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佛像艺术与特色

 

发布: 2009-03-31 15:50:00   作者:    来源: 吴慧钦   

 

  • Default
  •  

      东汉明帝於永平三年某夜,夜梦金人,甚觉怪异,便召集群臣占其所梦。当时有一位名为傅毅的大臣判断明帝梦中的金人,即为天竺觉者──佛陀。明帝遂派侍臣蔡愔出使天竺,以求佛法。七年后,蔡愔等人携回许多经文、佛像,还请回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位到京城讲经说法,佛教也正式传入中土。

     

      在《后汉书‧襄楷传》中记载:「闻(桓帝)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也记载:丹阳笮融在徐州「大起浮屠祠(佛塔),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金铜佛像)……」这是中国正史中首次有关於雕造佛像的记载。

     

      早期的佛像其质地不外乎陶瓷、石刻或壁画,其图像风格古朴粗獷较不清楚、比例也不太考究,而雕刻技法,或凹刻,或浮雕与印度西北犍陀罗或中印度摩菟罗地方出土之石造佛像近似。当时一般佛像都混杂於神仙道术图像之中,并未单独成为膜拜的对象。

     

      而汉式的佛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逐渐发展开来,此时的佛像不再依附於其他民间信仰,至北魏初期,汉化的佛像已显露出自身的艺术特色。尤其在製作工艺和形象设计上,表现了传统的审美情趣。从出土的鎏金铜佛像可以看出是属於一种装配式的作品,其主要组成由主尊形、华盖、背光、佛床等四部分。北魏佛教大兴,广传於民间当时流行小型佛像以便利携带、祈福膜拜。其创作特色为形象简率朴拙,刀法硬朗,衣折贴体,极富立体感。

     

      云冈石窟的开凿,使中国佛像艺术进入新的繁荣期,进入隋后的中国佛像上承北朝遗韵,特别是接受了北齐的艺术风格,宽额丰颐、肩圆而不削,衣著刻画自然为其特色。到了唐朝达到巔峰,以中国佛像雕塑艺术歷史而论,唐朝以前的佛像通称为高古佛像,而菩萨面像也都呈现男相。

     

      大唐盛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虞,心宽体胖。而反映於佛像雕刻上,则形体饱满圆润,此期佛像的特色为丰腴健体,衣著轻薄柔软,褶纹均衡流畅,肉感线条明显。而『薄衣贴体』为其另一特色,这是在衣著外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佛衣被刻画得轻薄服贴,犹如湿衣贴体。唐代以『胖』为美,但这仅是一种通俗的称法,其实这『胖』就是丰满有肥硕感,雕像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怪的幻像,转而崇尚现实,将佛家思想和世俗对美的追求,相互结合而表现於雕塑的形象上。

     

      佛教源於西域发扬於中国,并流传於全世界,佛像亦普遍供奉於各地佛寺及家中佛堂。我们在顶礼佛菩萨时,并非在崇拜雕塑的形象。而是要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时时依其教诲,实践於日常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