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梵唄

 

发布: 2009-07-26 13:30:00   作者:    来源: 吴慧钦   

 

梵唄─意义

 

  佛教音乐—梵唄,源於古印度吠陀时代。梵,是印度语「梵览摩」(Brahma)的略称,其大意为清静、寂静、离俗之意。本义为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宇宙的最高主宰。梵也是永恆的宇宙,大自然的代名词。唄,则是印度语「唄匿」的略称,其意专指讚颂或歌咏;梵唄是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讚唱佛、菩萨的颂歌,亦可用乐器伴奏。梵唄音乐是供养佛的形式之一,也是佛教修行的一种重要法门;其主要目的是娱佛,在娱佛的同时,也有娱人的作用。「梵唄」是声乐类别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梵唄的类别有讚、偈、咒、文等四类。也称为讚唄、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

 

梵唄─渊源

 

  梵唄源起於大梵天,佛陀初成佛道时,大梵天王用清净梵音讚叹如来功德,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故流传至今有佛弟子於做早晚课、祝佛圣诞、开法会时都用清净梵唄来讚叹佛陀,梵唄之所以清净有二种说法:一者、梵语是最初之语言故清净。二者、从清净自性所流出。

 

梵唄─功德

 

  巴利梵唄赋含有三种功德:一为佛陀的大悲功德,二为法的真实功德,三为觉悟者宣说的正语功德。

 

  僧俗四眾若能虔信三宝,并以巴利语恭诵此经文,将会有正面的能量充盈於周遭,以驱除一切负面的影响力,远离灾难与苦恼。唄即讚叹、止断之意。梵唄具有止息喧乱的作用,这会便利法事进行,从而增强修懺的效果。古来佛教也认为学习梵唄有许多功德∶(1)能知佛德深远,(2)体制文之次第,(3)令舌根清净,(4)得胸臟开通,(5)则处眾不惶,(6)乃长命无病。

 

梵唄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於西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已近达两千年的歷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逐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中国化,建立起一个耀古鑠今的中国佛教,并產生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成果。其影响还扩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由於佛教对中华文化、思想的全面渗透,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匯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佛教对中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哲学、语言、文学及艺术诸方面尤为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时期。这个时期印度、西域的诸沙门、居士陆续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佛教队伍。到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中国统治者对佛教的认识、信任与支援,并扩大佛教的影响。为了使佛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一些贵族人士,试图用佛教经典讲述儒家的道理,使佛、儒、俗都能各得其所。基於这种思想,中国佛教音乐从此也就不断地接受改良,同时不断地创作、补充新的佛曲。而曹植的《鱼山梵唄》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產生,并由此揭开了中国佛教音乐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唄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响(岩谷水声),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唄,撰文制音,传为后世。其所制梵唄凡有六章,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亦称《鱼山唄》。其时支谦、康僧会、觅历等高僧结合当时中国民间音乐以及正统文学开创和初步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中国梵唄。

 

  作为王子,曹植可谓空有一身治国安邦的本领,却无施展才华的机遇。但作为一名通乐理的文人,对佛教梵唄音乐的中国化所做出的贡献,却为后世铭记。因曹植在鱼山「闻天籟,创梵唄」,不少文人墨客,佛教信徒陆续登临鱼山,不久,鱼山形成了一座佛教寺院,名为梵唄寺。其后,鱼山梵唄寺被佛教界尊为梵唄祖庭,该道场「以音声做佛事,用梵唄唱和谐」,弘扬佛法,同时也纪念曹植对佛教梵唄所作的贡献。

 

  • Default
  •  

    梵唄─用途

     

      梵唄在寺院中主要用於三方面:一. 讲经仪式。二. 六时行道(即朝暮课诵、斋供)。三. 道场懺法。

     

      在这些法事活动中举唱梵唄,称为作梵,佛教认为梵音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进行的作用。

     

      六时行道梵唄,为古来各宗所共遵行。无论何宗何派,均受持诵习朝暮课诵。如逢朔、望日以及佛菩萨祖师诞服及纪念日,在功课的前边、中间另加有梵唄。六时行进梵,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讚及八句讚。六句讚是南北通行的讚词,其讚由六句29字构成,故称为六句头讚。北方还有一种讚谱名《迓古令》,讚词共有十条,亦名十供养讚,即香、花、灯、涂、果、乐、茶、食、宝、衣各系一谱,第一讚《清凈妙香》共四句20字,可用六句讚谱唱念,八句讚系由八句讚词构成,多在诵经之后,法经中间唱之,亦称大讚。如《三宝讚》《弥陀讚》《观音讚》等都以八句构成。

     

      道场懺法,其旨在化导俗眾,即「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所以其仪式尤为重视歌咏讚叹,道场懺法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最常用的有《蒙山施食》 《瑜伽焰口》 《水陆》 《梁皇宝懺》 《大悲懺》 《三昧水懺》等。除此以外,佛教徒在每堂懺法结束时,加一些俗调讚词来慨叹人生无常,劝世人早日觉悟,回头是岸,或者讚叹西方极乐世界妙境,祈亡者灵魂勿恋红尘,回向西方,同登极乐彼岸。

     

    近代佛教音乐─佛曲

     

      近代因受西洋音乐传入的影响,亦有人用西洋音乐技巧来写佛教歌曲,如弘一大师的三宝歌即为著名的新佛教音乐,不过这首歌曲与梵唄在内容、精神上已有相当距离。目前保留在台湾的佛教音乐可归纳为海潮音和鼓山音两大派,前者属大陆北方系,音乐庄严,后者是南方系统,唱法缓慢。南方系统据说是从福州鼓山寺传来的,台湾目前本省籍寺院多属鼓山唱腔,与新加坡、香港一带的佛教音乐大致相同。

     

      音乐是最易引起心弦共鸣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佛门中有一种供养称之为「乐供养」,就是指梵唄唱颂,是六供养之一。佛教音乐,古雅、清净、庄严、静穆、曲调优美深沉,有著独特的宗教氛围,使人沉浸于光明祥瑞、清净安寧、庄严肃穆的感染之中,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从而引发出潜移默化的宗教体验。佛教认为,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乃梵语音译,为「堪忍」之义),娑婆世界的眾生,一般人是耳根最为明利。因此,以宣讲佛法音声来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很当机合宜的,或者聆听佛曲来净化安定自我心灵。所以梵唄,也被认为是生活中的另类音乐疗法。

     

    【参考资料】 互联网「佛教在线」之《佛教音乐的发展》作者(旅美音乐家─刘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