • Default
  •  



     

    佛陀在毗舍离的事迹

     

      毗舍离是印度朝圣中很重要的一站,因为其一,佛陀曾于此地显现神迹;其二,佛陀在毗舍离首次接纳女信众出家成为比丘尼;其三,佛陀在毗舍离宣讲过一些重要的经典,特别是《维摩诘所说经》。

     

      佛陀成佛之后的第五年,毗舍离一带遭逢大旱,农田失收造成大饥荒。应灾民的要求,国王礼请佛陀远从王舍城到来,希望凭着佛陀的福力,替毗舍离带来雨水,以解民困。果然佛陀一到毗舍离,马上天降甘霖,使灾情得以逐渐舒缓。国人感恩戴德,纷纷归信佛教,其后佛陀曾多次到毗舍离说法利民。

     

      另一则广为传颂、犹如神话般的故事则与一群猴子有关。有一次佛陀在毗舍离遇上了一群猕猴,这群猴子很有灵性,看见佛陀到来,一心想要拿些东西来供佛。它们齐心合力,手脚并用地在山间挖了一个池塘,淘水来供佛使用。猕猴的首领拿着佛陀所托的钵,飞快地爬上高高的树顶去采集蜜糖,然后把满满的一钵蜜糖呈送给佛,佛陀很高兴地接受了。猕猴见佛陀受了自己的供养,兴高采烈、欢喜雀跃,在高树上大打斤斗。不料在兴奋之余,一下子失手,从树顶上直摔下来,摔得头破血流而死。由于供佛的功德极大,它因而得以马上转世,上生天道,长享天福。

     

      为了纪念猴子献蜜的神迹,后人在此兴建了一座塔,阿育王在塔前竖立了一根石柱。佛陀涅槃后,毗舍离的国王迎回了一些佛陀舍利,也就埋放在这个佛塔之内。近年来,有关当局和考古学家在发掘和维修这些文物时,把佛陀的舍利取出,移到巴特那博物馆内收藏。由猴群开挖出来的「猕猴池」,至今还在。

     

      如果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神迹故事似乎有点悲凉,为什么古印度人会那么重视它,甚至为此而建塔立柱呢?我请教了达义法师,法师开示说:在古印度由于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的信念深入民心,能够从畜生道上生至天道,难能可贵。佛力不可思议,供佛所得的功德和所获的果报亦不可思议。虽然付出的供品可能微不足道,但果报极大。佛待一切众生平等不二,不会因为猕猴只属畜生道而轻待之,拒绝它的供养,或不加理睬。

     

    佛陀首次接受女性出家为比丘尼

     

      自佛陀成佛以来,信徒日增,向他求请出家的信众越来越多。但为了避免出家人破毁戒律的情况出现,佛陀一直只接受男性出家为僧,从而令很多有志出家的女性感到非常失望。其中佛陀的姨母,也是他的养母摩诃波闍波提曾经多次请求佛陀让她出家,但每一次都被佛陀拒绝了(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佛出生七天后去世,转生忉利天。佛陀是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抚养长大的)。

     

      后来摩诃波闍波提趁着佛陀在毗舍离的时候,带同四百多名释氏家族内有志出家的女仕,徒步从佛陀的出生地走到毗舍离,请求佛陀准许她们出家。据说佛陀的原意还是不可以的,但是阿难尊者非常支持摩诃波闍波提,在阿难尊者的苦苦恳求之下,佛陀终于答应了她们的请求,让她们出家成为佛教的第一批比丘尼。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也就居于毗舍离,而且是在毗舍离圆寂的。为了感恩佛陀对女众的慈悲,作为女众的我怀着感恩的心,深深的在塔前顶礼世尊和阿难尊者。当我走到毗舍离芒果园里阿难尊者的舍利塔时,心里荡漾着喜乐与温柔,令我自然而然地俯伏敬拜。我不能想像,如果没有阿难,佛教将是什么样子?因为所有的佛经都留下阿难的印记,或者说所有的以「如是我闻」为开头的佛经,都是以阿难口述整理的正本。当然不止如此,阿难是佛弟子中唯一懂得情的人,他不仅有美好庄严的相貌,更有着对众生挚爱的心灵,成就女众出家的因缘,以至于阿难尊者的舍利塔至今都散发那么耀眼的光芒。

