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慈悲

 

发布: 2009-03-31 15:50:00   作者:    来源: 达义法师   

 

  释迦牟尼佛为了普度眾生,故示现人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餘会,随机逗教,方便权巧,眾生根器不同,法门亦有差别,因此,佛经浩如烟海,义理广博精深,不过概而言之,佛法不外智慧和慈悲而已。

 

什麼叫智慧?

 

  智慧是指善於通达事理,明察秋毫,自觉化他,解脱自在,就叫智慧。《大乘义章》卷九说:「照见明智,解了为慧,此二各别,知世諦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换言之,智者是明白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无常生灭中变迁,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是虚妄便不是实有而是随顺因缘法的假有或叫幻有。

 

  慧者是观照出世间法,一切皆空,本不生灭,亦无来去,法尔如是。在《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人如果能常随佛学,依教奉行,放下妄想,一心修行,顿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照见五蕴皆空,即能见到自己的佛性(真如)。因此,智者是了知世间法不实之假相;慧者是明白一切事物的实相空不可得。所谓:「空由有显」、「有依空立」、「有离不开空」,「空离不开有」,空有不二,正如《心经》所讲:「色(诸法)不异空(本体),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与空性之间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係,观空照有,了知有从空来,若能觉悟空有不二,便是佛法的智慧。

 

智慧有大、小之别

 

  小智慧者如佛教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虽然明白到诸法无常,觉悟到无我的道理,但法执倘未破除。纵然他们超越三界脱离六道轮迴,可是倘未能证到无上菩提,因此,他们只能独善其身,自我解脱,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只能自觉自利,不能觉他、利他,这就叫小乘人的智慧。

 

  大智慧者如佛教的大乘菩萨及悲心弘大的佛陀,他们通达了心、佛、眾生三无差别。明白了成佛不能离开眾生,眾生就是未来的佛。生佛本同一心,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证悟到我和法本来就是空的道理。因此,诸佛菩萨为了饶益有情,而广行六度,发愿:「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眾生得离苦」。他们在涅槃中不捨眾生,於娑婆裡如莲花入污泥而不染。他们不仅要自觉、自利,还要觉他、利他,这就叫大乘的智慧。

 

什麼叫慈悲?

 

  慈悲是一种爱心奉献,去爱受苦的人;以宽宏的心量,去感化不爱你的人,所谓爱人如爱己,老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佛教裡是将慈悲分开来讲,慈是指爱护眾生并给予眾生的安乐;悲者是指怜悯眾生之烦恼,并设法拨除其痛苦。

 

  在很多大乘佛经中,都可以看到诸佛菩萨,为了救度我们这些沉迷不悟的眾生,故时常应化到六道中指点迷津。如《地藏经》第二品,地藏菩萨对著佛陀说:「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於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髮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地藏菩萨为了度脱在六道受苦的眾生,是多麼有耐性和慈悲啊!即使我们只能做一沙一尘的善事,祂都会设法让我们获大利益,由此可知慈悲是学习佛法的基础。

 

慈悲有三种

 

  第一,生缘慈悲,是缘眾生而起慈悲,眾生缘慈的特点,是在生起慈悲心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眾生。比如说,当我们见到眾生,总是把他们想做是一个一个固定的独立体,以为人的本身是永恆不变的,如果用这样的认识来起慈悲心,便是眾生缘慈悲,这一种慈悲是属於凡夫的慈悲,亦即是一种著相的慈悲。

 

  第二,法缘慈悲,是指明白了诸法无我的道理而所起的慈悲心。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眾生,都不是永恆不变的个体。他们虽然体悟到眾生无我的境界,但是由於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报,苦乐不定。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悲。这种慈悲比生缘慈悲更高超,因为前者执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眾生在受苦,后者是明知眾生没有实体的我,但因缘和合的烦恼和业果还是存在的,这种慈悲唯有声闻乘的圣果才能发起。不过声闻圣者只证悟到我空,但对六根和五蕴的法还是看成实在的东西。

 

  第三,无缘慈悲,是菩萨的慈悲精神,他们不但觉悟到眾生是由因缘假合,即使六根,五蕴也是由因缘假合,在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眾生还是有行善,求生善趣,或造恶业堕到恶道,他们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能解脱。菩萨在一切法空的觉悟中,还是见到眾生的痛苦,所以说:「法空不离缘有」,「缘有不离法空」。菩萨就是在这个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果修行到了无缘慈悲的工夫,即能在空性中发起慈悲心,於慈悲心中不碍空性的道理,智慧与慈悲二者便可说是合而为一了。

 

在眾多大乘经典中处处都明示了悲智双运的道理

 

  (一)在《维摩詰经》中,维摩詰居士以「不离大慈、不捨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终不厌倦。」的精神,随缘化度,劝凡夫归趣於佛道。让小乘圣者,回小向大,共证无上乘。菩萨行者为了度眾生而发菩提心,因有菩提心而证悟到佛道,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佛经上又说:「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污泥,乃生此华。」

 

  (二)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诸佛如来,以大慈心而为体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跡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慈水饶益眾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眾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於眾生,若无眾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结语

 

  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主要体现在「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的观念上,并以慧眼观照眾生,明察烦恼痛苦的根源所在,以佛法的真义给予啟示和关怀,最后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觉觉他的目的,所以佛教最高智慧不但体悟到一切眾生空无自性,即使是假合眾生的六根,五蕴亦是空无自性。因此菩萨在幻化不实的人间度化眾生,但不起执著,正所谓:「菩萨终日度眾生,并无眾生可度」。

 

  佛经上又云:「空中佛事,水月道场」,一切都是随顺因缘而化度。在诸法空相中,即空即假;假中有空,空中有假,空假不二。」这就是佛教所讲「悲智双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