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观世音菩萨 (三) 心佛相应证菩提

 

发布: 2009-09-06 18:07:00   作者:    来源: 性空长老开示 弟子惟净恭记   

 

  • Default
  •  

      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彼既成佛而又示现菩萨者,以大悲愿力,周遍法界救眾生苦。所谓:「处处池中有明月,家家门内有观音」。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眾生现三十二应身,无非对机说法,因病与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水清月现 感应道交

     

      观音菩萨是眾生心内之观音,眾生虽然迷昧颠倒,轮迴六道而受生死之苦,虽具足妙性,但被烦恼迷惑业力所缠,本具的妙性隐覆,不能显现;虽然暂不能显现,但妙性是永不会失灭,正如经云:「心、佛、眾生三无差别」,所以说佛法之妙,即妙於佛法是真正的平等。

     

      对於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感应,我们应该有如《华严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眾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般的体会。观世音菩萨普门现身,如天上之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中,只要我们眾生心垢涤净,根尘迴脱,则菩萨之清凉月,自然应现於其中;有如水清则月现,故能感应道交。凡遇盗贼、水火等灾难临头,以至诚心拼命念观音菩萨,念到一心不乱,心水澄清,则自性观世音显现,即得垂救,可见念观世音菩萨而得救的道理,极平常而并不稀奇古怪。我们若能诚心持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定能脱离尘劳缠缚之苦,而得大解脱。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是皈依、恭敬、礼拜、敬仰的意思。「大」之自体宽广,周遍法界,包含万有;还有很多和胜妙不可思议的意思。「悲」字有惻隐他人之苦,而有救济之心,即是仁慈到达极点,有悲心彻骨,如母念子之恳切的意思。「观世音」是别号,而「菩萨」二字是通号。观者,是能观之智,以智慧观察,听闻十方法界眾生的音声,而能寻声救苦,世音者是所被观之机。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觉为自利,意思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有情以觉他,含有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义理。「菩萨」位在佛陀之下,罗汉、天、人之上;凡夫未成佛而先发心度人者,便是菩萨发心的境界,这也是佛教积极救世精神之特色。

     

      观音菩萨从无量劫以来,普度眾生,「难行能行、难捨能捨、难忍能忍」广修六度万行,给我们做了一个模范榜样。希望人人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是观音菩萨的心愿。大家念一句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名号,也要提醒自己学效菩萨的慈悲和难行能行的精神。在念菩萨圣号时,要把贪、瞋、痴的烦恼通通消除,以慈悲平等救护一切苦难眾生之心;日常生活当中,若能做到戒杀放生、爱老怜贫、平等行慈、广种福田,现生便是肉身菩萨了。

     

  • Default
  •  

    一念清净是佛心

     

      刚才我们在绕佛念圣号,静坐了十分鐘。在座各位当静下来的时候,有否观照一下自己当下这一念心是什麼样的呢?

     

      人,无论是贫富或愚智,这一念心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因为成佛共证菩提之因,都是繫缘在这一念清净心。可是大家想要保持这一念心清净是不易的。试想想,刚才只有这十分鐘的静坐,我们的妄想杂念不断会纷纷生起。但如果大家在平常有用功修行的话,在这十分鐘静坐,若能止息妄想,那就够工夫、修行就有渐进了。意思就是说,学佛就是修这一念清净心。无论作息,一切二六时中,常要反观内省,念头是善或是恶?世间上一切人我、是非是从哪来的呢?佛法啟示我们,这些烦恼都是从不清净心而来的。因此,一念心清凈,便念念心清净,这就是「佛心」;而妄想不清净的心便是凡夫心,会使我们在六道中轮迴不息。

     

      今天是观音菩萨的圣诞良辰,大家来参加法会,回顾在过往这一年当中,我们所修行的法门都各有所不同的因缘,就因为各有不同,对於佛法的利益各人也有不同的收穫和感受;正所谓古德有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学佛最主要的利益是通过修行,将我们的心转凡成圣。

     

    成佛法门

     

      凡夫心是怎麼样的心呢?是贪、瞋、痴和充满了妄想的杂念心。圣人心是什麼心呢?是慈悲喜捨的四无量心。

     

      我们眾生在修行正念当中,要常自我反省:我们是否发了利他的「菩提心」,还是坚守著一颗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心」呢?

