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虚大师遗著

 

发布: 2008-08-02 14:35:00   作者:    来源: 倓虚大师著   

 

略解十如是

 

  法华经十如是,据南岳慧恩大师,依真俗中三諦理,有三番解释。

 

  第一番: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为俗諦。

 

  第二番: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此为真諦。

 

  第三番: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此为中諦。

 

  「如」乃常住不变,久远不迁之体,其餘性、体、力、作、等,皆属不变随缘之用。所谓「相」者,质也,相待之宜。「性」者,真空,无为而安。「体」者,具也,体包仁道。「力」者,气也。精神所及。「作」者,为也,圣作物睹。「因」者,原也。由机而起。「缘」者,助也,向因而扶。「果」者,实也,因缘合成。「报」者,復也,以果酬因,「本末」者,始终轮转不息也。此乃依俗諦理,随世间法立一切名相。

 

  十法界各具十如是,所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此皆由如而来,凡夫不离相、性、体、力、等之用,而竟不知其名目及来由。

 

  又十法界亦各具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本末究竟等如。若仅知是如而证,乃属小乘、中乘,仅证偏真理,而不知相如是等,故名声闻缘觉,谓之二乘。

 

  又十法界各具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本末究竟等如是。其「相」属俗諦,「如」属真諦,真俗不二,乃成中諦。

 

  • Default
  •  

    妙法莲华经 安乐行品释题

     

    一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五字。是一经之题。安乐行品四字。是一品之题。此一经共有二十八品。经者、乃经常之道。为人必经之理路也。品者、节也、类也。此一品、係敷演本经、行持妙法之法门。故详说於第十四品中。欲释此品、今先略解经题。经名妙法莲华者。用莲华以譬妙法。以其具妙义甚显故。而又华果同时、不分先后。根污华洁、染净一如故。乃以代表一切世界、及其中之形形色色、森罗万象、飞潜动植、乃至矿类微尘、虚空等物。是皆不可分别思议者。如是法等。统言其思想不到。议论不逮。任尔分别测量。终不能彻其底蕴。於是佛说八年之久。所集贝叶甚广。摄其要者。集成七卷灵文。而全文独归一妙。因是之故。乃名妙法莲华经。故本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盖思量分别。乃吾人之常情。若无思量、则等於木彫泥塑。无情之物。於安乐行品。又如何行持。所以者何。以知者有三义故。一曰所知、一曰能知、一曰本知。因吾人、皆昧其本知。迷其能知。唯以所知用事。故曰非思量之能知。亦非分别之所知。乃指本知、法尔现证。以如是之究竟知。如是之究竟行。故谓之安乐行也。本知者、不偏能所两边。即是中道、法身也。常观於中道、即般若也。常行於中道、即解脱也。即诸佛之三德秘藏。故儒典亦讚中道曰。天下国家可均、白刃可蹈、爵禄可辞、中庸之道、不可能者、亦此谓也。此三者、虽属智、仁、勇、而未离能知、所知故。故不可能也。佛说诸了义经。其大旨。皆归能所双亡、二执方泯者。亦此义也。

     

      或问、不可思量分别、云何名之妙法。答、思量不能到、分别不能及、是乃天然之势。理之原具。无可言之。故谓之妙。且举﹁色法﹂、﹁心法﹂两端。可賅括一切世界、无量诸法。皆在不可思量、分别之列者。按佛经所谓。﹁色法﹂、即指世间一切物质是。﹁心法﹂、即指世界一切感觉是。此﹁色﹂、﹁心﹂二法。原非一、亦非二。故谓之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其义在色不即心、心不即色、色心非一、心色非异。此义谓、说即、说离、说一、说异、皆不可得故。故谓之妙也。又以离色法、即无心法可得。离心法、亦无色法可得。於是了不可得故、故谓之玄也。又以互相假借。故有色法、心法、二名相之成立。故谓之假也。乃以假名、而显玄义。以玄义而入妙理。於是可谓之假乎、玄乎、妙乎、犹不可思议。於此绝待之妙。故作安乐行品、究竟之归宿也。

     

    二释品题

     

      一者、依事释、身无危险谓之安、心无忧恼谓之乐、身安心乐、故能进行、乃说法讲经之行也。

     

      二者、附文解释、上文第十品云、著如来衣、则法身安。入如来室、故解脱心乐。坐如来座、故般若行进。又本品文云、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