     


     

  • Default
  •  



     

    佛在毗舍离所说的经典

     

      佛陀所到之处,随宜说法,每每因应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像作不同的开示。佛陀在毗舍离宣说的众多经典中,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应该首推《维摩诘所说经》。该经首页第二句所说的「毗耶离」即为毗舍离。这部经的主角维摩诘,是毗舍离一位极为富有的仁厚长者,也是一位在家菩萨。

     

      维摩诘虽有家眷,但心向菩提,而且精通佛法,辩才无碍。有一天,他生病了,佛陀想派一位弟子去问病。但是弟子们纷纷向佛陀呈告,说自已无论在佛法的造诣或雄辩的能力等方面都远远比不上维摩诘长者,所以没有资格去问病。经过一番商议之后,一致决定请文殊师利菩萨率众到维摩诘长者家问疾,于是《维摩诘所说经》透过文殊菩萨和维摩诘长者之间的对话来缮述大乘佛教的种种微言大义。

     

      在众多的佛教经典当中,《维摩诘所说经》可说是脍炙人口的。除了它对佛教的教义有精辟的论说外,它还指出了要学佛,出家修道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就算是在家的居士,也可以得到成就,比如维摩诘长者就是一个例子。对一般人来说,出家始终是一种极大的牺牲,所以相对于在家人士的数量,立志出家的仅为少数。现在通过摩诘长者的现身说法,说明在家并不一定会防碍学佛,于是普罗大众也就更易于接受和信仰佛教。所以,《维摩诘所说经》对于佛教的普及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 Default
  •  



     

    纪念佛陀涅盘的大涅槃寺

     

      大涅槃寺由两座白色的建筑物组成,前端好像一座横着摆放的圆筒,里面置放一尊足有六公尺长的卧佛像,后面的则是一座密封的、覆碗状的佛塔。大涅槃寺虽以寺为名,但里面没有神坛香案,殿内的空间不大,只有一尊卧佛,善信可以自由参拜、静坐冥想、唱经念佛,悉随尊便。总之,都是以自已熟悉的方法来表达对佛的崇敬。

     

      据说这尊卧佛是用一块完整的岩石雕刻出来的,至今已有超过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所安放的位置,正是当年佛陀涅槃的地点。有文献说这尊卧佛像所用的石头是黑色的,也有说是红色的砂岩。就现在所见,佛像已被层层的金箔张贴成金色。佛像上披有金色的袍子,只露出佛首和双足。据说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尊佛像,会感觉到佛像显现出不同的表情。如果从头顶往脚部看,佛陀的表情是微微地笑着。如果站在中间看,就会发现佛陀的表情转为安详的沉思。若是从脚部往头部看,佛陀的面容又变为庄严肃穆。

     

      佛陀于快将涅槃时向阿难尊者说道:「将来各族、各姓的人,会对四个有关我的地方常加想念,而且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这四个地方就是佛的诞生之地(蓝毗尼)、成佛之地(菩提伽耶)、初始说法之地(鹿野苑)、涅盘之地。人们会由此忆念起「佛出生时,具有如是的功德;佛得道之时,显示如是的神力;佛转法轮时,度脱如是无量的众生;临灭度时,遗下了如是的法则。如果他们都一一的到这些地方去游行礼拜,他们(除已得道者外)死后都会生天。」可见,到佛陀的圣迹朝圣的确有极大的功德。朝圣圆满结束后,我才深切地理解性空长老为何要在90岁高龄时朝圣的意义。祝愿一切众生都能如佛所教,到佛教圣地旅游礼拜,从而得获无量之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