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佛教

 

发布: 2010-05-06 08:01:00   作者:    来源: 达义法师   

 

  • Default
  •  

      记得在1983年我出家受完三坛大戒以后,有一位老和尚告诉我,出家人受完戒后要云游四海,到处参师访道,才能博学多闻,学到各大寺院的威仪和规矩;并能在梵刹古寺中体验中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很感激这位老和尚的开示,于是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受戒圆满以后,开始了一钵千家饭,孤身万裡游的参学历程。我先后曾经拜访过广州的光孝寺、六榕寺,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虎跑寺,苏州灵岩寺、寒山寺,上海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南京灵谷寺、栖霞山寺,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西安兴教寺、香积寺,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等等。在参学的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佛教知识,拜见了诸多高僧大德,体验到了各大佛教寺院的道风,品味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佛教文化。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佛教的书法艺术。

     

      特别是近来我为了要将加拿大五台山建设成集宗教、艺术、教育、慈善为一体的圣地时,阅读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和书法的书籍。我发现中国的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收藏和保存了大量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和书法杰作。例如在寺院中不难见到有着名书法家亲笔书写的佛经,如王羲之手写的《遗教经》,柳公权手书的《金刚般若经》,苏东坡所写的《心经》,林则徐亲笔的《阿弥陀经》和弘一大师写的《华严经》等等。这些书法艺术中的珍品,都给人类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 Default
  •  

      除了书法家书写的佛经外,有的寺院还保存有历代皇帝贵族以及文人墨客在寺院所题的诗词歌赋的墨宝,并且大部分都是以石碑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如五台山袋罗顶就有乾隆皇帝游五台山时所题的诗句。

     

      碑林也是许多佛教寺院的特色。书法家所写的佛言禅语被刻录到石头上既能丰富寺院的文化内涵,又能将书法艺术完好地保留下来,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寺庙中的经幢石刻,摩崖刻经也是书法与佛教融通的不同形式,它们不但造型设计优美,凋刻工艺精湛,也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这些书法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风雨中,屹立不倒,不但有助于后世研究中华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保存了历代书法艺术的精华,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范本。这些佛教的碑刻以古朴雄健的神韵演绎着大乘佛法的传承,也点缀着那些庄严的佛教梵刹。

     

      历代书法家与佛教都有很深的因缘,凡是有寺院的地方便可以见到书法家留下的墨宝。许多许多书法家都流连于佛寺,主要是欢喜梵刹清幽宁静的环境,更是想在与世无争的氛围中去寻找人间的净土,启发艺术的灵感。所以寺院便是历代书法家的必去之处。另外许多寺院的长老、法师以及护持佛法的居士、信众为了借用书法来弘扬佛法,也时常邀请书法家来题词,抄经,写注。所以书法家与僧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宋代的苏东坡、欧阳修,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王世贞等书法大家都与佛教高僧来往不断。今略述中国几位着名书法家与佛教的渊源。

     

    怀素

     

  • Default
  •  

      怀素是中国唐代书法家,也是一位文才横溢的出家僧人。十年前,我曾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欣赏到怀素亲笔所写的狂草,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见其字如见其人,用笔苍劲有力,旋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将那种洒脱自在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种气势如虹,挥毫自如的洒脱,唯有达到心无杂念才能如此。唐吕总在《读书评》中写道: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并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难怪怀素的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如此深远,我想他的书法造诣是和其禅宗修为是密不可分的。

     

      他所生活的唐朝初期,禅宗的思想正在开始兴盛,当时的士大夫以能谈禅论佛为荣,在文人中更是流行「遗文得意,忘意了心」的读书风气;在书法界也将「入于法而出于法」尊崇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超越的思想与《金刚经》所讲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的境界是相同的。怀素曾经讲到:刚入于法即跳出法。正是因为他达到了这种「写而忘写,旋即旋归」的境界,所以他的草书才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王羲之

     

