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凉地── 五台山(五)

 

发布: 2011-02-25 18:27:00   作者:    来源: 赵仁瑞   

 

  • Default
  •  

      从黛螺顶下来,我们又登上了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菩萨顶,这里据说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由於它的建筑雄伟丶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清朝时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由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庙(青庙),变成了藏传佛教(黄庙)的领袖寺院。喇嘛的黄庙和和尚的青庙共存的格局,这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一无二的。自此以後,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提到「灵峰胜境」,有趣的是我们的参拜流程和大众的顺序正好相反,大多都是先登上菩萨顶大门的一百零八级台阶,台阶之上才是「灵峰胜境」横匾的彩绘牌楼,接着才是菩萨顶内的各个殿堂和建筑群。现在回想起来,我已记不清是从哪条路来到菩萨顶,只记得从菩萨顶的「灵峰胜境」下来之後通过塔院寺回了宾馆。

     

      那我这部分的游记就按照逆时针的顺序回忆一下了,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丶富贵豪华。这形态丶这气魄,一点也不逊於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菩萨顶的文殊殿时,发现殿前的一处阶石被围了起来,走近一看,上面是蜂窝状,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滴水穿石,果不其然。据说,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蜂窝状。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於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以後,由於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菩萨顶的後院里有间从清朝就用的厨房,相传里面的大锅还是康熙御笔题词的,我进去看了一下,锅还真大,直径2米,高1.06米。难以想像这样的锅要多少人来煮饭,能煮多少人的饭。看完这个铜锅与小和尚的故事就会知道了。传说,有一年的腊八马上就要到了。要做好煮腊八粥的准备工作,需要把多日不用的大铜锅刷洗乾净,因为己是滴水成冰的严冬,刷锅就变成了苦差事,谁也不想干。有一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他没有尝过刷大锅的苦头,就自告奋勇去干。於是他一声不吭地来到後院,下到锅里刷起来。锅刷洗完了,小和尚也上不来了,因为锅的表面冻上了一层滑溜的冰,怎麽也爬不上来,最後不得不呼救。老僧听见小和尚的叫声,知道他上不来了,递给他一条绳子。可是小和尚先前刷完锅又爬了很长时间,早已冻得手脚麻木,筋疲力尽了,哪里还有攀着绳子上来的力气呢?老僧见绳子不管用,又找人抬来一架梯子,放进锅里,这才把小和尚拽上来。呵呵,这个故事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但菩萨顶铜锅因大而出名,旧时为五台山十景之一确是事实。

     

      走着走着,塔院寺巨大的白塔再一次出现在我面前,她在阳光下耀人眼目,萦绕着嫋嫋香烟,偶尔传来悠远的钟声与风铃声……大家不要奇怪,因为我们已经来到菩萨顶的最高处──「灵峰胜境」,置身牌楼下,顿然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高高的白塔,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尽收眼底,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彩绘龙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坚固精致,是五台山木牌楼之冠。历经千年风雨,色彩看起来已不是那麽鲜艳,确积淀下浑厚的历史与文化。在菩萨顶,几乎所有的游客都在仰望天空,看着天空整片的祥云景象,极为惊奇,所有的云彩都宛如祥云的图案层层叠嶂,整个天空都在这样的祥云笼罩之下,我恍惚站在这里,一片空白,不知道是惊叹自然奇观还是感叹佛法无边……

     

      从这里俯视下面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的初始处有一面墙,上面有一个大大的佛字。正常的顺序应该沿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登菩萨顶,按照佛家的说法,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踏上一个台阶就解决一个烦恼,当我们踏完一百零八级石阶,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陡峭的石阶上有很多人正在努力的攀登,他们的身後还有很多的後来者,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突然间,在登山的人群中,一个身穿僧衣的出家人映入我的眼帘,紧紧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仔细一瞧,原来是个不惑之年的僧人,肩膀上挂着黄色的僧袋,手掌黑黑的,膝盖部分磨破了,只见他三步一小拜,五步一大拜,目不旁视,态度极其认真,拜姿极其规范,正在向山顶攀登。回想起来,参拜五台山这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一步一叩首的朝拜者,个个都是虔诚的,让我感动,让我动容。又同时感到遗憾,此行由於时间有限,五台,我没有登;黛螺顶的1080阶的大智路没有登;就连这菩萨顶108阶的除烦恼路也阴差阳错的错过了。看着别人努力的往上登,我只能轻松的往下走。哎,心里不快啊!如果再有机会来五台山,我一定要穿上冲锋衣,冲锋裤,戴上护膝,一阶一阶的,一步一步的朝拜。但我相信,朝圣路漫漫,每位来五台山的人,都是在用行动表达颗颗虔诚的心,各自行走在各自的朝拜路上……

