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精神的传承

 

发布: 2010-01-01 08:01:00   作者:    来源: 吴慧钦   

 

中国以孝传家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文化与伦理的根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对孝道的重视,可说是全世界的典范。孙中山先生说过:《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在现今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麼完全。

 

儒家重孝道

 

  《孟子‧离娄篇下》: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就是讲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不可「惰其四肢,博奕好酒,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在精神上不可让父母忧心,而「好勇斗狠不求上进」。

 

《论语‧为政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说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认为子女除了奉养父母之外,还特别强调在精神上要对父母和顏悦色。

 

《礼记‧祭义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

 

  「养」祇是一种行为,要从内心流露出感恩尊敬的心。所以「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

 

  儒家讲孝不限於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係,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孔子提倡爱人,主张不仅爱家人,还要爱乡邻同胞。所谓:「睦於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家庭上下左右之间和睦相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求人们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用同样的态度去敬爱别人的父母。这就把尊养家庭长著扩大到尊养所有的老者,体现了中华民族兼顾伦理道德,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与人道精神。

 

佛家行孝道

 

  佛法重视孝道并认为是修行的根本,大乘戒经裡面讲得很清楚,从孝顺父母扩大到孝敬师长,慈悲一切眾生。学佛的人都说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要「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认为一个人对生身的父母、长辈没有尽孝,人道未尽而能成佛者,是绝无可能的。

 

  佛法也重师道,而且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强调孝敬要从真心裡生起,是修行的根本。真心在大乘佛法裡就叫做「菩提心」。所以「孝」这个字,可以说是把整个佛法都涵盖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无非就是在力行这个孝道。我们想修道学佛无论存心、立命、处事、待人、接物,都应当依照佛在经典裡面所说的这些教诲去做。佛教我们怎麼做,我们一定要做到;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这才算是尽孝,才算是真正「奉事师长」,真发「菩提心」。

 

  观世音菩萨与地藏菩萨更将孝道发扬光大,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眾生度尽,方证菩提。」把孝道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慈悲法界一切眾生。

 

现代人学孝

 

  现在人把这些古有的优良传统美德置之不理,尤其在西方社会文化中,自我意识高涨,不重视孝道也不信佛法,这是极为悲哀的事。华人不论是为了何种因缘移居海外,?需要开天闢地,一切从新开始,一方面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同时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要培育照顾好下一代,能在此地有足够的条件生活与发展,其所付出的辛劳与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子女应该要学习孝道精神,知恩图报积极向上,除了为自己打下深厚的基础外,将来更要好好的孝顺父母,报答其辛劳养育之恩,同时将我中华传统「孝道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