      被誉为中华书圣的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七岁便开始学书法,到了十二岁已经小有成就。他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派。当我们看到他书写的《兰亭集序》时,不难看出其书法特点:用笔内厌,圆转凝重,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代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人评价说:「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 Default
  •  

      王羲之在书法造诣上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繫。他所处的魏晋时期正是玄学与佛学相互交融的年代。玄学主张「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佛家则主张「真空为体,妙有为用;随法身则万象俱寂,随智用则万象齐生」。这些思想被当时的知识份子广为接受。王羲之将这些超脱的思想境界移情于翰墨,而使其作品妙笔生辉,运转自如;既脱俗又热爱生活,这种禅的境界唯有心净者而能为之。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是佛门近代的高僧大德,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教育家。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与文学于一身,在各个领域均有精研和很高的造诣。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经评价弘一大师的一生为:天尽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弘一大师在没有出家以前博学多闻,曾留学日本。在艺术的追求方面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回国以后,看到世事无常,人心多变;他认为唯有提倡佛教,弘扬佛法才能拯救社会,净化人心。

     

      所以他万缘放下,一心向佛,严持戒律,精研三藏。他世事全弃,但唯有书法一门永远伴随着他,直到他临终前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后而搁笔。

     

      弘一大师的书法可以说是在含蓄自然中见性情;那种无矫饰,不造作,脱尽铅华,真气流衍,无滞无碍的书法艺术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悲心悯人的大爱情怀。从他的书法中可以体现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他从繁华的红尘中觉悟,持悲心以济苍生,并在利乐有情的同时还能安然不动。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人生境界正是他书法艺术中的独到之处。

     

  • Default
  •  

    韩进水

     

      韩进水老师是当代非常有建树的书法教育家,他从事书法教学三十多年,并体悟到书法与佛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书法教学而言,他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书写的姿势;第二、执笔的方法;第三、运笔的方法;第四、书体的结构;第五、章法与佈局。

     

      他认为只有书写时姿势端正,身心才能够健康。这个理论与许多古代书法大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欧阳询也认为:莹神静虑,端己正容。蕅益大师在《四书蕅益解》中解释《大学》时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列为修心养性的修学次第。蕅益大师认为「知」是一种妙悟的境界,「定、静、安、虑」是为妙修的过程,「得」则是悟后起修进而达到最高境界之妙证。蕅益大师并且用佛法的道理解释了「定、静、安、虑、得」这五个字的含义,他认为:「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名能定;外境不扰故,闻所闻尽,名能静;内心无喘故,觉所觉空,名能安;烦恼永寂故,空所空灭,名能虑;寂灭现前,如镜现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

     

      韩进水老师正是将佛法的哲理妙义融合进其书法中,所以他的字才可以达到「气定神闲,举重若轻」的境界。事实上许多书画大家都从佛法中得到了很多的借鉴与启示,将那种独特的意境展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因为也只有这种有思想,有意境的作品才能流传久远。从另一方面讲,书法也是修习禅学的方便法门,因为佛法与书法虽然外表形式有所区别,但在意境上是异曲同工。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收心」、「定心」;修証的宗旨也在于「摄心」、「淨意」。二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 Default
  •  

    结语

     

      《金刚经》有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古德先贤也时常提到:「挑柴运米都是道。」只要做事心专一境,抛开妄心,祛除我、法二执,一定能得到其中的真谛与妙用。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书法,不但是一种艺术,更是表达人类思想意境的载体。佛教的理论博大精深,更加需要书法艺术来诠释。很多书法家正是从书法中参透佛法妙理,以达到悟证如来妙谛的境界。这种修証历程,正是《金刚经》所宣讲的三种般若(智慧)。因为书法是属于文字般若;若能从书法中参透佛理,便是观照般若;若能体悟书法家所表达的意境就是实相般若。我们在观赏书法时要有《金刚经》的智慧,要注意到以书表意;欲达意便要忘书,要明白书中有意,意中有书,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书意不二的境界。

     

      关键词: 佛教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