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给我的啟示

 

发布: 2009-07-26 13:30:00   作者:    来源: 仁善   

 

  • Default
  •  

      个人在劝人时常讲:「想想你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这句话似乎没错,但是今天想起来颇有感触。其实只想自己要什麼而忽略别人感受,是错误的。我自己就是因为太重视「自己想要什麼」,才把很多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然后跟一些人和一些事对立起来,衝突、争执、嗔恨,到最后发现自己还是不知道要什麼。

     

      现在想想,也许就是因为太重视自己想要什麼,而使自己的心识经常在变,变动的情绪又导致了很多的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是种下了一个因,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然后结出的好果子归功於自己,不好的果子归咎於别人。如谋事不成,就会觉得不公平,觉得受到了伤害。

     

      如果我无意中种下的是荆棘,就没有理由在收穫时埋怨「为什麼玫瑰还不快快长出来?」 现在深切体会了,其实如果能多想一点旁人的需要,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多行善事,就不会那麼容易沮丧和患得患失。因为心心念念想著自己的时候,就会有被锁起来的感觉,我得承认我有过这种感觉,但就是不愿意分析检讨自己。

     

      还有,人如果不能控制情绪,惟一的结果就是被情绪控制。可是我们通常在可以控制情绪的时候叫做「有风度」,控制不下去的时候美其名曰「勇於宣洩」,我就是一个容易被情绪控制的人。可是无论是「有风度」还是「宣洩」,心中依然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因为从根源来说,追随情绪而不分析,以至不了解因缘所生法,不了解「真如」觉性,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有了主观意识,令心有生灭,也就是不了解「无住生心」而不觉,这样就离快乐远了。

     

      以前还觉得自己理智,其实不是的,只是尽力维持一些东西,去维护一个所谓的自我形象。在别人眼中也许很淑女、很聪明,或者很善解人意的那个「我」,其时也是我的负担和执著。我越努力地维护「她」,就越失去真实和简单。维护不下去的时候,就更加觉得烦恼、矛盾。

     

      其实像我这样以为自己受过了所谓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并不比三岁的孩子更容易接近真理和生命的本质。因为我的心识太执著,执著於那个眾多因素、互相交结所形成的 「我」 (假象),执著於惯常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準,执著於「我是、人非」,甚至执著於某个品牌的化妆品。

     

      在遇到超出自己经验和理解能力的事,往往会心虚。然后把自己的偏见重新排列一下,还认为自己是在思考。以很多的解释或做很多的事来掩盖自己的欠缺。远离佛教般若而不觉。

     

      引用慧律法师的两句话:「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得比较烦恼。」「人们在保持本来面目的时候,绝对不会是可笑的;只有在装腔作势的时候,他们才是可笑的。」

     

      现在开始觉得要放下那个「我」了,更要放下那种可笑的造作。因为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份真诚、自在、无住的心境。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下班后,给寒风中的一个乞丐买了热咖啡,送到他手裡。走近他的时候,忍不住忐忑、激动,不住地推测:他会意外吗?他会感激吗? 当我递给了他,发现他一幅习以为常的态度,而且连句谢谢也没说的时候,我的心却一下子平静下来。

     

      猛然想起前晚看到星云大师关於「无相布施」的解释。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之后更不存回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无住生心的功德,才是无量功德,才是行菩萨道。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於有相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是为了别人的需要,基於慈悲心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

     

      是啊,在布施的时候,惟一需要在意的就是确认对方真的需要,你的善行不会打扰到他。 至於对方接受的时候是否说谢谢,还是冷漠地看著你,一点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