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烦恼为菩提

 

发布: 2009-07-26 13:30:00   作者:    来源: 乐渡法师开示 周小草整理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就是「化烦恼为菩提」,这种道理,我相信在西方各大宗教的哲学裡,都未曾有深刻的研究,唯独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指示了世人稀有难得的「化烦恼为菩提、视生死为涅槃」妙用法门…转凡心为佛心,化烦恼为菩提,体验圆融无碍、明心见性的圣境。

 

  生在这个堪忍的娑婆世界,可以说人人都有烦恼,只是有轻重之别。所谓「烦恼」,就是迷惑、无明、愚痴,换句话说,使有情众生的身心感到紊乱、烦躁、迷惑等皆称为烦恼;而「菩提」的含意就是觉悟、成就佛果所得的智觉。因此,透过修行,把我们的迷惑变成觉悟、无明化成般若智慧,可以说就是「化烦恼为菩提」。

 

  「化烦恼为菩提」是每一个四众弟子应学习的修行法门,尤其是在家学佛的居士,在社会上、在家庭或在团体裡,常要面对许多繁杂的事务;在待人处事当中,亦难免会遇到一些是是非非、发生你长我短的问题,离不开烦恼的缠扰。在这种环境当中,学习佛法以及发心修行,实在是不容易的。因此,烦恼是我们修行的一种障道缘。当烦恼来临的时候,可以使我们废寝忘餐、困挠不安;但当烦恼消除,当下能使我们身心愉快、清凉自在。烦恼是无形无相,来无影、去无踪,但是常令我们沉沦于苦乐的境域当中。

 

烦恼的根源

 

  觉悟为佛教修行最高的目的,而妨碍我们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提到烦恼是无明的根源,二十六种烦恼的行相之中,六种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从无始以来,有情众生由贪、瞋、痴引发身、口、意造作无量无边恶业;所以,「贪、瞋、痴」烦恼为我们终生受苦不息之根源。

 

念念觉悟 对治无明

 

  人生在世,有的人活得很有意义,洒脱自在;但有些人却活得很无奈、很痛苦;其中的差别,正是「无明」的困扰,唯有「明心见性」才能真正地加以对治。人之所以有无明就生烦恼,皆是迷惑愚昧;往往为了达到自己之欲求,或自私自利之目的,而招来烦恼的缠缚,看不清楚事物的真相;看到的尽是别人的不好,导致怨天尤人,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要染著世俗人的习气,时常去批评别人,习惯挑剔别人的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这样就会弄出了是非,造作恶缘,无法自拔,终生受苦无穷,佛陀说这是可怜愍的苦恼众生。

 

  其实,我们不要只知道责怪别人,批评别人、搬弄是非;相反地,作为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正如《法华经》云:「我观众生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应该要常自我观照、自我思省,凡事是自己有所不是,有所不足;不要管别人做得对与不对,应常策励提醒自己:「凡事不可以做得不对,要三思而后行,以免少有过失」以戒、定、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规范自己三业清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对错与善恶

 

  我的常随众经常来问我一些问题,例如究竟什麽叫做恶?什麽叫做善?至于有关善恶的问题,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比如说,眼前有一件事,我们不知道该做或不该做,究竟以何准则来衡量,决定那件事应该还是不该去做呢?

 

  ‧举个例子来说,对自己没有利益,对别人也没有好处,这一种事若果要做的话,就是损人不利己,是属于恶事,就不应该去做。

 

  ‧另外有一种事,对于自己有好处,但是对于别人肯定没有好处,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在善恶方面而言,就称为恶,我们不应该去做。

 

  ‧其次,如果这件事不但是对别人有利益,也对自己有利,那麽就是说双方都没有损失或害处,这一种事称为自他两利,是属于一种善事,当然应该去做。

 

  ‧又另外有一些非常有意义值得我们去做的好事,比如说,这件事对于自己全无利益,但是对于别人,或者对许多人都有利益和好处。普遍而言,乐意去做这一种「利人不利己」善事的人,可以说并不太多。然而身为佛弟子,既然皈依了三宝,并受持了五戒,或者是已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行者,就应当随缘随份乐意去做各种善事。其实利益他人同时也是利益自己,因为这些善行是可以累积功德、增长福慧。

 

烦恼是修行的助道缘

 

  在我们修学佛法的道路上,一般而言,烦恼是种障碍,是一种障道缘;但是如果懂得运用我们的般若智慧去了解和认清楚烦恼的根源,然后发心勇猛精进,按步就班去处理烦恼的话,定可以把这些烦恼慢慢化解。所以,我们又可以说「烦恼」也是修行的助道缘,在修行路上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讲一个故事,希望作为大家的借鉴:

 

  从前有两个农夫各自耕种,这两个人的处事方法各有不同。其中一个不懂得利用烂草、树叶等肮葬的东西,处理成肥料而浪费了很多材料。另外一位比较有智慧的农夫,把农场裡的烂草、树叶等肮葬的东西,堆积在一个地方,等到这些肮葬的东西腐烂、发霉以后,便把这些肥料施在农田裡去,因而其农作物长得比前一位农夫的农作物长得更加茂盛丰收。

 

  听过这两位农夫如何处理废物的例子之后,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两位农夫那一位比较聪明,那位比较有智慧呢?

 

  每一个人的烦恼在我们的心田裡,就等于是那些肮葬的东西。从以上故事的启发,我相信大家都愿意选择跟第二位农夫学习,把犹如肮葬东西的烦恼不要看得太过认真,而是要把烦恼处理得当地去利用它,作为我们菩提心田裡的肥料。

 

  佛陀告诉我们:「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如果没有烦恼的考验,佛性何以显现呢?据佛经所言,人人的自性都具有菩提种子,这菩提种子也就是我们的佛性,或称菩提心田。拿什麽当作菩提心田的肥料呢?以逆境的烦恼当成菩提心田的肥料。唯有经得起各种烦恼的考验,做到八风吹不动,才能端坐紫金莲。

 

烦恼即菩提

 

  「化烦恼为菩提」这个法门是佛教所独有的,它指示了世人如何对治烦恼。因此,虽然烦恼是修行佛法的一种障碍,但是大家不要害怕,只要心裡常保持平静,再加上日常念佛、诵经、拜忏、静坐等修持功夫,都可以帮助把这些烦恼分层化解,定能遇难呈祥,体验「圆融无碍、明心见性」的境界,安享圆融美满的人生。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只要心地光明,以佛法的「四摄法门」作为待人处事之基础,即是以慈悲爱语广结善缘、以喜捨乐助他人、以利行服务大众、以同事结交好友,养成「不要计较得失、不要嫉妒排他」的美德,心裡常怀慈悲心、不单是诸佛菩萨常会来加被,就是天龙八部,一切护法善神也会常常护持大家。

 

  最后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