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倓虚大师《念佛论》要义 (六)

 

发布: 2014-08-24 12:27:32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湛山精舍   

 


 

达义法师在壬辰年弥陀圣诞讲于湛山精舍观音殿

 


 

惟净恭记

 


 

  【续上一期】

 

  上文讲到,念佛求往生的好处很多,其中之一是,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永不再造业,不再堕落受轮回之苦;而在娑婆世界,如果修不到究竟处,福报享尽后,还是有堕落的危险。修净土法门还有另一种特别好处,就是可以带业往生;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后,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熏修,见佛闻法,就可以慢慢地消除业障,纵使生到下品下生,也能一层一层提升,不断的莲品增上,直至上品上生为止。

 

  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还告诉我们,修净土法门除了要常持念阿弥陀佛圣号之外,也要常念诵《阿弥陀经》,为什么每天要诵读《阿弥陀经》呢?

 


 

【原文】《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

 


 

  【讲述】在佛说的《阿弥陀经》里面,内容主要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殊胜。我们在念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随文入观,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妙境,不断在心里熏陶。天长日久,便能把凡夫的心,念成与阿弥陀佛的心一样;念到最后,也会使现前的娑婆世界,成为由心所变现出来的清净世界,其依正二报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妙相庄严,无异无别。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特别是修净土法门,应该有的一种信仰。

 

  这样,即使还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之前,同样可以感受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相境界。等到世寿尘缘已尽,临终时,净业现前,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方三圣,自然会现身来接引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妙相,也会在剎那间化现在眼前了。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在行持方面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之重要性。所以,念佛人每天要必须念诵《阿弥陀经》,这是不可缺少的功课。念诵《阿弥陀经》长时熏修的利益,除了临终得生极乐国外,也使我们在现世的修行当中,更能充份体验「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经藏的由来

 


 

  相信大家都听过《金刚经》、《楞严经》,或是其他的佛经。关于佛经的内容,一般都是由于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修行生活当中遇到问题时,便去请教释迦牟尼佛指点迷津,解答疑难。例如《金刚经》的当机众是须菩提,《楞严经》的当机众是阿难,而《圆觉经》的主要内容,则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等共十二位大菩萨所提出的问题。所以,几乎每一部佛经的内容,都是释迦牟尼佛回答弟子们的教化言行录。

 

  由于佛弟子的根性不一,众生受度化的因缘也有差别,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化弟子的特色是「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法以八万四千个修行法门,来对治不同众生的心性和烦恼,目的无非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令一切众生皆能转迷为悟,返妄归真,成就佛果,永脱生死轮回之苦。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皆是用口授方式来施教,随机说法的言教并没有任何文字的记录。释迦牟尼佛涅盘后,通过数次的会诵结集,由亲闻说教的圣弟子们以记忆方式,由口传诵出来佛的遗教,经过与会大众的审定认可后,才正式把佛的教化,有系统的编辑起来,使得三藏圣典渐次完备,法海浩瀚,广泛流传于后世,利益不同根器的众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所以,在《大集经》里,释迦牟尼佛说:「正法时代,戒律成就;像法时代,禅定成就;末法时代,净土成就。」

 


 

末法时代 净土成就

 


 

  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之中,净土五经之一的《阿弥陀经》是非常特别的。其与一般经典不同之处,就是《阿弥陀经》的说教因缘不是由于佛弟子发问,而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这是因为佛陀悲悯一切有缘众生,特开易行、方便的净土法门,开演妙法,令众生仰仗佛的慈悲愿力,一心念佛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所以,佛在《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佛陀认为末法时期的众生,倘若只凭着自修自证的法门,能够自我超脱生死、成就佛道的,少之又少。唯有依着净土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靠佛力和自力相辅的增上缘,就能万人修、万人去。因为《阿弥陀经》是述说西方弥陀净土依正庄严的事相,并引述六方诸佛同赞的印证,以及说明「信、愿、行」是为往生净土必备的三资粮。至于在「行」方面,出自《阿弥陀经》中所说的持名念佛法门,实在是九界同归,上至菩萨圣者,下至凡夫俗子,无论是上智或是下愚者,都能平等摄受,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八万四千法门全收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之中。正如祖师大德所说:「念佛法门既是靠他力,又靠自力,犹如风帆在顺水之中乘风而下,既快且顺,无有障碍,一生成佛,得永不退转位。」

 

  这个「信愿持名念佛」是净土法门的正行,入门最易,且有横超三界,立竿见影之效。所以,念佛法门是娑婆世界最应机、最殊胜、最方便的「生死得度」法门。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古圣先贤和祖师大德,依称名念佛法门,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例证都是我们最佳的典范。

