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圆融必需立大愿修六度

 

发布: 2009-07-26 13:30:00   作者:    来源: 袁仁强   

 

  《大方广佛华严经》深刻地阐述了宇宙完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事物与事物之间、一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故此,华严法门是佛教诸法门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门。

 

  华严世界亦名「华藏世界」,即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通达到此法界,亦即达至无上的圆融无碍,达至真妄泯灭、生命永恆的真理世界;它也便是超越一切时空、一切本体与现象,本体也就是现象,现象也就是本体,且相互平等的世界。此一真法界,贫贱、富贵、有无、生死、多少、高低等相对概念的一切束缚都得以解脱,眾生的心灵获得完全的究竟,并由此大彻大悟,与佛无异。

 

  华严六相圆融和十玄门说,具有教育、道德、宗教、社会和哲学等多方面的过去、现实和未来意义。尤其是,佛禪定时所映现出的圆融图景,是我们每一位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的修行者所追求的终极的、不可退转的目标。华严思想强调心本圆满,且具足一切功德,只需破迷而返本归真。而其事事无碍论则反衬了我们人类无不渴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协调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关係,但又难予解脱的内在困惑与反復挣扎。

 

立普贤之大愿

 

  学习佛菩萨,读《华严经》实为要务。而以此修行,先必起信学普贤菩萨立宏誓愿。要达至一真法界,我们凡夫俗子如何契入?佛说,心、佛、眾生平等。我们没有诚信的一念心是无法可入的。我们所持的方便法门,就是要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为方便之学。

 

  我们每每读诵《普贤行愿品》,极受感动,往往声泪俱下。我们无比感恩佛祖所说《华严经》,真可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之富贵。这富贵是什麼,就是清净心,亦就是道,就是解脱,就是快乐。弟子认定,持诵《普贤行愿品》又是学习《华严经》的重点,这也是一个方便之路。

 

  在感受《华严经》所说佛之不可思议境界之后,我们想因地修行,就应当发广大深宏誓愿,学习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慈大悲愿行,以普贤菩萨的愿行来摄照我们的愿海。诚如普贤菩萨,发大誓愿:礼敬诸佛,称讚如来,广修供养,懺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眾生,普皆迴向。而所有的愿行,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勤修六度

 

  修行佛法,无非就是要彻底躬行「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就见证了修持六度的过程和统一。诚然,此六度并不分时间前后,更不是互为条件。对於真正的修行来说,此六度亦是一个统一体,且一度摄它度。

 

  何谓佈施?这似乎是无人不晓。佛陀分其为三类,财施、法施、无畏施。前两者容易做到,而无畏施就是要为别人排除恐惧,尤其是来自死亡的恐惧。观世音菩萨也是一位施「大无畏」的大菩萨。此外,像四眾弟子给人讲解生死轮回、三世因果就是做无畏施,度化他人学佛,从而使人自觉净化心念,多积福德与功德,以求了脱生死,这也是做无畏施。

 

  何谓持戒?就是诸恶莫作、眾善奉行。每一位佛弟子的主要标準要做到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而持戒的最高境界是「不戒而戒」。

 

  而忍辱,就是为了要让心能包太虚,炼就一颗无量的慈爱、宽容之心,将世人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而精进,就是要在修持方面勇猛直前,不可懒懈。而禪定,意即「外离相为禪,内不乱为定。」禪定才能领悟到荣华富贵、声色犬马等一切实相的本质皆属虚幻,且不受其诱惑,不產生贪恋,内心澄明,如如不动,便是禪定。

 

  何谓般若,就是大智大慧。这种智慧当然不是指世间所云的小聪明才智,而是指洞彻宇宙和人生真諦的大智大慧。

 

轻物法重心法

 

  袪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意即修持如上所说的六度。当中,还有一点我们要轻物法而重心法。这是笔者的教训。初入佛门之后,笔者积习难改,改而再犯,譬如有时喜好卜卦抽籤、守待感应、嚮往神通之类,而没有全心地关注和学求了脱生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等求学之本的出世间之法。

 

  而在对待一些亲友登入佛门的求助过程中,因笔者薄学尤其是心态不对,而未能全面、客观地解释佛教的真正要义,以至於让他们仍然沦在贪求健康平安乃至升官发财的误路之中,殊不知世尊在因地时,就有无数次不求护佑、为法捨身之大英雄事例,哪有贪生、惜身呢?

 

  发完全之菩提心,得熏习六度,力求本心。初具信根之后,因缘俱合时,善根自会萌动。在所有的修持过程中,唯菩提心永不可缺失。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故此,要真正了悟经中所说诸佛圆融无碍的境界,感受不可思议的诸佛之神通,在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交错有序的宇宙万物之间得大自在,必须立宏誓愿、勤修六度方可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