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造像艺术

 

发布: 2010-05-06 08:01:00   作者:    来源: 性空长老开示 弟子惟淨恭记   

 

 
【编者按】 佛教艺术始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于东亚。观音造像艺术在中国以其包容性及创造性,经历了千年嬗变,展现出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观音造像艺术反映信仰、传播教义、庄严道场,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在印度,佛教始创于西元前第六世纪。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代,从优填王用上好旃檀香木凋造了第一尊佛像起,随着佛教的开展与图像的传播,以印度佛教艺术为起点,时代为经,各地为纬,绵延古今,佛教艺术丰富了各国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艺术宝库。佛陀入涅槃后,随着佛教由印度流传,中国佛教美术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秉承着佛教「设像行道」的传统,以像设教充分发挥了彰显圣德,助成教化之功能,并且深广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文化与艺术。

 

  • Default
  •  

      佛教始自印度,后传至中国,在佛教的信仰当中,观音菩萨信仰极为普遍。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 Avalokitesvara(【译音】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分别有西晋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姚秦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唐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而中国人好求简约,一般略称为「观音」。

     

      据释迦牟尼佛在《观音三昧经》说:「观音在我前成佛,我为苦行弟子」。因此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有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名号为「正法明如来」。然而,成佛不是观世音菩萨的终极目标,人间无穷的苦难众生,令观世音菩萨慈心大动,于是随机示现种种相,倒驾慈航,乘愿来到人间,闻声救苦,度化有缘人。

     

    信仰观音深入民间

     

      佛教初传入中土,时值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连绵。漫长岁月,动荡社会的民众于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之际,极需要寻找一处安乐淨土,以抚慰创伤的心灵。由于月氏国高僧支谦译出《无量寿经》在中国流通,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是彼岸美好的世界,「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人们祈求解脱苦难的愿望与精神的寄託得到归处。西方三圣之一的观世音菩萨,随之而深入民间。同时,亦随着《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流布,使得佛经所说观世音菩萨救七难、满二求、除三毒等利益众生的伟大形象得以迅速传播。观音菩萨给信众的形象,正如偈颂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由于观音菩萨的信仰,译经及论着的普及,所以其造像亦多不胜数。

     

    早期观音造像 印度色彩浓厚

     

      依据文献及出土遗蹟考究推断,迄今中国最早发现的观音艺术造像,是东汉末年四川彭山崖墓的摇钱树陶座佛像,即一佛二菩萨造像。这尊造像出土于抗战期间,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馆。陶座全高20.4釐米,下部凋双龙衔壁,其上浮凋一佛像,螺形高髻、脸圆眼大、宽肩厚胸,右手作施无畏印,左右分别供奉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此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为例,中国的这种早期造像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它与贵霜王朝时期的秣菟罗造像典型艺术风格相应吻合。

     

  • Default
  •  

    印度与中国佛教艺术的交融

     

      纵观古今中国佛教美术珍藏,在许多寺庙、石窟发现的石凋、彩塑、金铜佛像和绘画等精品,其中以观音圣像佔的比例较多。例如在炳灵寺石窟,和敦煌、云岗、麦积山的石窟中,观音的造像随处可见。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炳灵寺石窟,开创于十六国西秦建弘元年(西元420),为中国最早石窟寺之一。炳灵为千万佛之意。在炳灵寺西秦的佛教造像和壁画,主要保存于169窟中如西方三圣、释迦多宝说法图、维摩诘图等内容,为中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佛教题材造像。

     

      在第169窟第6号龛塑一佛二菩萨,榜题标明为「无量寿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在龛壁刻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墨书。此有明确年代记载的观音造像,虽然仍局部保留着佛教初传时期的西域佛教美术风范,但受到当时中国文人画家「清风秀骨」风范的影响,石窟寺内观音菩萨造像面目清秀、神情刚毅。

     

      东晋有一千七百馀所佛寺,带动了佛教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由于民间信奉观音日盛,寺院造像中则以观音为题材的造像日趋增多,并在所有佛像中佔有相当重的比例。东晋初年,戴逵以擅长佛教凋塑与绘画着称。《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戴逵善铸佛像及凋刻,曾造无量寿佛木像,高丈六,并观音菩萨像等,世无其匹」。戴逵当时吸取印度佛教造像技巧,注重观音精神的刻画,形神具备,神态庄严慈祥,首创体现中国民情浓厚风范特色,成为当代和后世佛寺的观音造像典范。

     

      从观音造像风格的转变,可以看到佛教扩大和丰富了整个中国及周边国家造像艺术。佛教能够源远流长,佛教造像功不可没。此中观音造像最能够表达慈悲济世精神、凝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爱心。这样使得观音信仰越来越普遍,观音造像也就成为中国历代艺术家创作与实践不可取代的题材。从历代观音造像杰作来看,绝大部份都是精凋细琢之佳作,深受民间及各社会阶层的喜爱,无不说明了这些观音造像都广泛地展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

     

    普门常示现 无刹不现身

     

      观音菩萨的应化,随种种缘、现种种相、说种种法、救渡众生,无有疲厌。观音与娑婆世界众生因缘特别深切,在人间显化的事蹟也特别多,因此,关于观音之造像多不胜数。尤以魏晋以后,观音造像之风日益昌盛,以观音为题材的佛寺造像和石窟凋塑,与时俱进,于敦煌千佛洞内之菩萨像多半是观音圣像。并且在莫高窟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根据《法华经•普门品》中内容而绘製成的巨型壁画或彩塑、石凋造像,气魄宏大,令人礼敬讚叹佛法的不可思议。