 


 

【原文】《阿弥陀经》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佛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

 


 

  【讲述】在《阿弥陀经》里所讲的法,跟《法华经》所讲的,表面上看起来,两部经的主旨完全不一样。因为《阿弥陀经》是教我们怎样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法华经》是教我们怎样修成佛道;因此在佛教界流行有一句话:「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那就是说,当我们读《法华经》以后,方知佛道究竟圆满的境界。讲到这里,或许有人心生疑问:「究竟《阿弥陀经》和《法华经》有什么关系呢?」

 

  湛山祖师的法脉传承是天台宗,在教理方面是依照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来讲经说法;但在修行方面,则是不离净土念佛法门。所以,我们湛山精舍的家风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我们的历代传承师父所接受的都是天台宗的教法,谛闲大师把法传给倓虚老法师;倓虚老法师把天台宗的法传给性空、乐渡和诚祥三位师父;他们三位于2003年把天台宗的法传给我,我遂成为天台法脉第四十六代的传人,可谓任重而道远。

 

  倓虚老法师对天台宗的思想义理非常之有研究,曾专门讲述《法华经》的要义,同时对《阿弥陀经》也有深入的体会。他老人家发现《法华经》和《阿弥陀经》的意境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经中之要义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而自说;而在《法华经.方便品》的一段经文中,也显示了《法华经》是佛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

 


 

【原文】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
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讲述】上述经文,是倓老引用《法华经》佛无问自说的微妙佛法。这段经文内容概要,是述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上为千百万人天听众,说大乘《无量义经》和教授诸佛护念的菩萨法门之后,即入无量义处三昧。释迦牟尼佛在非常安详地从三昧中出定的那个时候,不待弟子们请问,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所具有的智慧,是非常的深奥广大,无量无边。而且证得这种智慧的法门,是很难理解,也很难深入其中的。因为诸佛的智慧甚深微妙,这希有难解之妙法,只有佛与佛才能理解,才能深入认识到「诸法实相」的究竟法义。所以,即使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二乘的圣者,都难以领会到这种佛智和其证悟的方法……佛之所以能成就一切甚深未曾有法,是因为曾经亲近过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在取得这些广大深远的佛智后,我(释迦牟尼佛自称)自成佛以来,宣讲佛法时,都是根据种种不同的因缘,利用种种不同的譬喻,以无数的方便善巧法门,随机教化。以佛的知见来开示众生,进而引导众生远离执着妄想,使众生都能转迷为悟,融入佛的知见之中。这种法,都是为了使众生得解脱生死之道,成就佛果……简而言之,一切无量无边未曾有过的佛法,佛悉成就。

 


 

  • Default
  •  




     

    【原文】我常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

     


     

      【讲述】虽然佛陀在一生的说法当中,方便说有人天、声闻、缘觉、乃至菩萨等各乘的佛法,但这都是为了不同根性的众生,所施设的权教方便法门,最终目的无非是引导一切众生都能进入「一佛乘」,从生死苦海到达究竟的涅盘彼岸。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直畅本怀,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演说真实的一乘圆教,揭示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之妙理。

     

      由此可见,被誉为经中之王的《法华经》,主要内容是宣说「一佛乘」的境界;而《阿弥陀经》的内容,直捷了当的指引我们如何当生成佛的方法。归纳《法华经》所讲的法,跟《阿弥陀经》所讲的,皆是最上乘法,两经的内容和意义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倓虚老法师在精研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教后,发现《法华经》和《阿弥陀经》原来是一体两面的。以他老人家的经验之谈,认为:「《法华经》就是广说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换句话说,《阿弥陀经》就是《法华经》的缩影。

     


     

    【原文】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讲述】在佛教里面有讲事的,也有讲理的。比方说,念佛法门,有事念与理念。我们参加佛七,在这念佛堂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且念念无间,心不离佛,唯此一念,更无别念;也就是说,能念的这一念心,灵灵不昧,所念的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指在事相上修而言。

     


     

    全事即理

     


     

      通过在事相上的修行,当下这一念心,不受任何外缘境界的干扰,执持名号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在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在所念的佛之外,也没有心能念于佛;在「念而无念、不念而念」的当下,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感应道交,完全契合,念佛人证悟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后,便能「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了。

     

      据天台宗圆教的道理,是说「真如的理体,本来是具足迷悟诸法」,通过念佛的事修以后,能去妄显真,把凡心妄念去除,清净的佛心现前。所以,通过念佛的功夫,就能达到转凡成圣、转娑婆为极乐的效果。因为在理上来讲,把我们被染污的自性净化后,我们清净的自性跟阿弥陀佛的自性,是无异无别的。一念清净心起,剎那间便是在佛的境界里。