     

      我们亲近三宝学佛的人,因为往昔的习气而仍常有一颗虚妄心,我们若要转凡为圣,「一念心」是很重要的。我们发心学佛,行佛、成佛,成就智慧的人生,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行菩萨道」,这才是修行成佛道之最究竟法门。

     

      菩提心是利益一切眾生,饶益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就是应该要把每一位眾生,都看成是未来的诸佛菩萨一样地去恭敬他们。因为每一个跟我们有缘或看似无缘的眾生都与我们有著某种关联;在我们不断的生命流转当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无量劫当中,大家彼此是会有互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老师学生或是亲朋好友的亲疏不等因缘关係。正因为彼此间互有关係,所以,我们除了要善待我们的至爱亲人和与我们有直接恩惠的人外,甚至更要善待对我们处处不利、带给我们烦恼或伤害我们的人,正所谓「怨亲平等」;这样做就如同爱护了自己的父母、子女、师长亲友等。

     

    转凡为圣

     

  • Default
  •  

      我们学佛法的人常要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常常有用慈悲心去待人处事呢?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会有各种矛盾,可是我们总是认为「我是人非」,是他人对不起自己。但是作为一个三宝弟子,每当跟别人要发生衝突的时候,我们要立刻观照自己的贪、瞋、痴的心念,要检讨是否自己做错了些事情,又或者是说过伤害他人的语言。总之,三宝弟子应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心态来处事做人。

     

    责人之心责己

     

      一般凡夫都常会责怪别人地说:「是他常对不起我,把事情弄错了,这不是我的错,他应该要检讨过失啊!为什麼我要自责呢?」但作为三宝弟子,我们在日常的人际关係当中,首先应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贪、瞋、痴等诸恶习,以责人之心责己;於每天要自我观照一下,尤其是反省自己在身体行为、语言及思想方面是否有所过失;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有没有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招造了罪业,犯了过失和处理事情不如法呢?

     

      如果有的话,其中是大过失呢?还是小过失呢?过失是属於有意故犯或是无心之失呢?若是较为大的过失则要恭对佛前痛心懺悔,从此不再犯同样的过错,而较为细小的过失,便要如法去改正自己的过失,使三业清净,在这样的发心修行过程当中,能够把我们往昔所作的恶业、习气渐次修正过来。就是说把我们充满了贪、瞋、痴、慢、疑的一颗凡夫心,转变成为一颗觉行圆满,慈、悲、喜、捨的佛菩萨心肠。

     

    恕己之心恕人

     

      每当自己犯了过错,往往就能原谅自己,但当别人犯了过错时,就誓不能原谅别人的过错,这便是一般凡夫的眾生相。我们若要成一个佛弟子,要醒觉悟入佛的智慧知见,发心踏上成佛之道,转凡成圣,便要反过来做,要常以「恕己之心恕人」,虽然他人犯了过错,我们要尽量予以包涵和容忍。我们学佛是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以慈悲心去原谅别人。这种修行不是立竿见影,不是短暂的修行便可以立即会生效的;而是要我们发长远心,必须天天有恆心去修,今天要修,明天要修,发心永不间断退转,这才是真正明白了佛法的道理,真正的依佛法去修行、真正的得到佛法的利益啊!

     

    发四弘誓愿

     

      话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虽然我们在信、解、行、证的学佛心路歷程当中,把佛法的义理付诸於实践时,经验告诉我们,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很难,但是我们更不应退转而要精进迈步向前。每天在我们的修持当中,不是常发愿吗?发什麼愿呢?就是发四弘誓愿:「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发了这个愿,就要常发一念精进长远心去学效观音菩萨坚毅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

     

    没有天生释迦 自然弥勒

     

      因为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了三大阿僧衹劫,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救度苦恼眾生,寻找幸福之道。成佛之道是有赖於精进而不退悔,勇往直前,必能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最后以《善生经》裡说的「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这偈语与大家共勉之,阿弥陀佛!

     

      …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