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因缘所生法「解」和「行」融入生活

 

发布: 2009-09-06 18:07:00   作者:    来源: 李钦安   

 

  笔者自从瞭解佛学中的了不起理论──因缘所生法后,对佛,佛说(佛经)就更钦佩,更虔诚,更篤信而更勤读大乘经典。这样,佛法就慢慢融入我的生活。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是为中道义」,这句话的深义,就确切的改变了我的一生。也就深澈体会佛法融入生活的重要性,生活原应是佛法的履行,佛法生活应是等於人生,是平静正确愉悦的人生,是迈向永恒真如觉性的人生。

 

  因缘所生法指的是世事无常的变化是「假」有,世事是眾多因素所聚合於瞬间呈现,瞬间变异,如日照的分秒位移,如电影放映时底片分秒转动,所以说事物无定性,无自性,如把这缘生无性的佛学理论融入生活中,行於生活,人的自私自利,贪、瞋、痴等行为,自然会渐渐减少,而「一心真如生灭」的瞭解就会渐渐体会,最后自觉觉他的菩提道就会与生活融而为一。

 

  广泛的解释,生活就是生命的活动,生命是指生物个体在生与死期间的活动表现,也是生物活动意向的歷程,无论动植物的「生」都有个体意向,由意向而发生行为,生物生存的延续其意义又为何?这一问题可从两方面来研讨。

 

  首先可从佛教的业力论来探讨,业力论说生命是因业力而循环运作,生与延续都是由业力驱使,是十二因缘法所说的由「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的十二种运作的循环。

 

  另一个探讨,是科学的佛法观──科学解释佛法,是很不得已,犹如以指指月,目的是月不是指,这方面的说法是:

 

  生命的活动意向,表面看来都是由生物个体「我」所主宰,但在科学立场而言,任何一生命都是一大堆特定的物理,化学在进行平衡作用(Functions of Equilibrium),可不是?生物渴时(缺水)要饮水,是体内水与固体物质的平衡,饿时要吃东西,是为体内物质及能量的平衡。当人们运动时,又渴又饿是表示水份及能量消耗太多,需要水及食物,为已消耗的做补充,作平衡,至於生命个体的死亡,是生命中各项平衡运作的转变,也就是由个体维持生命的生理平衡转变为纯物质平衡,而死后「意识」的观念是否为「能」的转变,本文不作肯定,仅提意见供读者参考。

 

  人类的思想与情绪的变动明显与「能」的供应有关,思考的运作需要能的供应,可拿办公室或课室中作业的人员做例证,他们是动量极少的人,因心脑在运作,思考在进行,消耗了相当「热能」,故他们会感到疲倦,感动乏力,感到热能不平衡效应,而需要食物的补充,作热能的平衡,至於思考与情绪和「能」的直接动态关联,非本文讨论范围,不必再此文讲述。

 

  再看生物的活动,除了靠化学平衡外也必需靠一大堆物理平衡作用,试想,无槓桿的平衡作用。生物的动作几乎不可能,无热力平衡,生命不是热死就是冻死,无电荷或磁场的平衡,宇宙,地球及一切个体将完全改观,最后我们知道整个宇宙的运行是万有引力的平衡。所以说:自然界的整体理化平衡运作,是生命的发生,生命的演化,是因缘所生;是此有故彼有;此现故彼现,宇宙一切全无「自性」,何来你、我、他、她?其实这些代名词都是由无数因素彼此交结,迅间呈现的假象。

 

  人受如此眾多永无止境的平衡运作的驱使,生活要作平衡,就有慾望的发生,人对「求满足慾望」的生活,紧紧执著,认真当是一回事,苦由是生,而慾无止境,苦,苦苦追随,那就是贪,是痴也,佛法中的四圣諦──苦、集、灭、道,就是根据这「苦」字,教导人们如何脱离这无意义的苦,进入永恆平静愉悦的觉境。

 

  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正经歷著社会生活的诸多变化;随著经济运行机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活动成为全社会活动的中心,追求利润和效益,成为团体和个人的主要活动目标,明显的,这种社会生活的体验,并不能带给人们幸福的感受,反而是生活中常会感到失落、彷徨、劳碌、孤独和焦虑。总而言之人们的慾望无止境,以满足奢侈慾望为目的的任何经济制度都不会使人们生活得平静愉悦,佛法的「因缘所生」理论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正是从自我和目标,主客两方面灌入「正信」,「正思维」的根基,去改变人们的无明妄念,以一切事物的无常,无我说明目标的虚幻,以无常无我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真相,使人们可得到更高层的思想境界,帮助人从世间俗事的执迷中超脱出来,更使其对人生的逆变,生活环境的转换,能处变不惊。又对还在逆境中挣扎,期望著某一幸福目标但得不到的人们来说,了悟了「无常」的道理,就能不为暂时性的困顿所击倒。可见,佛法的缘生无性思想;智慧法眼既勘透了人生无常虚幻,又引导人以无执心态,免除受种种烦恼所控制。如是,生活就会变得更轻鬆,更从容,其佛法意志会变得坚不可摧,菩萨的六度万行就自然的融入生活中,自觉觉他,可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