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渡长老《心经》讲义(四)

 

发布: 2009-08-02 13:39:00   作者:    来源: 周小草整理   

 

修行灭苦断集的八种圣道

 

  八正道是学佛人修习的八个途径,应该是同时并修,而不是依次第而修。八正道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正语,正业,正命属於戒学;
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属於定学;
正见,正思惟是属於慧学。

 

  如果细说:八正道包括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共称为三十七道品。观音菩萨是大乘行者的典范,以般若之妙智﹐照见「诸法空相」,当菩萨体证到生死即涅槃时,不但没有世间苦与集,也没有出世间灭与道了。

 

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为权法,出世间法为实法,为究竟法。出世间又有大乘和小乘两种不同,世间法称为世諦,是迷感眾所见的世间事象,例如山河大地,男女老幼,色声香味触等,然而这一切只是假名假相,而无实体。故称为俗諦,出世间法称为圣諦,为圣者所见的真实諦理,故称为圣諦。

 

出世间法又分有大乘和小乘两种

 

  1. 小乘行者修四諦法,和十二因缘,破我执,断烦恼证阿罗汉,辟支佛果。

 

  2. 大乘行者,修六度万行,破除我执和法执,断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大乘佛果。六波罗蜜,是六种从生死之此岸至涅槃彼岸的修行方法,又称为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据《解深密经》卷四说六波罗密为三学所摄,其中施、戒、忍的三度皆饶益有情眾生;而六度中的后三度则为对治烦恼无明的法门,由此得知,六波罗蜜就是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之根本,也是自度度他的菩萨道。

 

  菩提萨埵是梵语,译为「觉有情」。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眾生以觉他,上求是理性的了解,下化是福德的培养,上求下化,悲智双运,称为菩萨。行菩萨道,首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第一要无我,第二要有慈悲,也就是行慈悲,而不执著有我,无我而不断行慈悲,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皆空

 

  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以般若正知,照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諦六度之智,和以无所得之得,均无自性,既是诸法空相,还有什麼可得,真如实体,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圆满不缺。因为凡夫迷时不觉,圣人彻悟而显现。既不是先无而后有,也不是自外得来,何尝有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我人真心为无明盖覆,身心不得自在,故有罣碍,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皆空,真如体性,灵明洞彻,故无罣碍。恐怖,恐是恐惧,怖是怖畏,凡是有所牵罣,就生恐惧怖畏之心。

 

  人生如同梦境,而菩萨慈悲广大,行六度万行以利眾生,既不住相,而能照见诸法皆空,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梦想是业因,业因既无,生死自了,解脱生死,就是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为因,修行証果。证得证无所证,得无所得,无得而得,无证而证的菩提道果,这无上智果,是唯佛与佛所能证得。

 

释迦牟尼佛说法有显有密

 

  释迦牟尼佛,说法有显有密,凡是经中说明道理,示人修行者,均谓之显教。不事解释,唯独以加持功用者,均谓之密教。显说者是经文,密说者是咒语。咒语诸佛菩萨威力加被,具有秘密功德,而有极大神力,能令至心持诵者,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咒是梵语,译为「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大神咒,是喻般若能解脱生死烦恼的魔障。大明咒比喻般若的大智能放大光明,破除眾生愚痴和无明黑暗。无上咒,是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一法能胜过般若。无等等咒是无一法能和般若相等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译为正,「藐」,译为等,「菩提」译为正觉。全句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般若波罗密多咒能除一切苦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能除一切苦,我人以无明痴暗,妄想,执著,沉溺生死苦海了无出期,今以般若观照之力,照见五蕴皆空,迷感障碍,顿然断绝,生死永除,所以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