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

 

发布: 2009-07-26 13:30:00   作者:    来源: 达义法师开示 周惟淨笔录   

 

  • Default
  •  

      性空师父慈悲、在座各位法师欢喜、各位护法居士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能够在加拿大多伦多湛山精舍,共同庆祝慈悲、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出家良辰纪念日,是非常殊胜和有意义,我们从佛陀的身上应该得到了什麽样的启示呢?

     

      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五十三年前发心出家,他为了寻找宇宙人生的真理,把本来拥有的金、银、财、宝、各种名望、甚至包括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幼儿全都放下,这是一般世俗人很难做到的。当时身为太子的佛陀如果没有大智慧,而跟一般凡夫俗子一样的话,那麽他绝对不会这样选择,他一定会选择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正因为当时太子有这一念追求探讨真理的意志和愿力,所以虽然佛陀入灭已二千多年了,但在世界上,无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慈悲、平等、因果等各种佛教教理,都非常敬仰而且依教奉行。

     

    捨与得

     

      从释迦牟尼佛捨去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决意出家的过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世间上「有捨才能得」,要有这个勇气和智慧,捨去该捨的,你才能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时候吃亏或是放弃一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傻,很笨,或是很可惜。但从佛教的智慧人生来看,如果你能够追求到更好的真理,或是佛法,那你所捨弃的贪欲,或捨掉的一些世俗拥有,都是值得的。

     

    义工善举 功德无量

     

      以凡夫的角度来看佛教徒,特别是看到各位护法居士常来寺庙当义工,护持道场,辛劳付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很吃亏。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起到公司去赚钱更有意义。因为我们到寺院裡当义工,发心来护持道场,其实是在成就其他人的菩提道业。义工的善举让外面更多的善信或香客,来湛山拜佛,感受到道场的庄严、清淨;生起欢喜心皈依三宝,便可以激发他们的菩提种子发芽长大,踏上成佛大道,因此,义工的作用,功德无量。

     

      你们知道在佛教中第一个义工是谁?佛教的第一个义工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发心出家弘扬佛法,一做便做了四十九年。他说法度化众生,他的身教言传、慈悲与智慧,都影响到我们世人的生活,为无量众生增添喜乐,使之获得解脱之道。佛陀的一生启发了我们,有价值的人生不在乎拥有多少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而在尽己所能,自利利他,服务大众。

     

    释迦牟尼佛为何出家

     

      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意义是离开世俗的家,走上菩提大道,出家学道修行,去追求人生的真理。

     

      ‧第二个意义是出三界之家,出家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其中一种,希望世人能出三界之家,转迷成悟,超越生死苦轮。唯有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才能解脱自在,开大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如何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在许多大乘经典中,如《维摩诘经》等告诉我们,若要得大自在,必须修「圆融无碍」法门。

     

    什麽叫圆融无碍

     

      在佛教中「圆融无碍」的修持是最高的境界,所以希望在座各位,今天庆祝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的同时,也要细心参究「圆融无碍」这四个字。我们如何在待人接物,和人我是非中,将「圆融无碍」的智慧运用自如呢?

     

      「圆融无碍」有著很深的意义在裡面。「圆」的意思是智慧圆满,待人能够通情达理,做事能够进退随缘。而「融」的意思是融洽,融洽以后才能得和谐;所以修行人,要常反观自问,我在公司、家裡或者是在寺庙团体裡,心裡面能否保持和谐、平静;人际关系之间有没有衝突和矛盾;待人接物是否能够不计较得失,不起争吵烦恼。若有这样的大自在智慧,我们心裡便会感受到安详、自在、解脱,并能体悟到殊胜的寂静境界了。

     

      有些护法居士告诉我,有时候,他们心裡常感到不舒服,想不开,很迷惑痛苦。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凡夫有很多习气,很多杂念,因此无法达到圆融无碍的和谐境界。凡夫俗子在为人处事方面,往往有很多障碍和敌对,常抱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心态,因而衝突、磨擦的产生就屡见不鲜了。

     

      佛教主张要圆融无碍去待人处事,唯有具足这种大智慧才能够融洽到不同的团体去、平和地与每一个人相处、理智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常思己过,检讨自己的缺点,改恶从善。有这样修持的人,自然与任何人都能和谐共处,不令别人生烦恼,从而免除了佛教中的八苦之一「怨憎会苦」。听经闻法、诵经、拜佛、念佛、修襌等,能令大家开启这样的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大家对世间所有问题都能看得开。

     

    看破 放下 自在

     

      有人问倓虚老法师,如何得大智慧?他说:「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很重要,因为它是智慧人生的一种表现。「看破」是要用智慧来观察世界万物是生灭变化的。佛陀看世间万物正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事物都是一个生灭法,都是变迁无常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如果能把世间的一切法观想成如梦幻泡影,那麽当烦恼来时,就能看得开。因为一切皆是无常,烦恼会来亦会去。换言之,一切烦恼都会有消失的一天,这就是一种观照的智慧。

     

      凡夫为什麽有八万四千烦恼呢?就是被假有缠缚著,常根据自己的偏见来看这个世界,对事物真相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常要读诵《金刚经》,经中述说很多道理,简而言之,我们若能常参倓虚老法师「看破、放下、自在」这句话,便与《金刚经》的要义相应了。

     

  • Default
  •  

    超越得失 灭除烦恼

     

      世间上一切名、闻、利、养,或者是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尘劳,不是可以永久拥有的、而只是暂有。所以我们若能看得透,便能放得下,提起正念便能往生。以上都是有关「圆融」的道理,至于「无碍」的道理又是什麽意思呢?

     

      无碍的「碍」是一个阻碍,妨碍。人若有阻力时便不得自由,什麽东西让我们有所阻碍呢?就是因为有患得患失的心理,无论我们每做什麽事情,都担心会失败,贪求每一样事情都会成功。这种得与失的计较,在我们心里就是一种障碍;它阻碍了我们解脱之道。

     

      其实,在佛教而言,结果的得与失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做事的态度和过程;因为凡事的得与失谁都无法确定。所谓「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错综複杂的关系,虽然在某一件事情很用心去做,并希冀得到成果,但未必可以如愿以偿。

     

      中国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缘条件的结合。举例而言,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儿女,总是希望他们长大后很听教,就读名校。这个希望本是好的,但是当事与愿违,经过一番努力而未能上名校,就会很失落,这样的心态就有罣碍。但如果能好好的去安慰小孩子,鼓励他们不要失望和灰心,因为日后还有许多机会去尝试,这才是智慧的人生。

     

    结语

     

      所以说迷悟就在一念之间,人生若能超越得与失,便可心无罜碍,烦恼自然不攻自破。

     

      《心经》有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释迦牟尼佛讚歎观自在菩萨得到大智慧、大自在的话。因为无罣碍故,便可得到究竟涅槃。释迦牟尼佛自己也是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心亦无罣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