     

      三者、以明法门解释。不动名安、无受名乐、无行名行、所谓不动者、六道生死、二乘涅槃、所不能动、乃名大安。无受者、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圆教中、五受生见、亦皆不受、有受则有苦、无受则无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无行者、若有所受、即有所行。不行凡夫行、不行贤圣行、而行中道、是故名菩萨安乐行也。

     

    三释文义

     

      正文分为二。初问二答。戊初中二。初叹前品深行菩萨。能如法宏经。二问始行菩萨。云何恶世宏经。己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希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於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己二。问始行菩萨、云何恶世宏经。世尊、菩萨摩訶萨。於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戊二答、为三。初总标章。二解释修行方法。三总明行成之相。己今初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訶萨。於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己二解释修行方法为四。初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庚初中二。初长文。二 颂。辛初长文中二。初标。二释。

     

      壬今初。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眾生演说是经。

     

      至理略说名行处、即约正行。附事广说、名亲近处、即约助行。然说有广略、理无浅深也。具如下释。

     

      壬二释二。初释行处。二释亲近处。

     

      癸今初。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訶萨行处。若菩萨摩訶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復於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訶萨行处。

     

      今解释修行处。第一究一真实理諦。为一切事的归宿、为一切作根本、故云住忍辱地。诸法归之、故名为地。眾行休息故名忍辱。此即行不行之行﹁如来衣﹂也。为一切作本、故云柔和善顺、眾行得理而成。譬如万物得地而生。若得理本、在刚能柔、在逆能顺、在暴能治、在惊能安、无量功德从一实地生。此即不行行之行﹁如来室﹂也。遍无分别、故云、又復於法无所行、谓了知行与不行、性相无二、故云而观诸法如实相、见诸法实、名不分别、即是非行、非不行之行、乃﹁如来座﹂也。无三行而三行故名为行、同一实諦故云、是名菩萨摩訶萨行处。初约一法释行处竟。

     

  • Default
  •  


     

    平等独立大无畏之义趣

     

      近代已来有立唯心论者。有立唯物论者。其唯者、独义。若独重其心、弃捨其物、则心之知觉、赖何显现、而亦无寄託之处。若独重其物。弃捨其心、则物之名相、赖何分别、而亦灭其支配物者。如是推之、则心物二法、各无独立之能。就此二法、验出世界一切诸法、皆是依他而起。吾人不知依他起者、却是归根返本之机。而反成遍计情执之惑。而立世间种种对待离间之名言。所谓种族贵贱、荣辱得失、亲疏远近、是非邪正、寿夭穷通、祸福利害、种种妄执名言造出。而成十缠、十使。积成无边烦恼繫缚。要皆不出色心二法之所转变、互为同缘也。

     