     

  • Default
  •  

      到达石阶的初始点,从下往上仰望层层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不禁让人想起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游五台山後,写下的感受。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後一站,这里的山,这里的天,这里的云,让我留恋,这里宁静心神的气息让我不愿离开……

     

      中午时分,我们在宾馆吃完中饭後休息了一会,这次朝拜五台之行即将结束。同行的我们,或熟悉丶或陌生,其实都不重要,难得是相逢且快乐的时光……分手的时候总要说再见,这可能就是师父经常给我们讲到的缘起缘灭吧!各自开始各自的行程,与同行的朋友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後,达义师父带着我们三人踏上回京的路途。

     

      车开出五台山,沿着盘山公路向下行驶,回望着身後的风景,河流都结冰了,山顶都铺着白雪,爬到一道山脊之上,四周的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四望是连绵的山脉,莽莽苍苍,初春的山失去了绿树的掩映,山的轮廓和线条更为清晰,突兀的山峰更为峭拔,平缓的山脊则线条流畅。曾经那样丰润的青翠,变成了枯黄与褚红,灌木林的树干泛着冷冷的青白色,乾枯的枝桠在风中挺立。可是就是在这样的色彩之下,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巨大的生命力,这样浅淡的色彩是在经历了夏日的繁盛之後,才有的一种成熟,就像人生总要由灿烂转为平淡,但在平淡之後更有一种宽广丶博大丶深沉的美。而人生也就如登山一般,在我们匆匆赶路的时候,虽然有时辛苦,但是身边总有美景与你同在,这需要你用心去感悟,去发现。《陋室铭》里有一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看来,五台山俊美,并非是因山,而是因佛。若没有佛,那山的一切神韵就淡然丧失;若没有神灵的护佑,山的一切生灵也就没有了生机。五台山的风景不可能一次看完,五台山的佛和菩萨,不可能一次拜完,就像一个人的修行,也没有止境,永远在追求的过程中。佛是一种文化,佛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境界,旅游也是一种对这种境界的体验。

     

  • Default
  •  

    结语

     

      自二零零九年三月我和达义师父参拜中国山西五台山归来後,今年六月份我又一次来到阔别已久的加国五台山参加放生法会。当日晴空万里,空气清爽,晴朗风情给人以透明的心情。车顺着五台山平坦的山路一路奔驰,显得格外轻松流畅。依着车窗,看满山景色,一片山野风光呈现在眼前,举目远近的山林丶山坡丶草地,都是整片青翠的颜色。一路来到灵泉湖,湖水真是美啊!碧绿碧绿的,像湖底铺了一层翡翠一样,像被周围的绿树染过一样。因此湖水也绿得不见底了。这灵泉湖真的是有来历的丶有灵气的。听师父说,开山的时候本来没有湖,由於一次偶然的机会挖土挖到了泉眼,泉水从地下不停的往上冒。建筑工人请示师父,师父决定继续挖,就这样清澈的灵泉湖才呈现在大家面前。经过地质专家的鉴定,这灵泉湖的水是千年冰河水。夏天,泉水晶莹清澈丶甘甜爽口。置身湖边,我向四周观望,一座慈悲庄严的青石观音雕像映入眼帘。湖边的绿树在微风中摇晃着枝条,草丛中开满了不知名的花儿,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唱歌,清风吹来,湖面泛起小小的波浪,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仿佛到了人间仙境一般!此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祈盼佛菩萨的加持,加国五台山早日圆成! (全文完)

     

      关键词: 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