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麼要供养三宝

 

发布: 2009-08-02 13:39:00   作者:    来源: 达义法师   

 

  在佛教寺院裡,我们时常看到香客手裡提著水果,拿著香花,添香油,捐善款。至於三宝弟子更是发心供佛斋僧,为建寺、造塔、塑佛像印经书而捐款。这究竟是为什麼呢?

 

  其实供养三宝是一种难捨能捨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宝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广种福田的大好因缘。

 

供养三宝是一种修行

 

  佛经常说修学菩萨道要学会难行能行、难捨能捨;特别是对与生俱来的贪、瞋、痴等烦恼更应该下大工夫,认真克服,才能转迷成悟、转凡成圣;慳贪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难以戒除的习气,常常因贪恋财、色、名、食、睡五欲而招来诸多烦恼和痛苦。

 

  佛陀深知慳贪是解脱的绊脚石,故在他最初捨掉王位而选择出家时,祂将其平常心爱的东西全部捨弃;由一个享有荣华富贵的王子,突然之间变成一个身无长物的修行人,最后祂终於将贪、瞋、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彻底破除,并降服了内外诸魔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不贪能捨,既是一种磨炼,亦是一种修学佛道的基础。

 

三宝是眾生的导师

 

  供养三宝是每一个佛教徒应有的责任,因为清净庄严的佛宝能啟发眾生的法身慧命;三藏圣典的法宝,能破邪显正,源远流长;与世无争的僧宝能住持圣法,利乐有情。三宝是行者的指南,眾生在无明中须要佛法来破除愚痴黑暗,点亮心中久已熄灭的慧灯,导向那清净安乐自在的觉岸。因此,我们时常要发心建寺安僧,护持道场,接引初机,指点迷津。供养佛像、经典法物、香花灯烛等等,以此庄严梵剎;提供卧具、衣服、汤药等物来护持僧眾是为了承继法身慧命,度化有情;所以,我们供养三宝,根据《大智度论》卷十四说有以下三种布施:

 

  第一是财施,以世间种种珍宝、金银财物等来庄严坛场、护持正法;

 

  第二是法施,意指深入经藏,信解受持,流通法宝,利益群生;在《菩萨善戒经》卷一亦提到说帮人写经或助印经书,亦是一种布施;又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法供养包括了以身作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外,同时还要代眾生苦,勤修善根,可谓是自觉觉他,觉行才能圆满。

 

  第三是无畏施,是指为了护持佛法,坚持真理,不惜生命,卫护圣教。

 

布施分为有相无相两种

 

  有相布施是在行施时,有原因、有目的而做的善事,比如说,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许愿,希望今年能做完某些事,等到有求即应时,为了感恩佛菩萨故来为寺院还愿行施。

 

  另外一种情况是施捨对方的人可能以前亦帮过自己,所以是为人情而布施。还有一种就是希望将来得到人天果报或者是其它的目的而行布施。所以有相布施比较执著布施的人、布施的对象和布施之物,因而功德亦有限量。

 

  无相布施的特点是菩萨不忍眾生苦的利他精神,凡是遇见眾生需要帮忙的地方,自己尽心尽力去替他人排忧解难,在整个布施过程中,没有任何企图和目的,并不会去执著施者的我和受施者的他,更不会去计较施予之物,根本不会将此事掛於心上,亦没有想到回报的问题,这样行施者,才能证悟到「三轮体空」的境界,这种无相功德之大正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福德资粮从布施供养中来

 

  有福德资粮的人,无论做什麼事都能顺心如意,好像冥冥中有贵人或佛菩萨在暗中护持;相反的,有一些德薄福浅之人,时常感到做事力不从心,欲达而不能,因为这些人在过去生中或以前,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从未帮助过其他人,平时慳贪不捨,没有广结善缘,所以果招贫穷孤苦,缺乏善缘之助。

 

  慈悲的佛陀为了救度我们早日离苦得乐,因此,开示眾生,富贵从布施中求,福德资粮更应从广种福田中来。今将福田略分为三种:

 

  第一是悲田:是指我们对贫穷、孤苦或病弱的人產生关爱、悲悯和同情而将自已最爱的钱财、时间和心力去救济、帮助,令其脱离饥饿等痛苦。

 

  第二是恩田:是指人随著智慧的增长,每天更加明白知恩报恩的道理,而对生养自已的父母和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以及帮助过自己周围的人,心存感恩,并以实际行动去关心、照顾和帮助他们。

 

  第三是敬田:是指学佛人深知三宝住世的重要性,它不但是代表智慧、慈悲、平等、因果等真理,同时亦是眾生广种善根的福田,所以由恭敬而供养;由供养而护持,进而以法利生,同登觉岸。

 

  《佛说布施经》说:「供养三宝,不但可以得到福寿康寧,更能成就辩才无碍,欢喜自在。」

 

  综上所述,供养三宝其实是在净化心灵、圆满人格,亦是一种护寺安僧,弘扬圣教的壮举;更是培植自己福德、广结善缘的修行。我们大家同心协力,不忍圣教衰、不忍眾生苦,共同来护持三宝,广修供养,为高树法幢,普度眾生而发心布施吧!