      问曰、佛法亦说三界唯心、是何意义。答、佛法说心不执心。其言同、旨异故。不同世人执物迷心、及学论家、执心为心、并外道之心外求法之心。乃是一法不执、而法法皆是唯心。復不执、亦不执、谓之明心。而明者、非能明性、非所明性、方成见性。如是之旨、谓之明心见性。与其执心、迷心、有求之心。则大相径庭矣。又佛法说唯心者、不但与世无争、犹能息世界之有争。又能根本解决、人人之烦恼业苦。可恢復一切世间法之本来平等、本来独立、本来无畏、方是世界本来面目。好在吾人、皆知讚成、希望平等、独立、无畏之说。而不知如何、可能作到。然亦有发心、欲作到者、多成南辕北辙。致吾人现在仍皆处於不可能中。何以故、以现前所见故。其不可能者有三。即以世界人类之身形相貌而言、无一双能同样者。於是之不同、如何能成平等之大同。此不能者、是其一也。又人类之生活、皆赖衣食。由此一事、又生出许多之依赖。於是所迫、岂能独立大同。如此不能、是其二也。又衣食之生產、皆赖於大地。大地虽是能生。最畏天时气候不正。况且附带、水火风三灾八难。从此种种问题、生出种种可畏。焉能无畏大同。以是悬念忧虑、是其三也。就此三点、即吾人皆在不可能中。欲恢復人世本来平等之面目。必须从吾人之玄心作起。所谓玄心者、乃了了然无所得义。明此玄心、方见妙性。不明玄心、难成独立。不见妙性、难成平等。有此二难、则无畏更难作到。天台智者大师。六即法门。显佛法於不平等中、建立究竟之平等。故指明进行平等之程序。及以平等之理性、转不平等之阶级。其阶级并理性之名相者、曰理性即平等、名字即平等、观行即平等、相似即平等、分证即平等、究竟即平等、仍復於本具之理性平等。始得事理一如。今吾人不得平等大同者。同病於重观事实。而轻废於理性。以致互相同受不平等之苦。及依赖之辱。并无边之畏。都因其不知返观理性。时随物转。致其理性、自为理性之平等。反与吾人无关。岂知仍未出理性之中。此之谓理性即平等。若能穷究理性、了然即是自性、本自平等。当体即是、復待何求。因未起观行之功。不得受用。有名无实、故谓之名字即平等。若再加观行。观诸法之性、原无真假之名、亦无性相之分。於是勿忘勿助。又无终身之违。故谓之观行即平等。如是观行既久。自然先任运脱落四住烦恼。一者脱见爱住地。正报尽时、能升六欲天。二脱欲爱住地、升色界天。三脱色爱住地、升无色界天。四脱无色爱住地、证圣果阿罗汉。既脱四住烦恼、我执已破、而法执尚存。(即是无明住地、乃尘沙惑、及无明惑)谓之相似即平等。於是加行不住小果、进行至豁然大悟。一切事理、湛然融通。於四十二分、不平等之无明。始得破除一分。谓之分证即平等。由是精进行之、其下餘之四十一分无明。由是分分破、则一切平等理性则分分显。乃至破尽无明。始知原来、将本具之真平等。妄作不平等之虚妄。今始彻底明了其机。因执之者、真即成妄。不执者全妄皆真。别无一法可得。亦非过去未来之造作。乃但復本时无今古之平等理性。岂是更有一法而新得哉。此之谓究竟平等圆融。法法无碍。人人本有之佛果也。一人证平等大同、净土现前。则大地秽土、顿然消殞。多人同证、则多人如是。人人同证、则人人如是。不用绸繆其他原料。只是现前、一念观成。以如是故、谓之唯心。

     

      或问、其平等、独立、无畏之名义、本於何经。答、本於妙法莲华经。共有二十八品、皆为平等说起。其意义遍於各品之中。显理於方便品中。结名於重颂文中。且略拣其文、便知结名之处。如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眾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故佛与十方、独立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眾所尊、为说实相印。」

     

      问、既说妙法、何必又说平等之名。答、诸佛说法、本无一法可说。而说者、无非随情说法、补偏救弊。而立之名岂止妙法与平等二名、说妙法者、指心不可思议。平等者、指物不可分别也。今说妙法说平等者。名异而旨同。佛住世时、吾人已多迷自心、偏执物相。佛故就心说妙、以救其偏执之弊。何则、妙者、乃不可心思口议之义、以破其执迷。今者去佛时遥、世人迷之更深。放弃心理、唯重物相。故仍循佛说之义理、平等名相。随顺人情而补救之。何则、平等者、於物相不可分别故。

     

      问、云何物相平等、不可分别。答、物之名相者。皆因於物上、而起遍计执故。妄作分别、皆以对待、假借订名。且如有物必有相、有相必有名。有名必起分别、优劣、憎爱、取捨、竞争也。究其实、名者、皆由对待假借而立。如对上、而立下之名称。对尊而立卑之名称。如是推及一切、皆属单对立名。尚有遍对立名者、如风、对一切非风者立名。一切非风者、对风而立名。则可知通是假借遍计而订名。由名相而妄起争端。若推至究竟、本不可分别、其他上下尊卑等。以是义故、故名平等、不可分别。

     

      问、云何心理妙法、不可思议。答、皆属依他而起故。且如思者、心思也、议者口议也。推之必先心思、而后口议。随举一物、任尔思而议之、先后皆归了不可得。就此心思与物相两端、推究以证之。可谓物因思有、可谓思因物有。若谓物因思有、当然思先物后。既是思先物后、定是思前无物。既然思前无物、以何起思。起思不成、云何物因思有。若谓思因物有、当然物先思后。既是物先思后、定是物前无思。既然物前无思、以何名物。名物不成、云何思因物有。推究一切心理、无一不然。故曰。妙法不可思议。

     