     

      世间上种种事物的现象,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的。正如佛经有云:「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所以,净土秽土皆是由心所变现出来的。

     

      倘若一念清净心与阿弥陀佛心相应,现前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一念是凡夫的心,现前就是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的境界,这也说明了「理具」与「事造」的意义。在理体上而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西方弥陀与我们的自性弥陀,西方净土与我们的唯心净土,都是无根本差异的、圆满智慧的佛法,妙就妙在这里。佛在《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为极乐」。听起来觉得西方极乐世界好像距离我们很遥远,但倘若我们明白到在理上去修、去悟,西方弥陀与我们的自性弥陀、西方净土与我们的唯心净土,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影现。所以说,事跟理融为一体,互相没有矛盾,事理不二,事理融和。

     


     

    以现量心 观现量境

     


     

      以佛教的观点来说,我们对世界认识的过程、判断的标准、知识的来源,共分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等三个方面来认识:

     


     

    现量:

     


     

      就是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不用意识去思索,就能够直觉见闻到现前的境象,譬如眼前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色相。

     


     

    比量:

     


     

      是用推理判断,例如我们在屋里听到外面有车子的声音,可推理判断屋外正有汽车驶过;又如看见远处有烟冒出,就知道哪里有火在燃烧;或是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便知道有人正在隔壁屋里交谈。

     


     

    圣教量:

     


     

      透过圣人所证悟到的境界,慈悲开导众生,让我们能够认识到宇宙万法真实的本质、究竟圆满的真理,称之为圣言量。圣人的境界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犹如童蒙一般,很多事理都不知不懂。假设没有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怎么会知道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呢?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我们又如何能明白念佛法门的殊胜呢?所以,凡夫对世界的认知,在好多方面都是从诸佛菩萨的圣教量而来。

     

      通过读诵《华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地藏经》等三藏经教,能够依据诸佛菩萨的言教,增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这些智慧的来源,是非一般世智辩聪所能及。正如倓老说:「《法华经》与《阿弥陀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阿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这两部经的言教都是全事即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要怎样修,只要依教奉行,就必定成佛。

     


     

  • Default
  •  




     

    【原文】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

     


     

      【讲述】综观一代天台尊宿,倓虚老法师终身致志于以弘法、建寺、安僧为己任。在教门方面,倓老精研天台宗所依据的经论,尤其是对《法华经》特别有深入的钻探,在细心研究过《法华经》和《阿弥陀经》后,倓老感悟到经中的深蕴法要,直透本源,认为这两部经的意义相同,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所以,在解脱生死的修行路上,倓虚老法师则唯独宣扬弥陀净土法门,讲经说法时莫不以劝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指归。

     

      《法华经》和《阿弥陀经》两经文义也有许多会通之处,例如在《阿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里,佛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曾开示说,在佛灭度之后,倘若有人听闻《法华经》,按照《法华经》中所说的佛法义理去修行,那么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即得往生安乐世界(安乐世界即指西方极乐世界)。届时,阿弥陀佛和众多的大菩萨们,围绕着他的住处,往生后化生在莲花之中,坐在宝座之上……花开见佛,得无生法忍。由此可见,在《法华经》上所说的无上甚深之妙法,实可与《阿弥陀经》所涵藏的意义相通,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净土法门确是「千经万论,导归极乐」的殊胜妙法。也正如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所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无不出于此矣。」

     

      天台宗智者大师将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的次第分为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在《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里,佛开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要。释迦牟尼佛自菩提树下初成佛道时,讲《华严经》所含藏最微妙的义理;直到佛临入涅盘之前,讲《法华经》究竟了义的圆教精髓,皆出于《阿弥陀经》里的境界和意义;两经皆注重于弥陀净土法门,可谓《华严经》成其始,《法华经》成其终。

     


     

    【原文】《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相措词有广略的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包括无量法门,是最上乘法。

     


     

      【讲述】古德有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在《法华经.方便品》偈颂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由此可见,《法华经》与《阿弥陀经》虽然在文相措词上,略有所不同,然而《法华经》深邃广大的圆教极谈,归根之处就是导归弥陀净土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众生最终皆共成佛道。所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和《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内容的「开权显实」和「开近显远」一样,都是最上乘法,综括了禅、净、教、律、密等无量法门,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含括了。如果我们能够净念相继的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无有间断的念好,便能得到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善根福德因缘了。

     

      最后,愿以古德所说的偈语,与大家共勉之:

     

      「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