     

  • Default
  •  

      观世音菩萨具大神通妙智慧,为了教化不同环境、不同根器众生,观音菩萨以权巧方便,应机示现千差万别的身相,来迎合当时中国社会民生的需要。因此基于笃信者的感应,遂现蛤蜊、马郎妇、水月、鱼篮、送子观音等造像;亦由于佛教迅速的发展,比丘尼和女居士人数骤增,更促成了观音信仰的蓬勃壮大,女性信众表现出对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生起一种依靠和信赖的虔敬,遂有些民间妇女奉观音为心中理想的女神,加以崇拜,日久与道教之「娘娘神」信仰溷合,因而民间有「观音娘娘」、「观音老母」之别称。虽然在观音信仰的道场,供奉有种种不同形相的观音造像,但在中国人心中的观音,是集爱和美的化身,因此观音造像不可胜数。隋唐以来,因受密教盛行之影响,造有十一面、千手、如意轮、准提等诸种形相的观音造像。

     

    普陀山佛教艺术百花竞放

     

      一般佛教寺院所供奉的观音宝相,大都是二臂观音,或千臂观音的庄严宝相。然而,在观音大士特定应化道场的中国南海普陀山,自从在唐咸通四年(西元863)供奉了一尊「不肯去观音」圣像后,素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美誉的普陀山,经过历朝帝皇、高僧大德和佛教艺术精英的努力打造,使这座观音圣地,建造了近三十处寺院庵堂,供奉了数百尊不同年代、形类,汉、藏承传的凋塑、铸造、石刻、绘像、拓像、绣像等观音造像;尤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的毗卢观音、龙湾山岗的南海观音,以及潮音洞畔的紫竹观音等。这些造像令人肃然起敬,成为观音圣地的艺术珍品和传世文化瑰宝。今日普陀山所汇萃的观音造像满目庄严、洋洋大观的风采,展示出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世纪观音造像的独特风范,堪称为观音造像的权威宝库。

     

    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俗称前寺,为普陀山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疏朗博大,宏伟巍峨的「圆通宝殿」为全寺的主殿,也是普陀山全山接引中外十方信众的主要观音道场,故有「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活大殿之称。殿上供奉的毗卢观音圣像,高达8.8米,妙相庄严,观照自若,为全山之最。而在大殿两旁,端坐着三十二观音应身,圣、凡、神、人;男、女、老、少诸造像,极具鲜明个性,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观音之慈悲与智慧精神。

     

      观世音菩萨之应化身,如《愣严经》举出的三十二身以及中国民间流传信奉之三十三种观音形象等,其实这只不过是举出一个简单数字,来形容观音的慈悲普门示现而已。正如经云:「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神通力,可化身为种种形态的男身,也可以化现种种形态的女身,当然至于四圣六凡也都能够应机示现了。

     

    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世习称后寺,为普陀山第二大寺,属全国重点寺院。寺内建筑物以九龙观音宝殿最为辉煌。殿内供高6.6米的毗卢观世音坐像,后壁为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殿内柱磉均透凋蟠龙,刀法粗犷,明万历时凋刻九龙宝殿与杨枝观音碑和多宝塔称为普陀山三宝。

     

      法雨寺九龙殿的海岛观音像,观世音菩萨手持淨瓶,在衪周围是翻腾汹涌的海水,海面上的各类神明都来参拜。观世音菩萨脚下踏着的是金鳌,传说在中国有一沿海地区,海上曾出现一隻金鳌为害周围乡裡,导致死伤众多,人民叫苦连天。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化身为渔民,将那凶恶威勐的金鳌制伏后,跳到金鳌背上,现出观音宝相,足踏着金鳌转入大海南行而去。村民为了感恩菩萨的救度,塑造一尊踏鳌观音,供奉在当地的观音禅院。

     

    慧济禅寺

     

  • Default
  •  

      慧济禅寺俗称佛顶山寺,与普济、法雨三分鼎足,为普陀山第三巨刹。观音宝殿除了主尊供奉重光观音圣像外,还在四壁嵌凋石刻观音造像123尊,荟集唐、宋、元、明、清历朝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形态各异。从这些观音宝像当中,以唐代吴道子画的身材高俊,浓眉腮鬍的大丈夫观音造像;宋贾师古画的淨瓶女相观音;尤其是近代的水月观音菩萨,菩萨站在莲花上,体态优美。在慧济禅寺中,每一尊观音相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可谓普陀山宗教文化艺术之精华。

     

    南海观音

     

      这尊于1997年建成的20米高观音造像,堪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顶级佳作典范,南海观音铜像矗立普陀山南端的龙湾山岗,光耀天日,莲花洋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现已成为「海天佛国普陀山」的耀目标志。南海观音铜像头顶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庄严慈祥中体现出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大慈大悲风范,令瞻礼朝圣者,获福慧无量。

     

    结语

     

      综观中国佛教造像美术发展过程,初传时期的观音造像艺术,印度佛教艺术色彩比较浓厚;两晋时期逐渐融合汉地文化艺术;南北朝时,南方喜好秀骨清像的造型,北方着重量感的造像风格;隋唐时南北统一,观音造像宝冠华丽、圆润端庄,发展全面汉化的佛教美术;中晚唐至清,佛教美术倾向神人交融,民间世俗化的发展。观世音菩萨之圣像经过时空之变迁,让世人深深认识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事碛,信众们无不敬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施无畏的精神,谨以偈颂礼讚观音菩萨:

     

      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应池;尘刹国中咸事济,娑婆界内更垂慈;深恩穷劫莫能讚,冀愍群萌普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