      问、妙法与平等、云何名异旨同。答、妙法者、随迷心胜者而立名。故曰、不可思议心之生灭也。平等者、随迷物胜者而立名。故曰、不可分别物之优劣也。而心与物、本来不可分别、不可思议。何以故、以离心无物、离物无心故。又不可思议、与不可分别者、亦本无差别、若有分别、必成思议、思议即是分别。於是有何参差耶。此之谓名异旨同也。

     

      问、云何因迷心迷物者。而立妙法平等之言、有何利益。答、利莫大焉。若迷心、根钝、而障轻者。闻说不可思议之言。多有法尔现证者。若迷物、障重、而根利者。闻说不可分别之言、多有顿悟无生者。若心物不迷、障轻根利者。闻说妙法平等之言、则顿超直入萨婆若海。若心物具迷、障重根钝者。闻说妙法平等之言。虽种远因、终成佛种、及其成功一也。若痴心不信、则失之远矣。若再加譭谤、则造苦业、苦报难免。

     

      问、云何是根之利钝、障之轻重。答、障者五浊依正二报也。根者乃宿世之 慧根有利钝也。五浊者、一劫浊、二见浊、三烦恼浊、四眾生浊、五命浊、以浊而障清故。

     

      问、云何迷心根钝、障轻者。闻不可思议之言、有法尔现证者。答、根之利钝者、指心言之。障之轻重者、指境言之。吾人、居娑婆世界、五浊障重、环境陋劣、不易法尔现证。假若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虽然根钝、而环境障轻。则多有循境而得自在者。故曰、法尔现证。现证之义、乃谓之环境诸法现前、即证实相故。或证真空等故。

     

      问、云何迷物障重、根利者。闻不可分别之言、有悟无生者。答、宿世根性利者、在尘不染。虽居浊恶环境。不於境界分别。返观自心无相。了不可得。转观环境性空、归无所得。於是、亦有悟心无生灭者、有悟心、境、同无生灭者。

     

      问、云何是悟心无生灭、及悟心与境同无生灭者。答、吾人之心性、元无生灭、由自误认为生灭。且以心之知觉譬如明镜、照一切物、而影在镜光之中、故有来去生灭之相、而镜光本无生灭。以如是之譬喻、则可悟心见物时、如镜照物、而可知心无生灭矣。若再悟飞潜矿植、动不动物等境、亦各有心性如镜照影、互现生灭、而物不自知、吾人知之、吾之心性与物之性何别。故曰、悟吾心、与物境、皆无生灭也。

     

      问、云何是证诸法实相、或证真空等故。答、诸法实相者、乃谓世界之所有诸般样样、若名若相者皆是也。因世人迷之甚久、自不承认、本来是佛、甘心在世受苦。佛运大慈、悲悯眾生、循循善诱、随人迷情由浅入深、故立法相名言以导之、同入性海、共成佛道。

     

      所谓实相者、乃非有相、非空相、非亦有亦空相、非非有非空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方谓之实相。何以故、佛以大权示现、现初成道、先说大乘华严经、作诸法实相之先声、度尽上根利智者。而声闻、小乘根性者。闻之若聋若哑、不能接受。佛不得已。於鹿野苑、说﹁非有相﹂之小乘法、以灭有归空、证偏真理。所说之时间、约有十二年之久。后於方等会上、演﹁非空相﹂证但真理、为大乘初门。令小乘声闻眾、耻小慕大、约说八年之久。至般若会上、又说﹁非亦有亦空相﹂乃成﹁妙有真空﹂会一切法、皆归大乘。佛令声闻弟子、转教菩萨、约说二十二年之久。今至法华高会、说﹁非非有非空相﹂即显﹁真空妙有﹂、成绝待之妙、乃强立假名、曰﹁诸法实相﹂其究竟之义、唯是一法不执。不执境、境是实相。不执心、心是实相。而心境賅一切法、若果心境不执、则法法皆成实相、復於何处寻佛法、执情破尽、佛法现前、岂非诸法实相者乎。

     

  • Default
  •  

      问、纵如是说当如何起用。答、既明其体、而全体皆能起用、若会用世间法、则即会用佛法、何则、唯一观念耳。且察宇宙人生、兴衰治乱、无一不是从观念所成、观理用事、则兴、则治。观事废理、则衰则乱。而学佛修身心者、亦然。若将观名利之诚心、之力量。匀一半、而观念佛理、用於佛事。虽不能顿证佛果、决能造到、圣域贤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